滴水之恩,滴水以报
早在高中,那个时候因为想积累素材写好作文而大量阅读短篇故事、心灵鸡汤等,读到一篇文章,题目已经忘却了,大概意思就是要滴水之恩滴水以报。那篇文章是议论文,想来也好理解,本就是指向初中、高中生的文章,既要有趣味,结构又要明晰,还要方便学生模仿,那写成议论文的格式再合适不过了。前面先讲一个故事,后面再对故事进行总结和归纳,围绕一个观点进行阐释和论证,多方便多有效。当时的那本书好像就叫《智慧背囊》,后来听说这是一个系列,有很多本,然而我已记不清是哪一本了。随着我一起记不清的还有那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总之从初读开始,到现在,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滴水之恩滴水以报。尤其最近一段时间,我对这个观点越发认同,开始借此对自己反思。
最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我自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很好说话的人,我自己都嫌弃自己不好相处,但似乎工作以后周围的人都觉得我挺好的,甚至觉得我没有脾气以及非常体贴,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一定会有我在外人面前更注重行为举止,想要打造一些正面的形象,想要获得一些好评的用心的原因。而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我这样?尤其是,在上面的问题基础上,我对自己最亲密的人,按理说心里是最在意的,最想要好好表现的,却经常做出一些很丑陋的举动。如此割裂,到底是何原因。我常常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什么,却不知究竟为何以及如何解决。
最近因为涉及到换工作,女朋友从专业帮助别人择业的角度给了我很多建议,大部分我都听了,一些没有听取。在和我沟通的过程中,她说我不能因为获得了现在公司一些同事在专业上的帮助,而选择几乎无条件地相信别人,几乎无保留地对别人敞开,不能因为专业上的受助,而从多方面报答。这点让我深思。我是不是真的是这样的?经过几天的自我求证,不断地在脑海中倒带,聚焦,剖析,我承认自己真的一直以来都有这样的问题。
或许是小时候父母没有有意识地教我到底该怎样面对他人,在面对他人时到底该怎样保持尺度,也或许是他们直接教过我哥,而觉得我只要看我哥怎么做,我跟着学就好了,自然就能明白。唉,好多家长都觉得,家里有两个小孩的话,第二个孩子的教育可以照搬第一个小孩那样,第一个孩子可以帮忙教育,他们会想着,小孩子,照着做不就完了?如果就照着做,或许确实挺好的。但,如果不愿意照着做呢?现在回想起来,为什么我哥愿意遵照父母的要求和命令做,因为他是第一个孩子,他不照着做,他只会得到我脾气暴躁又要强的妈妈的一顿揍,所以他从很小开始就很听话了。而我不愿意照着做,是因为环境不再一样,我的父母也改变了一些,我又本来就更像我妈妈,脾气暴躁又倔强,不服管,同样要把事情做好,但必须是我自己喜欢的方式,即便挨了打也不愿意改变。他们也好,我哥也好,要求我做什么的时候也都不会说明白为什么。我爸妈或许是觉得没必要说,有我哥在,他可以给我讲,而我哥则可能自己都不明白道理,没办法跟我说。于是我就这样始终不明白要怎么做以及为什么那样做,即便眼前有一些例子,也选择性失明,不看不学不承认。这或许是我从小到大一直都总是跟家里人隔一层的原因之一。在他们打造的小社会里,我并不完全遵循他们的规则,而总是向外界寻找我喜欢的生活方式。面对别人对我做出的举动,我常常表现得不够中庸。对陌生不了解的人会容易有敌意,对很了解的人要么很讨厌,要么很喜欢。而面对很喜欢的人,也常常表现过于热情。一旦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常常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激情冲荡,会觉得无论忙大小,只要别人帮了,便愿抛出一腔热血回报。我的确有些“恋爱脑”,还自以为纯情坦率不计较。缺心眼不等于善良,冲动不意味着赤诚。
最近因为要离职,与眼下这家公司的点点滴滴爱恨情仇在眼前上演的次数越来越多,一种要清算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对自己遭受的一些折磨常常回想的时候恨得牙根痒痒,也会想象自己想怎么报复回去。但慢慢意识到,那些让我在工作上遭受折磨的人,我其实也只是想让对方也经历一些工作上的折磨,但不是希望对方全方面都倒霉。那既然报仇尚且想着一码归一码,分类对照,那报恩是否也该如此?怎么可以因为别人某一个方面,某一个行为帮了自己,就觉得对方一定就是好人或者是什么人呢?想起来,长大之后觉得小时候的一些故事,什么英雄救了美女的命,或者英雄拉了美女一把,美女就以身相许嫁给对方,这种设定这种套路让人觉得别扭,不就是因为,生命与恋爱并不等同吗?
投以木桃,报以琼瑶。是古人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的理想状态的刻画,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尊重,想要说明的是回报别人之心当真挚。但不可片面肤浅理解成,回报别人的一定要比别人给予的贵重百倍千倍。分寸感才是情商最重要的衡量标准。若得滴水之恩,也该同样,滴水还回去,既要注意回报的方式,也要注意回报的尺度和分寸。
希望在下份工作中,我能更得体更合适地表现自己。不想当一个众人眼里的老好人,只想做一个自己想承认的别人能适应的真实的人。
-
莱莱来来来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25 23: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