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3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23阅读印象
数量不值一提,17本。
前些日看见朋友发了一篇今年的读书总结,想着好歹也要跟上步伐呀。虽说文化体力与曾经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没有全然丧失,还能够缓慢地爬坡。
1
“我明白一个时代的主人公很少会是另一个时代的主人公。”
“我们国家在心态、潜意识和基因方面都是个沙皇国家。”
全年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惊心动魄,二十个故事,厚厚一本邻国人民梦想光荣苦难史。
中苏就象镜子里的另一个自己,相同的苦难。原来我们是跟在苏联后面亦步亦趋的,所有的模式都一样,所有的坑都去踩一遍。
直到九十年代初,当我们茫茫四顾大哥已不在,终于醍醐灌顶搞改革了。这方面,苏联给了借鉴,我也没想到苏联解体后是这样的,看了兀自心惊,曾经站在广场上争取自由的人以为的新生活却是物价飞涨吃不饱饭,曾经不同种族生活在同一国家之下相亲相爱而今却相互驱逐虐杀,以至于失望的人们会羡慕我们:“中国就是成功处理国家紧急状态的国家,我们输了,输掉了国家。”
“一百年过去了,未来又一次没有到位。出现了一个二手时代。”这本书令人再一次感到绝望,革命的血大部分是白流的,只是铸就了血色的王座,换一个人坐而已。
2
有一天,忽然很想看张怡微的书,一刻也不能等,马上下单三本。想起《巴黎评论》里的一句话:读一本好书就像注射毒品一样,一旦成瘾,就会不断地等待下一次。
虽然贴了世情小说这么个奇怪的标签,实际上还是私小说的范畴,想来也未必有多少人看得上,这可正好独乐乐。一直很爱她的文字,精巧的比喻,不动声色的翻江倒海,展现每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笔下并非金枝玉叶的上海,会让我升起浓重的怀旧感。
每一个故事都心凉如水,张爱玲那个苍凉的手势她可是得了真传。
3
“在老境中,友人终将一一离去,各奔归途。他们密切交往的过程,会结束在双方无法走动、依赖信件或互通电话时期,然后是勉强的一次或几次探病,最终面临讣告,对方也就化为一则不再使用的地址和电话号码。死者的模样仍然是在的,在活者的脑中徘徊,却不再有新的话题,只无言注视前方,逐渐黯淡。这种化分之后的形象,终也有一天,连同保存印象的主人一起,忽然消失。人的全部印象,连带记取他的活者本身,全部消失之后,才是真正的死亡。人是在周而复始替换这些印象中,最后彻底死去的。”
另有一天,在某个公号上偶然看到转载金宇澄《洗牌年代》这本书的一些文章,看了一篇又一篇,也是一刻不能等,马上下单了金爷的两本书。
网络时代的这种即刻满足感,快让人忘记了相思是什么滋味。
犹记得三年前看《繁花》,一步三流连,感觉多少年没看过国内一本有份量的巨作了!图书馆借了看完后,特意还买了一本签名书,想着什么时候重温这部海上红楼梦。
时代长河感,须得靠金爷的工笔白描,耐心地一页页铺陈开来,他写得可真好,老派的风雅,私人的历史记录本一打开,时代流动起来了,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着翠薇。
《回望》写得是他父母兼带家族史,颇有看头,他父亲曾是地下线人,解放前和解放后,两次被当局投入同一座监狱,经历两次不同颜色的恐怖,时局变迁,试问如何保持信念,不响,尽在不响中。
4
“你永远难以明白在父母的共同生活中,他们的内心深处有多少错综复杂,有多少苦难、失落和难以摆脱的压力。”
“她踩着踏板驶上杨树大街,从自身逃离开去,逃向她自己的欲望。”
“他不会接受她强加于他的人生前景:清醒而失望,幻想荡然无存。”
“它们明白一切,乃至所有的细节,因而它们只能屈从。它们计算过代价并准备付出——生存于世的代价,活着的代价。”
连着看了两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家庭相关的书,菲利普罗斯的《遗产》写的是他一向健康的八十多岁的老父亲,某日突然半边脸瘫了,诊断为脑瘤,人生进入倒计时,作者在陪伴父亲的这段时间里,过去时,现在时,家庭成员在各个时代背景下一路走来,去到各自的结尾,死。
库切的《男孩》是通过一个青少年时期男孩的视角,展现在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的学校和家庭生活,在生活的巨手揉捏下,每个人都在调整姿势,以期让生活进行下去。男孩敏感的心思,有时显得他残忍无情,有时又显出他内心的深情和依赖。
两位都是蜚声文坛的作家,两本书写得都真情实感,非常好读,是他们的烹小鲜之作,(我更喜欢库切一些。)但读来仍不免唏嘘,是基因在传种接代,我们每一代的肉身都只是一张金蝉壳,不是么?
5
“当他们中的大部分去世后,你内心世界的版图改变了。”
“我觉得记忆是人类最重要的财富,它就像一种燃料,可以温暖你,也可以把你烧成灰烬。”
“作家访谈”这个系列一共有七本,前三册访谈的作家,都知道,大部分都看过,第四册开始,听都没听说过的作家逐步增多,豆瓣上阅读的人数也断崖式递减。
第一册出场的作家:杜鲁门•卡波蒂、欧内斯特•海明威、亨利•米勒、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约翰•厄普代克、杰克•凯鲁亚克、加西亚•马尔克斯、雷蒙德•卡佛、米兰•昆德拉、阿兰•罗伯-格里耶、君特•格拉斯、保罗•奥斯特、村上春树、斯蒂芬•金、奥尔罕•帕慕克、翁贝托•埃科。
适合睡前翻一章,了解一下作家的轶事,对于作家访谈,蛋好吃,何必去仔细研究那只鸡呢。其中有好几位我钟爱的作家,但他们新出版的书放在架上好久却还没看。除了厄普代克的书没有,其它作家的书我的书架上倒是都有。
6
“我们生活在一种日益缩减的二元文化中:你不是健康就是生病,不是机能健全就是机能失常。如果说充满种种可能性的地带被摧毁是你抑郁的原因,你便不想自称抑郁而火上浇油。你会觉得这个世界病了,拒绝在这样的世界运作才是健康的。”
知识分子随笔集,这是看的弗兰岑的第一本书,书名象本心理自助读物,会被很多客人抽出来看,但是标准的文人腔其实读起来既不随意也不轻松。迂回的,扭捏的,东拉西扯,小径包抄式的文风,被他的庞杂,不按理出牌以及负面的情绪所吸引,有一两篇看得烦死了,可是看完之后,嗯,这个作家我是喜欢的。马上买了他那本最有名的书:《自由》。
7
在小河的咖啡馆大橘家随意翻完的一本书。开了七十年的旧书店店主的图文集。很羡慕这种长期主义的环境,不象我们这里,熟悉的景象一再改变,什么都留不住,什么都速朽。
8
在东信和创园里的ARTISTSAN咖啡馆里翻到的一本书,日式的轻文学阅读起来毫无负担。整本书可以看作是北野武(这人应该都认识的吧,)在附近日料店和店主瞎叨叨的日常。有这么多一击即中的观点,清晰,干脆,有力,如同爽文了,比如:
“人这种东西啊,不管外表修饰得多么光鲜亮丽,剥掉一层皮后就只剩下了一堆欲望。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更应该珍惜那一张皮的尊严。我想,所谓的文化也就是一张皮的尊严吧。”
“为什么非要逼着孩子去完成他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呢?凡是没实现的,都说是努力不够,那每个人原本的差异呢?这不是不切实际的胡说八道吗?”
“食品也好,书籍也好,电影也好,弄得越肤浅越轻薄,就越能赚钱。因为这样的话,就连傻瓜也看得懂。只要把水准放低,就能大量推销。以大众为销售目标的商业,诀窍就是大量推销廉价物品,这样就能赚它个钵满盆满。说到薄利多销,以前只是香蕉大甩卖之类的东西,而现在就连知识和教育都成了薄利多销、大量消费的对象。”
“我在某本书里看到过下面这则故事。在某座山的山脚下,有祖孙二人在哪里养小斑鸠,在那座山的另一边,有另外一对祖孙在养雏鹰。后来小斑鸠和雏鹰都长大了,都学会了飞翔。某一天,他们都被放飞到空中。之后呢,那只鹰把斑鸠吃掉了。在大山的这边,祖孙俩因为辛辛苦苦养的斑鸠被吃掉了而痛哭流涕,而在另一边的祖孙俩却欢天喜地的,因为那只鹰第一次学会了捕猎。明明是同一现象,而在山的这边和那边,人们的态度却截然相反。说起来不可思议,但人生的悲欢离合说到底就是这么回事。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原本都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而把喜悦或悲哀的色彩添加上去的,是人的行为。”
这样的书,适合下雨天在温暖室内的黄色灯光下,喝着咖啡看着书,非常抚慰人。
9
一零年的书,如今看来,是过时的热情,落空的期望,尤其书中频频提及我们正处在转型期的社会,将走向更开阔和更自由,可见曾经真的这样以为。很感叹了!因为我们,切切实实一个十年一个十年的走过来,明白这其间我们的失去和得到,明白围墙是怎么一层层地砌起来,明白人和人之间是为了什么从此分道扬镳的。
我怀念那座海市蜃楼。
10
古典文学要我命了,这些大部头世界经典名著就应该中学时期在图书馆里全部干完。
啃完这部BBC“最伟大的英国小说”榜首之书。全书竟没有一个喜欢的人物,原谅我不懂维多利亚时代的审美。
11
此书评分很高,一直在想读的列队里,开篇也算好读,但是越看到后面越觉得我是在读一本作文选吗?思想和文笔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收获好象就是听了几个故事而已,苏制的被教化的钢印盖在那里,一种通病,某些时代只被允许出现某种框架以内的作品。
12
“书不只是产品;一本书也是一种体验。要理解书就必须对书有感觉。”
“一本书并非孤立的存在;它是一种关系,是无数关系的核心。”
很温馨的一本小书,关于十三个作家对书店的记忆,记得有几篇非常动人,颇有此情可待成追忆之感。
还能想起八九十年代的书店里人群涌动,还能想起福州路上的书店依次是科技书店,古籍书店,外文书店,上海书城,思考乐书店。书店式微,网购代替了一切,有什么办法呢,是我们抛弃了实体店,超市、百货店、家门口的烟杂店。我们选择在网上点点点,然后圣诞老人就把你想要的东西放在了大门口。
13
一个下午在皮箱咖啡馆里看完,达到了略略有点抽离的效果。有莫迪亚诺的风格,但没有他的氛围。内容已忘,可以忽略。看封面上的赞誉:2018年瑞士国家图书奖获奖小说、 “当代的阿尔贝•加缪。”、“瑞士版的《青春咖啡馆》。”、 “说德语的朱利安•巴恩斯。”
说要比肩加缪,莫迪亚诺和巴恩斯,明显瞎扯蛋,起码这本薄薄的小书担不上。

最后,想说的是经过这几年,又心灰意冷了一点,(观感上:哪一天不是心灰意冷状,)对各种人和事提不起多少兴致,无论是虚拟的还是现实的,远在天边的还是近在眼前的,都比不上去到一个纯文字构建的世界来得有兴致。
在太子湾的草坪上,在西湖边的长椅上,在心仪的咖啡馆里,在自家门前的小花园里,快快打开我的书,快快去做我的梦,怕是我唯一的消遣了。
── E · N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