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论坛|李永才、阿库乌雾、施施然、安然点赞成渝:巴蜀大地有太多可以书写的地方
川观新闻 2020-12-09
成博 川观新闻记者 肖姗姗 摄影 向宇 杨瑞青
12月9日举行的2020·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举行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诗歌表达”主题论坛活动。诗人、名刊编辑相聚一堂,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一深刻的时代命题和国家战略,就文化界、诗歌界如何参与和表达各抒己见。
成都诗人李永才在分享伊始,就提出了“诗人如何回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话题”这个问题。李永才从国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定位出发,找到了诗人的介入主要在“助力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上”。“没有文化的介入建不好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李永才说,成渝诗人书写了大量地域性的诗歌,但也受到地域的局限。未来,两地诗人需要一种开放性的眼光,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地域,书写好巴山蜀水独特的气质和精神禀赋,让精神更有归属感。

彝族诗人阿库乌雾针对成渝诗歌的现状,提出了四个“回归”的问题。要回归巴蜀文明的文化根脉,回归地域诗歌的美学传统,回归全球化背景下现代都市的人文思潮,回归巴蜀之地自古以来的多元文化。

诗人施施然通过自己担任主编的《中国女诗人诗选》中川渝女诗人所占的比重来说明成渝地区在中国诗歌中的重要地位。“城市建设、生活方便、经济发达,带动了成渝两地文化的提升,但在经济地位飞升的同时,对个体精神上的挤压也比较严重,比如诗人的独立思考、将客观世界投射到作品中的关照等,这不仅是成渝两地诗人要探索的写作命题,也是所有诗人要面临的问题。”

诗人、《花城》杂志编辑安然认为,成渝诗歌的结合更像是企业的强强联合,冲击着中国当代诗坛。安然表示,当前,科技的发展对诗人的写作和思考构成了冲击,“巴蜀大地有太多可以书写的地方”。
本届诗歌周由四川省作协、四川省文联、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等支持,成都市文联、成都市文广旅局、五粮液集团公司主办,成都市文联《草堂》诗刊社等承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