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阪与京都的绵软印象
秋冬的上海,惯例空气不好,长久的缺雨,使得白日的街道总裹在淡淡的霾中,我不禁怀念起大阪清澈的浮云和冷风。
大阪:粉红的初冬日落、夜幕下的大阪城、永恒的霓虹灯
大阪的海湛蓝湛蓝的,远远蓝过我的预期,建筑楼宇和东京一样,白的严谨平实,如同崭新的日光灯。街道上和车厢里的人们清一色是黑白灰的着装,但偶尔飘过的话语却柔软绵长,有一丝丝吴侬软语的错觉。餐馆小小的,原木风的桌椅和移门,店门口挂着典型的棉麻布,门外的人进去或者张望,先要低下脑袋,用手轻轻掀下布帘,然后里面的人,看到一个被风略微吹乱了头发的脑袋冒了出来,点头问候,哈出的白雾气捎带着街道的寒意。日本人不常直视,交流一旦触发,目光的问候往往伴随着向下轻轻点头的致意动作,以及低声的哼哼唧唧,那样柔软的哼哼唧唧,漂浮在乘客上下车和公交车司机的彼此问候中、便利店结账完的送别问候中、餐馆服务员上菜时的询问和呢喃。

也有非常热闹的地方,环球影城的热情外放许多,无论是项目排队、商店、餐厅还是表演,工作人员几乎热情的和每个人挥手,时不时认真夸赞游客手里的黄油啤酒或甜饼干,遇到小朋友都会跪下身高平齐打招呼,日本的小朋友好幸福,大概很少被高高在上的对待。日本的生育率处于全球低谷,对小朋友的关照和爱护是全社会的风气。我们在二条城遇到一对西方夫妻,父亲背着巨大的儿童座椅,里面是沉睡的大娃,母亲胸前挂着另一个稍小一点的孩子,这样的“负担”丝毫不影响年轻夫妻参观建筑,游览庭院,以及拍照打卡。我在新西兰户外见过几个背娃旅行的年轻人,但仍感到震惊,更不用说日本人了,一个大妈带着诧异的表情投去目光,另一个迎面走来的大叔更是全程没有收敛眼神,交汇后头颅仍回过来划了一个钝角,如此粗糙大胆的养娃方式,在东亚人来看的确不可思议啊。

午觉睡的太沉,抵达大阪城时日头已西,四点多就日落了,果然算高纬地区。冷风在渐黑的空气中嚣张起来,吹得远处楼群的光点闪闪烁烁,几丝染色的浮云倔强的抗拒着消散,我偷懒没洗的头发跟着凌乱飞舞。对大阪城的唯一印象来自旅行青蛙,只觉得浅绿加白有点好看,中国大唐时期的建筑,屋顶是更鲜亮的琉璃绿,我想也许这就是复刻的唐朝风,同伴照例给我讲起历史,这是哪个幕府将军建的,防御工程不依赖高垒的城墙,而是靠城内曲折离奇的小径,不熟悉的人很容易迷路,我奇怪:那获得地图不就攻破了吗?我们绕了大半圈,仰望了建筑的三个面,我至今不是很清楚正面在哪里,是面东面南还是面西。

心斋桥是典型的闹市区,尽管在工作日,霓虹灯打卡点汇聚着各国游客,日语英语中文韩语不绝于耳……记录几个有意思的时刻,一是寒风中在拉面亭站成一圈解决晚餐的下班族们,一手捧碗,一手拿筷,在热气腾腾的闹市吃出了一种安静的集体气质;二是十字路口唱歌的JK制服女生,最内圈围站着几位西装革履的男性,年龄跨度很大,一手拎着公文包,一手专注的用手机录像,我忍不住端详了好几眼。心斋桥步行回酒店的小街巷,路另一侧走着一位下班的男性,大阪天色暗的很早,他黑色的头发、制服、皮鞋、公文包,几乎融进这漆黑的夜色与马路,若不是略显踉跄的步伐,和不时举起到嘴边的易拉罐啤酒,我大概不会注意到他。好典型的日本工薪族啊,随着一股白烟,我又注意到他另一只手手指尖燃烧的香烟。这扑面而来的日剧感,戳的我不由轻叹一口气……亮晶晶的居酒屋,走几步就冒出来一个,透过明亮的玻璃门望进去,内里陈设非常典型,一侧是忙碌的烧鸟师傅,吧台和小餐桌坐着两三成群的下班族,男性居多,隔着马路和店门,我仍能窥得食客夸张的动作与满脸的情绪,这也许是他们难得的放松时刻。
京都:神社的狐狸、刹寂风的庭院、人家门前的狸猫


京都的第一站是伏见稻荷⛩️,据说,稻荷神主管粮食和财富,因而非常受崇敬,日本有大大小小上千家供奉稻荷神的神社,而这家是最最大的。小小的火车站出来,橘红色的鸟居直直映入眼帘,观摩完主殿神乐殿,穿过求签祈福的热闹人群,拾阶而上,巨大的鸟居群出现了,蜿蜒曲折数公里,清晨的阳光穿过树林的薄雾,在鲜红色的柱体上印下斑驳的光影,哪怕游客络绎不绝,仍让人觉得平静。每一个新建的鸟居,都来自一个公司的捐赠,正面上方均书写“供奉”,背面则刻有捐助企业和年份。偶尔岔开走上小路,得见更早更古朴的鸟居和供奉点,旧旧的木柱,或留有青苔印记的石柱,刻有各种大神大名的石头堆在一起,一旁稻荷神的化身狐狸石像正襟危坐,前胸系着一块褪色的红巾,口中衔着卷轴样的物件。

大阪城之外,我们还参观了京都的二条城,光脚走完了浏览路线,只觉得脚底被无限打薄。空旷的房间,刹寂风的庭院,经典日式修剪的松柏,乌黑又透蓝的石头,深色木质的屋檐,是日本的古风。第一个房间三面画虎,震慑来访者之用,然而日本无虎,画的是中国东北虎,大约是临摹传入的中国画,再加上点画师的个人想象,凶猛中流露出稚拙之气,也是可爱。离开前又参观了一旁的原画展厅,菊与扇,加上建筑内看的画,清一色是金底,浮云低矮,湖水细长幽深,花多是牡丹和菊,动物还有鹤与雁,植物松柏居多,东方气韵很满。

京都另一个目的地是清水寺,挤过人满为患的古风购物街,寺前人头攒动,身着和服的女孩多了起来,也很好辨认,金发碧眼的外国女孩背影就很高挑,中国女孩和韩国女孩拍照非常执着于凹造型,东南亚女孩面容十分欢快,而日本女孩,则是看细碎的步伐和腼腆的神情。在日本唯一一次现金失败便是清水寺,游人如织加上红叶已熟过头,便决定不凑热闹了。

这次的酒店房间面积很大,摆脱了普遍的麻雀风,三分离的卫生间设计,夜晚的泡澡极大缓解了寒冷和暴走的双重打击。不大的方方的玻璃窗,入夜看路灯车灯轻闪,晨起观察淡金黄的光在建筑立面缓慢爬升,月亮骄傲的高悬不下。楼下一座寺庙形态的别院,传来扣钟的悠长余音,如同一记意外落在心尖的温柔触碰。

以上,热乎乎的大阪回忆笔记,也许一年多后的25年再去,看热闹的世博会,吃小巧的居酒屋,以及重温绵绵软软的人与人的氛围。
-
小鸡骨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12-19 21:5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