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楚国蚁鼻币哭字型文字试释
战国时期楚国的货币包括铜贝(也称蚁鼻币),布币和金版(或金块)。蚁鼻币是先秦出土数量最多的货币,形状如贝,面文一字,最常见的有哭字型和各六朱型两种。也有“君”、“忻”、“金”(或“全”)、“行”、“缶”等字。李家浩、何琳仪、黄锡全均有撰文发表释读意见。
哭字型旧释为“贝”,新释为“巽”。“贝”释的支持者有吴大澂、郑家相、李家浩(《试论战国时期楚国的货币》发表在《考古》1973年第3期)。“巽”的释读最早是骈宇骞在《试释楚国货币文字“巽”》(1986年《中华文史论丛·语言文字研究专辑·下》)中提出。骈宇骞认为是“巽”,背景是在参与银雀山汉简的整理工作的时候,发现“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中的’巽’字和《孙膑兵法》2024号简上的’選(选)’字里所从的’巽’字的写法极为相似”,由此推断该字应释为“巽”字。这个说法得到了学术界大部分人的认可。在此基础上,黄锡全读作“馔”,是钱的意思。主流钱币评级机构公博、保粹等评级盒上也会将哭字型蚁鼻币释为“巽”字,印在盒上。
本文认为,此字形之后演化成多个汉字和读音,包括“巽”字,古音读“sen2”(即“神”音),“贝”字,古音可能读“yi4bi4”,“具”字,古音可能读作“ju2”。
“巽”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具也。从丌,𠨎聲。”。巽字上面的“巳”,由“卩”变化而来,意指跪坐之人。下面的“共”字,象形文字表示双手供奉一釜锅,先秦时期可能和“具”是一个字,“具”的象形文字是双手供奉鼎(据康殷《文字源流浅说》)。所以“巽”字大概是供奉鼎和跪坐人之的形象逐渐演化而成,跪坐之人或为奴隶,整体表示或为人祭。巽的武汉官话读音“sen2”,音同“神”,可以作为印证。
“贝”在甲骨文本来是贝的形状,在金文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多了类似“丌”的下部,到小篆已经基本变为“貝”形了。本文觉得这也可能和哭字形蚁鼻币逐渐改变了“贝”的内涵有关,“贝”最早代表海贝,字型同海贝,到战国期间楚国,“贝”开始代表和祭祀相关的铜贝,所以变为了“从丌”。“奰”这个字读“bi4”,音同“币”、“赑”,古音为“yi4bi4”。“贝”在少数方言比如南昌赣语和梅县客家话里面读音同“bi4”。
“具”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共置也。从廾从貝省。古以貝爲貨。”。郭店简缁衣中的“具”上面为横版的目,上博楚竹书缁衣中的“具”上面为竖版的目。按照说文解字,“巽”是“具也”。
哭字型和各六朱型蚁鼻币的一个显著不同是文字方向相反。按照流传的钱谱记载,蚁鼻币是上窄下宽,上部有一个小洞,或穿透或不穿。按照这个正反方向,哭字型是倒书,各六朱型是正书。或表明哭字型和祭祀关联得更加紧密,各六朱型和流通钱币关联得更加紧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