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吧杂谈】兆芯性能提升真的是靠工艺而非设计吗?
额……老铁们,我图吧老捡垃圾的了。最近随着兆芯KX7000发布,龙芯圈又一次的更新了攻击其他国产芯片的话术,让咱简单看看情况:

今日首蚌之视频简介原文:公众号“龙科多”(ID:DragonLoveTech),和龙芯吧小吧主@gueenet 彭东锋 的头像写着loveloongson一样把龙芯圈写在脑门上


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这些UP的说法能信几何各位自己细品吧。
关于龙芯圈:龙芯圈是龙芯吧自封龙芯圈的龙芯粉,曾大量攻击其他国产芯片包括华为声称只有龙芯有自主研发能力其他国产芯片是买BAN,认为国产X86 ARM被制裁就不行,只有自研指令集的龙芯行,所以很容易就被图吧垃圾佬识破了。

所以这期咱简单谈谈兆芯性能提升真的很大程度是靠工艺而非设计本身吗?从实际产品的角度出发给各位看下情况。

要想知道兆芯的性能提升是不是主要靠工艺其实非常的简单,因为兆芯其实也是走的TICK-TOCK的发展路线,曾在未更换工艺的前提下出过多代产品。

(“Tick-Tock”的名称源于时钟秒针行走时所发出的声响。Intel指,每一次“Tick”代表着一代微架构的处理器芯片制程的更新,意在处理器性能几近相同的情况下,缩小芯片面积、减小能耗和发热量;而每一次“Tock”代表着在上一次“Tick”的芯片制程的基础上,更新微处理器架构,提升性能。一般一次“Tick-Tock”的周期为两年,“Tick”占一年,“Tock”占一年。Intel指出,每一次处理器微架构的更新和每一次芯片制程的更新,它们的时机应该错开,使他们的微处理器芯片设计制造业务更有效率地发展)

Intel微处理器架构路线图


所以只需要对比同工艺下兆芯CPU的跑分很容易就能知道兆芯的性能提升到底是来源于工艺提升还是设计了。

如果龙芯圈能看到这篇文章麻烦解释解释KH40000怎么在相比KX6000工艺不变的前提下降频还能提高40%单核性能,这能解释为“兆芯性能提升很大程度是靠工艺而非设计本身”吗?


KX6000G在工艺不变的前提下还能提升60%能效,还能拉3.0G甚至最高3.3G的频率,难道是靠换HLMC的国产工艺实现?
龙芯圈解释不了,因此只能搞一些看CPU顶盖vendor ID鉴设计的烂活,刷一些其他国产都不行都不自主的话术然后被暴露动机:


关于CPU Vendor ID和设计的关系咱可以参考上期:【图吧杂谈】关于兆芯的民用CPU Vendor ID使用CentaurHauls的原因分析
其实咱早就知道兆芯飞腾华为海思鲲鹏性能提升靠工艺不靠设计是龙芯圈的话术,只不过咱最早听到这种话术的时候还不太能确认,因为即使是垃圾佬手上也只有少量的国产芯片机器,因此咱自费购买了大量国产芯片主机进行测试。

当然这种事龙芯圈也都预判到了,所以为了论证这种观点龙芯圈甚至直接搞耍猴测评,比如上图这种耍猴测评视频封面就直接忽略了兆芯的KH40000和KX7000的存在用兆芯优化能效比的KX6000G作为对比。
不仅如此还把同频性能直接等同于CPU核心设计水平,让手机电脑用了这么多年的大小核情何以堪?(大小核的大核讲究高同频性能堆单核,小核讲究高能效比堆多核,近些年英特尔小核有反杀大核的倾向因为能效比实在太高了,大核心超冒烟了都打不过同功耗下大量堆核的小核心)
把CPU的最高频率完全归结于物理设计与工艺水平,忽略架构或者通俗来说流水线长度对CPU频率的影响,偷换概念玩的非常6(龙芯用了TSMC 12nm依然只有2.5G即使开放超频也难以超3G基本不可能上4G,而英特尔AMD在32nm时代就能轻松超4G甚至上5G)。
雀食能忽悠一些对电脑不了解的小白,当然其实要解释起来也相当容易。毕竟龙芯送测的跑分就摆在那。



3A5000跑分打不过10100的一半也是真的,其实到这真就没啥可说的,之前咱一直被龙芯吧小吧主骗辣,害以为3A5000性能多强比KX6000强到不知道哪去了,龙芯吧小吧主松口才承认3A5000性能等于6780A,结果实际一看还不如呢,很多测试跑分甚至只能和KX6000的四核打得有来有回,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顺带说下,12nm工艺比较特殊,这个节点只有台积电有,SMIC等其他的工艺节点基本都是14nm,16nm可能HLMC也有但是有没有12nm就不知道了应该是没有。
这里用于对比的KX6640A是兆芯KX6000的四核,屏蔽了一半的CPU核心的边角料产品,按说性能应该是不如3A5000的。结果在一些加解密项目上居然还反超了龙芯的3A5000就很意外。
这个视频也让咱意识到了兆芯这种CPU产品和INTEL AMD的区别在于有很多特殊用途的硬件需要使用晶体管占用了核心面积,因此兆芯的设计目的从根本上就不仅仅是只有性能考量。

最后这两条评论好像仅自己可见,简单发在这里给各位看看。
就这样,谢谢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