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证之书2》评论
把《千岁城》弄完了,重新开始写社刊评论
首先,感谢上交推协赠书,稍稍有一点问题的是,第一页写了“To 清华大学”,不知道单纯的写错,还是将本欲寄给隔壁的那本寄到了我们手中。如果这样的话,隔壁推协的手中说不定正拿着一本写着“To 北京大学”的《伪证之书2》。嗯,嗅到了诡计的味道.jpg

总的来说,这本《伪证之书2》类似于西交的《猫眼4》(这下两交同源了),绝大部分篇目基础水平很高,并不存在初学者习作常见的写不明白东西的问题,同时风格上仍然是非常推理迷的,围绕犯罪之谜这样的主题展开,并未在其他方向走太远,符合推理协会社刊这一属性。在个人的视角下,《投影坍缩》《破戒之徒》《阿克夏之梦》三篇的水平都十分不错,放在正式出版的短篇集中不说是挑大梁的扛鼎之作,至少也对得起读者的期待,某些出道作家浮皮潦草随意糊弄的垃圾完全无法与之相比。
下面对各篇的评论主要基于个人那吹毛求疵的极高标准,批评之处并不代表存在硬伤,纯粹是我庸人之见。
日常的癫狂《小精灵带薪恶作剧中》
在BBS大赛进行时,群里便经常谈起这篇,对其中的一些BUG颇有微词,我当时是纯粹旁观的,今天读到原文发现意外的不错。核心简洁明晰,有趣味性,仅这一点便是一篇优秀的推理小说,可能是谜题这一形式所限,亮出内核之前的分析有些过于繁复,颠来倒去没有给出新的思路,但至少写得简明,读起来不费力。唯一的问题是全文大部分人物情节和推理内核其实毫无关系,感觉完全是硬塞进去,为谜题充当障眼法,侦探役闲着没事做作地炫两句英语法语也让人有点难绷。
巨头《投影坍缩》
形式逻辑解构作品,尽管细节部分感觉很多地方在凑活,但仅仅是描述一下谜面与推导过程,一股“好厉害”或是“这就是推理”的冲击性便迎面而来,人物情节当然是干巴乃至搞笑的,毕竟麻耶雄嵩也这么写,恰恰与抽象魔怔的风格相得益彰,总比在温情脉脉的故事里硬塞27种可能性来得自然。
可以想见,纯粹而浓烈的技法运用会令推理迷如痴如醉,但解构写法的泛滥同样会让人厌烦,当然这篇水平很高,在编不下去就瞎JB解构的网友作品中鹤立鸡群,属于精品中的精品。如果说令人不满意的话,反倒是解构这种形式有些限制了作者倾注的心力。
显而易见的一点:已经21世纪20年代了,哪怕是最魔怔的推理迷,也应该同意,推理小说中的推理是一种虚幻的表演。读者看小说,就是为了看精彩的表演,追求乐趣,这样的前提下,将“推理是虚幻的”作为推理小说的主题来进行所谓的讽刺显得有些无病呻吟,就好比在武侠小说中强调牛顿定律,嘲讽号称万夫莫敌的侠客放到现实中打不过泰森一样。在故事的最后一层安排反推理桥段,目前来看并不能提供意外性或是拔高作品立意。
其次,提到解构型写法,不得不推崇的作家便是麻耶雄嵩,作者在文末也特意提到了结构相似的《收束》。麻神无疑是个天才,阅读《日本密室杰作选》时,一片规规矩矩的作品中突然出现了《乡愁》,这样跨时代的比较令人震悚,然而也不得不承认的是,解构型写法是依附于主流推理作品之上的,它的冲击性来源于自己“万花丛中一点绿”的稀缺性,在前人同侪都不停推出解构思路的同时,想要写出新意实在是太难太难了。对于构建一个完整故事的作品,尽管结构相似,《螺丝人》中的故事趣味和《积木花园》无疑是不同的,年代、地域、作者的思考,都可以使自己的作品拥有普天之下独一无二的趣味。可是对于故事人物默认无关轻重,纯拼创意的解构型作品,相似的结构下,麦卡托鲇,稻卡托鲸又有什么不同呢?可以说是返璞归真吧,构建一个故事,上限无疑是比解构一切来得高的。
当然了,以上批评是在泛泛而谈,我也不能拿着超越麻神的标准去框定社刊的作品(否则我自己首先得羞愧至死)。具体到《投影坍缩》这篇,作者的想法非常俊逸,属于只有推理迷才能写出的作品。技法运用的冲击性堪称整本最强,反正我写不出来这样优秀的逻辑与解构,强烈推荐一看。
南城大气《破戒之徒》
文字水平非常强,可以说是整本里最厉害的,在凸显个人风格与让人看得明白之间达成了平衡。作者通过朴拙的文风,比如用单音节词代替双音节词,来凸显文中武侠世界的古意,最后达成的效果不错,读起来十分通畅又不同凡俗,美中不足是某些细节之处可能有些代换得刻意了,稍稍有些拗口。
这篇的故事无疑是整本写得最为正常的,没有颠来倒去的人称变换。武侠的铺排方式,即便不是大家熟悉的那种天下大势挥斥方遒的写法,自生活细节入手仍然令人读起来非常舒服。这样的写法也是我最推崇与喜欢的。别的不提,让人可以读下去是通俗小说的第一要务。
唯一可惜的是,这篇在推理小说的技法方面显得有些老套,无论是密室的处理,还是对双胞胎(大概吧),男扮女装等情节的引出,整体来说都比较陈旧,铺垫不足,或者说不那么“推理”。作为核心大梗的“破戒”更是直接打破第四面墙提出的,利用“十诫”做文章放在今天也显得不够新鲜。总的来说,我个人是更偏好构建完整故事,令读者融入这一写法的,突然插入的天启说教式解释对故事的完整性有些损害。
以上有些吹毛求疵,这篇与《投影坍缩》地处两极,一个追求极致脱水的逻辑结构,另一个则重故事与描写,在社刊这一范畴内都属于杰出的作品。相对于《投影坍缩》而言,这篇如果能在技法上再稍作雕琢,上限是更高的。
snowy《圣诞老人的密室》
“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多少情爱化作一篇夕阳红。”不是说不可以将这个作为主题,但读起来总是怪怪的,你们圣诞老人不绝经吗?整体来说,谜面是很吸引人的完善密室,谜底也很炸裂,但解答很多内容的铺垫不太够,对于能力的解释有些随心所欲,加上夕阳红的情节,导致最后努力渲染的结局并非感动,而是诡异的生草。其实在阅读的过程中揭晓谜底的那一刻,我曾经错误地认为我中了叙述性诡计,被圣诞“老人”给欺骗了,圣诞老人既然是一族了,当然可以有年轻女性。“santa claus”在文本上似乎并没有像中文语境“老人”的意思,这就把绝经的障碍跳了过去,同时还把异乡人的情节利用到了。可惜作者没有向这方面走。
C.C.C.《漫展群丝》
这篇让我彻底绷不住了。说实话,我也是个二次元,加动漫社比推理协会还早,身边有比较要好的朋友是高密度出片的COSER,当过后勤,逛过漫展,相信我,动漫痴可能会非常非常SB,但说话真的不是这个味。其实充斥二次元宅男臭味的推理小说很多,我也都适应了,这篇浓重的小学女生发嗲式玛丽苏味道仍然把我撞得神志不清。作者肯定是下了大力气想要塑造这样的风格的,但我是看不出这种写法有什么必要,各种发癫导致叙述更加混乱。至于推理内核,只能说在JOJO这样的智斗漫画里,二重身啊,无所不能的线啊,似乎用起来不错,放在推理小说里大家就只能当个乐子看了。
猫的薛定谔《返乡》
这篇技法浓度放在整本书里可以排前三,故意无趣的第一重伪解答,提供意外性的第二重伪解答,最后则是意外性稍逊,但不那么离谱的真解答,伏线谜题作为调剂,为主线提供线索照应,能把这套流程建立起来,短篇推理的骨架便已经撑得非常丰满。填充进去的科幻王子复仇记也写得中规中矩,不功不过。理应是一篇不错的作品。本篇主要的问题在于,谜题及分析的内容写得太绕了,不够简明直接,复杂得让人脑壳痛。这种复杂并非常见的那种利用复杂的文字掩盖核心的薄弱,这篇的推理内核肯定是足够的,可能需要简化叙述,突出一下重点。
佛獭栗《反犬之苗》
双线叙述+含含糊糊,不出意外地给大家端上来了叙述性诡计,本应作为重点的冲击性却仿佛炸了个哑弹。我们常说线索后置,这篇的谜题或者说悬念甚至都是在60%的地方才放出,前面平平淡淡,后面光速解决。全篇一半左右都是闲笔,本就不那么优异的推理内核更显得铺垫不足。只能说,推理小说的传统结构是有其优越性在的,如果没有足够的笔力把平淡的故事写得有趣,那么遵照传统结构,利用悬念贯彻始终是最好的选择。另外最后的“冲击性事实”,大概是利用了狗的尸体?建议所有使用这种含糊的“开放性”写法作为最后一重变化的作者在文末写个后记作为解释。
方文勋《霉与绣球花》
又一个双线叙事,悬疑+连续都市犯罪,这篇文字和人物的塑造还是不错的,但推理内核比较薄弱,悬念的建构有点不够,努力渲染的“密室”可以说非常无聊。当然都市悬疑作品一般也不会用特别浓重的技法,凶手身份的展开便已足够。可能是短篇的篇幅所限吧,这篇有点避重就轻,闲笔过多,铝铜大坏蛋跟路人似的,本应作为重点的过去情节被文中人物随口带过。比较难得可贵的是,推理迷里写这种风格的人很少,值得鼓励,希望能写出更加抓人的东西吧。
朝露《阿克夏之梦》
相较于前面或有长处,或有不足的作品,这篇的特点便是均衡,贯穿始终的多重叙诡加物理小诡计,确立了足够的技法浓度。人物与故事则选择了推理迷最为常见也是最安全的青春思绪,写的很流畅,既然这一主题已经被无数人向四面八方探索过了,那么故事稍稍有些逾矩,乃至矫情也并不令人感到厌烦。传统写法给人的安心感便在于此。
唯一一点技法运用上的问题,是贯彻全文的“我”第一人称叙述中间,莫名其妙地插入了一段更换视角到其他人的内容,效果上当然是骗到了读者,但回头看去有点刻意。如果在章节题目上做些文章,赋予视角转换章节一定的独特性,那可能会更加自然。
最后,本书的校对和印刷有些问题,纸质不太好,不知道后面会不会考虑换家印刷厂。
最后的最后,阅读《千岁城》喵,阅读《千岁城》谢谢喵!
-
譬如朝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12-22 22:31:39
Don Diego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摆烂的2024年度总结 (51人喜欢)
- 推理学导论11原创篇目简评 (28人喜欢)
- 《E×(H-A)》原创篇目简评 (3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