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3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2023年读书总结

今年最好的一件事,是接触到了Notion这个软件,一番学习后发现可以使用它来建立强大的资料库,包括读书清单、读书笔记、生活日记、旅行游记等等,凡是能想到的都可以它来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的图书馆。这里推荐一位台湾博主薑餅資,她的Notion教学视频讲解得很清晰,适合刚接触的朋友。
在书单中比较的多的是关于亲密关系的主题,意识到自己在处理亲密关系时存在很多问题,便在这些书里寻求答案。
今年也渐渐意识到方法论的重要性,在特定的领域上已经有很多优秀的前辈写出他们的经验,有时候我们觉得做一件事很难上手,或者在做之前觉得没有动力,有可能是缺少方法论的学习。
总共52本,Notion制作的读书清单:


推荐的这些书籍,是今年给我感触比较深,包括让我找到想要的答案,并且能学习到很多东西,内化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的书,仅供参考。
1、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
这本书很奇特,在作者Manson身上我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原来我们同属于思考型的人。共同的特征是多思,需要静下心来体会繁杂的内心世界,当内心处在不平衡的状态会执着于思考,直至到达平衡为止,这注定是一条以痛苦为起点的道路,但思考也是唯一的救赎之路。好在凤凰涅槃,救赎之后是重生,一旦到达平衡,就像更新到下一版本,曾经的问题得到解决后,也会理解得更为深刻,然而一个问题的解决会引发新的问题出现,解决问题的关键第一步是看见问题,再逐一解决,这就是成长的过程。
这本书还有另一中文版《重塑幸福》,虽然打乱了原版的排版和顺序,也可以结合中文版一起看。
从这本书你可以了解到:
- 为什么刷短视频会给你带来快乐,但停下来会感到焦虑,快乐和幸福的区别是什么?
- 什么是特权意识,你真的是世上独一无二或者唯一的受害者吗?拥有特权意识会有什么坏处?
- 亲密关系中,什么是健康的关系,什么是不健康的关系?
- 为什么人总是会喜欢不健康的人,反而对健康的人不感冒?
研究表明,将精力集中在肤浅的快乐上会让人更加焦虑,情绪更不稳定和更加抑郁。快乐是生活中最容易让人感到满意的方式,因此它最容易得到,同时也最容易失去。 然而,却总是有人在时时刻刻地向我们兜售快乐,它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它让我们沉醉其中,不可自拔。生活中,在某种程度上快乐是必要的,但就其自身而言却是不足的、不充分的。 与其说快乐是幸福的源泉,不如说是幸福的效果。只要其他事情(选择价值观和衡量标准)做得恰到好处。那么快乐这件副产品自然会随之而来。
当今生活中,到处充斥着来自于“人类活动极端值贝尔曲线”的信息。因为对于媒体而言,这样的信息能够抓人眼球,而眼球能给他们带来美元。这才是问题的实质。然而,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简单和平凡之中。他们的生活平淡无奇、波澜不惊,并无那么多非凡之处。 极端信息泛滥的结果导致我们认为例外主义已成为常态。由于我们绝大部分时间都过寻常的日子,所以此类特殊信息的大量出现让我们感到不安和绝望。它让我们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于是当我们遭遇“真正的创伤”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觉得我们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这种无力感使我们痛苦和无助。
如果有些问题无法解决,我们的潜意识就会认为我们要么非常特别,要么存在缺陷,要么与众不同,要么我们所遵守的规则与其他人不一样。 简而言之,我们获得了这样的特权。其实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纯个人问题。就像你所认识的人一样,你所面临的问题,其他数百万人都可能会在过去、现在或将来遇到。但这不会让问题减少,或意味着它们无害,也不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你不会成为受害者。 也就是说,你并不特别。 通常而言,只有当你认识到,你的问题和它所带来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你才向解决问题迈出了第一步,而且是最关键的一步。
越是承认知之甚少,就越能找到更多的机会去学习。 我们的价值观有时是不完美和不全面的。假如认为它们时时刻刻是完美和全面的,那就等于把自己置于教条主义心态的危险之下,从而让自己产生特权意识去逃避责任。承认自己的某些行为和信念是错误和不起作用的,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这种对犯错保持开放接受的心态,必然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变化和成长。 想要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优先级,并让它们变得更好和更健康,我们必须首先对当前的价值观保持不确定性。我们必须理智地去分析它们,看到其中的错误和偏颇,看到它们与社会不相适应的地方,直面和承认我们的无知。因为无知比我们自身更重要。
某件事情越是威胁你的自我认同,你就越会规避它。 意思是某件事情越是可能改变你的自我评价,或改变你对于成功或失败的判断标准,或改变你履行个人价值观状况的自我感觉,你就越不会去做它。 当你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时,你就会有某种舒适感。任何动摇这种舒适感的事情,即使它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对你而言也是可怕的。
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关系差异在于以下两点:(1)是否接受和承担责任;(2)是否愿意拒绝和接受拒绝。 在不健康或有害的关系中,双方的责任感很差或存在缺陷,彼此之间无法拒绝或接受拒绝。在健康和互爱的关系中,两个人及其价值观之间有一条清晰的界限,有足够的余地让彼此拒绝和接受拒绝。 我所说的“界限”是指两个人承担各自问题责任的描述。在健康关系中,两人之间界限分明,各自为各自的问题和价值观负责,而不必为对方的问题和价值观负责。在不良关系中,两人之间界限模糊,或根本没有界限。他们常常逃避各自问题所带来的责任,或为对方的问题承担责任。
浪漫爱情中的大多数元素——激动人心和令人神魂颠倒的情感表达、颠鸾倒凤的卿卿我我,有时并非健康和真诚的爱情表达。事实上,它可能会是借用人际关系来展现的另一种特权意识而已。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与情感健康的人约会时,他们往往感到无聊,或彼此之间缺少“化学”反应。因此,他们并不喜欢情绪健康和安全的个体。他们觉得,与持有特权意识的人相比,与安全伴侣之间的清晰界限难以让他们产生足够的“兴奋”,以刺激他们获得持续的高潮。
2、假性亲密关系
看这本书才知道史秀雄原来是心理学播客主播Steve,书名很容易让人以为它是单纯介绍假性亲密关系,但书中讲述了他在心理咨询中得到的关于情感关系的想法,比如选择伴侣没有正确的人,也没有所谓一开始就得到的真爱,完美的爱情很多时候始于不完美,始于双方在相处中对情感关系的努力共建。很多人说找对象太难,但这往往是一段恋爱的开始,在谈恋爱之前还是先想想是否做好了长期应对接下来相处中的磨合与困难,你是否愿意舍弃一部分的自我去融入到这段关系当中,你是否有足够多对情感关系的认识与思考,这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对方负责,对这段关系负责。
从这本书你可以了解到:
- 什么是假性亲密关系?什么是真正的亲密,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是怎样的?
- 情感关系是否持久由什么决定?
- 是否天生就有完美的爱情,是否有天注定的正确伴侣?
- 维持一段好的情感需要做些什么?
假性亲密关系(irrelationship)不是一个严肃的心理学术语,但这个词却相当生动地描绘了一种常见的情景:一方面,两个人的生活或许已经非常紧密地关联在一起,一切日常活动都围绕着彼此安排,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经营着婚姻或家庭生活;另一方面,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两人之间开始有了越来越多无法探讨的话题、不敢表达的情绪,以及难以掩饰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
真正的亲密,是由两个人关系的质量、情感的联结、沟通的深度以及对彼此的理解和信任来决定的。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建立和维护关系的能力,在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普遍比较缺失,很多人并不懂得具体要怎么做,所以只能观察、模仿一些流程化、仪式化的东西。
亲密关系中的爱,会比咨询关系中的更广义一些,因为两个人的距离会更近。不过道理是一样的,矛盾冲突永远存在,但是高质量的关系可以保障亲密关系中的满意度更持久。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所犯的错误就是为了争论对错、分出输赢、掌握控制权,宁可牺牲亲密关系,因为我们往往习惯了以强制的方式使对方接受。亲密关系的维系也是如此,总有不可调和的差异或者无法逆转的过去。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强调关系建设,就是在表达这样一种态度:“我不会因为无法解决你的问题而离开你。只要你接受,我愿意一直陪着你去面对无解的生活。
当你看到“完美的爱情”时,你脑海里会浮现什么样的画面?甜蜜、幸福、真心相爱、理解尊重……如果有着这样的想象,你的感情未必会顺利,因为你会失望。完美的爱情不只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就好比一部电影的优劣,不能用其中某一帧画面来评判一样。生命是有限的,人生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我们会有很多弱点,会缺乏安全感,不自信,不懂得表达情感,不知道包容和接纳所爱的人。
首先,两个人必须形成这样的共识:我们之间会有矛盾冲突,但那不一定意味着我们不适合彼此。在选择分手或逃避之前,我们必须看看存在的问题是否可以通过各自的自我提升来化解。
其次,学会不再逃避矛盾冲突。冲突是两个人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信号。用自欺欺人的态度去敷衍和忽略关系中的矛盾,就是忽略成长的信号。有些朋友特别害怕产生矛盾冲突,所以会极力去取悦迎合对方,可是这样的方式既让各自错过客观认识自己的机会,又让关系走向相安无事的假象。再次,学会在心情平静的时候探讨关于个人成长的事情。完美的爱情,很多时候始于不完美。相爱的过程,则是一种共同走向更好的尝试。
要拥有高质量、低冲突的关系,一方面当然是注重沟通,但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提升自我认知,化解潜意识中压抑的不良情绪。你需要明白在和伴侣的相处中,对方的态度和反应并不都是针对你的。有很多人内心隐藏着原生家庭创伤引发的情绪,这些情绪往往很负面,在普通的人际关系中并不会轻易流露出来。而亲密关系中双方的情感距离足够近,被压抑的感受才可能得以释放。所以感情中的矛盾,并不完全是你们的沟通方式引起的,也可能是对方对你产生了移情心理。
恋爱中的人总说“你就是我的全部”,可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关系需要两个人都达到最满意的状态。无论你的分配方式是怎样的,重点在于你需要尽量达到理想的分配平衡状态。如果你的精力分配中,爱情占到了60%以上,我会鼓励你思考一下这样分配的风险和问题是什么。当你关注别人多于自己的时候,你能够用什么去爱对方?你对自己喜怒哀乐等情绪的掌控有几分?你又给自己的伴侣带来了多少压力?
寻找伴侣的时候不要说“对的人”,要说“对的关系”。“对的人”强调的是这个人的固有属性,而描述这些属性使用的就是过去的语言。这会让“对”或“不对”看上去都是对方的责任,而忽略了自己促成“对”的责任与义务。当我们说“对的关系”时,强调的就是两个人在一起之后,这段关系中产生的、被爱情滋养出来的东西。有些人原本脾气不好,但是对待恋人很温柔;有些人容易缺乏安全感,但是两人在一起后很用心地去克服;有些人不懂得表达情感,但是为了对方努力地学习。人与人相处,总会相互影响。
3、如何避免孤独终老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约会、如何相处、如何分手的书,但最重要的是,书里提到了想拥有一段长期且高质量的亲密关系,需要看重伴侣拥有哪些品质:
- 信赖、可靠。你们能建立深厚的信任,并且互相依靠
- 情绪稳定,心地善良。懂得互相关心和理解
- 忠诚。一个无论人生是起是伏都会陪在你身边的人,愿意陪伴你,照顾你
- 成长型心态。问题总会出现,拥有成长型心态的人更有可能努力认真,解决问题,改善关系
- 能够把你最好的一面激发出来。和这个人在一起或者分开时,是否能激发出你最好的一面
- 懂得合理争吵。合理争吵是必要的,能把观点描述清楚,能倾听你的观点,且希望尝试修复关系的人
- 和你一起做出艰难决定的能力。有时候会面临艰难的选择,比如你们中的一个人在另一座城市得到了一份绝佳的工作,你们会怎么做?如果你们需要共同抚养一个残疾的孩子,你们会怎么做?如果你年迈的父母需要全天候照顾,你们该如何处理?你需要一个在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下,依然能和你很好合作的人。
有些并不需要看重的东西:
- 金钱。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它不是最重要的
- 外貌。长相并不重要,符合眼缘就行
- 性格。找一个能与你性格互补的人,而不是性格和你一样的人
- 爱好。没有必要有共同的爱好,给彼此留出足够的空间和自由
4、The Gap and The Gain
“The way to measure your progress is backward against where you started, not against your ideal”——从你开始的地方去衡量你的进步,而不是和你的理想去比较。
为了使人类更好的存活,在远古时代大脑发育出了爬行脑的部分,这使得人类开始渐渐习惯于未雨绸缪,会与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进行比较,一旦不如想象,我们会感到焦虑、担忧、恐惧,从而破迫使我们采取行动,正如“创造一种求生欲”。然而至今原始的爬行脑却没有改进这部分,在不会因饥饿而亡的年代,大脑依然会让我们感觉到焦虑与惊慌。
如果总是用今天的自己与想成为的自己去比较,便永远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也会认为自己是个很糟糕的人。这本书告诉我们,未来不是现实,而是一种预测,因为它不是现实,所以它不能成为对你是否进步真正衡量,衡量目标的唯一方法是与过去相对照。
习惯于把当下的自己与对未来的理想自我进行比较是Gap思维,把当下的自己和过去起点的自己进行比较时Gain思维。
总是想象自己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却盯着笔下的口水文字而抱怨自己,不如开始每日的文笔练习,明天一定比今天写得更好。
Gain思维使人乐观、进步,Gap思维使人悲观、沮丧。
这本书告诉我们,在思想上要学会做减法,想一下即将要失去什么,那么就会意识到失去之物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得到了它,这就是Gain思维。 在生活中要学会做加法,意味着我们珍惜拥有的一切,不轻易的丢弃任何事物,也要学会努力获得,这样我们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
从这本书你可以了解到:
- 什么是Gain思维和Gap思维?两种思维的区别在哪里?
- 如何察觉这两种思维,如何将Gap思维转化为Gain思维?
- Gain思维的好处在哪里,Gap思维的坏处是什么?
- 用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和世界,会有什么不同?
happiness is where you start, not where you finish.
Your happiness as a person is dependent on what you measure yourself against
In the world of wanting, there’s no scarcity, because it’s a world of innovation—not of taking. Wanters are creating things that didn’t exist before.
Ninety percent of people use social media websites for the specific purpose of comparing themselves with others, and nearly 100 percent of those comparisons are “upward social comparisons,” meaning people are comparing themselves with those they perceive to be “above” or “better than the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words ‘need’ and ‘want’ is gargantuan. When you need someone, you lose your independence and agency as a human being. Wanting, on the other hand, is the first step in learning how to love someon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eed and wan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dependence and love.
感谢这本书帮助我走出了几个不好的思维方式,每次在网上看到更为优秀的人时,我会对自己感到有些失望,觉得自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优秀,这是Gap思维导致的,但我现在懂得,每个人的起点不同,经历不同,我没有看到那些优秀的人背后付出的无数努力,这样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我只能与昨天的自己进行比较,如果比昨天的自己又成长了一点,这就是进步。
感谢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要学会对拥有的一切进行感恩。
感谢这本书让我明白想要与需要的区别,想要是主动追求,需要是被动满足,在想要的世界里,并不存在稀缺,在创新的世界里,也不是靠索取。在索取之前先学会付出,你想要得到什么,先去给予什么,你想要别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对别人。
感谢这本书让我学会用Gain思维,如果我想获得好的情感关系,不是看着这世上其他的情感关系有多糟糕,而是自己主动学习,去建立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好的情感关系。
5、搞定:Getting Things Done
鼎鼎大名的GTD时间管理法,久闻不如一见。
想要利用时间的人才会去想怎么管理时间,这本书的内容写得很繁琐,但GTD的精髓值得掌握。
一、收集。清空你的大脑,想到什么idea马上记录下来,或者寻找和收集你的一切未竟之事,无论大小、轻重、缓急,只要是那些等待处理的、需要改进的、引起注意的事务,都要收集起来,并分类整理,经常回顾并予以清理。
如果这件事总占据着你的头脑,你的思维就会受阻。
许多人的脑子里总在接连不断地放电影,特别是当我们谈到有许多事要处理时,这种现象会更加严重。人们把许许多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委托给大脑来处理,但你的大脑却无法有效处理它们。
你每次只能考虑两三件事情。但是那些未处理完的事务仍然存储于短期记忆空间里。大脑保存材料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想让大脑高效工作,就像让CPU高速处理任务一样,必须保证RAM里的排队任务尽量减少。
二、回顾。回顾时判断每一个行动都需要做什么来推动进程。
整理行动,将行动按照重要级别排序,把暂时不重要的事放置到一类,并定期整理他它们的优先级别。
三、选择。想好怎么做之后选择开始行动,这么多行动中应该做哪一个?
可以靠你自己的直觉,可以按重要事务的优先级,可以按事情的繁琐程度,可以按你当前的的精力值,可以按你的生活安排计划。
四、行动与分类。采取行动后再次分类,可分为已做好(结果)和正在做”(行动),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横向管理所有行动,整理这些行动都有什么;纵向管理则是对每个行动进行思考和协调,并跟踪其进展情况。这需要一个完善的系统来辅助记录,并在需要时及时给出必要的提示,从而确保能够轻松地将注意力从一件事情转移到另一件上。
如果采取某项行动最多需要两分钟,就应在做出决定的一刹那实施行动。
做模板的重要性:在实际行动过程中,尽量让自己凭直觉去挑选要采取的行动,而不是重新思考那些事务的来龙去脉。因为我早已对事务进行了周密严谨的斟酌,而所得的结果都是纯粹可执行的行动。所以我不会再次浪费时间进行思考,否则,就是徒劳无益地耗费创造力,徒增挫折和压力。
大多数关于行动和关注的决定都是由最新和最突出的事务促成的,并且是基于预期而不是信任度。人们有一种持续的不满足感,觉得自己所从事的事情不是自己应该做的,觉得自己“没时间”执行具有真正意义的关键行动,觉得自己无法理解有关无压力工作效率的重大实质性行动。
这里再次推荐用Notion来建立资料库,完全满足GTD对时间管理的要求。
6、正午之魔
在书里作者写出他抑郁的亲身经历,读这本书泪如雨下。若你的内心有一丝的痛苦,便能在书中找到共鸣,甚至是心疼。书中能看到作者的痛之深,恨之极,可这些痛与恨的文字下,却那么的温柔。作者的心是柔软的,所有抑郁的人心都是柔软的。书中有很多打动我的句子,但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有时我会想,那些不写作、不作曲、不画画的人是如何能逃离植根于人类境况中的疯狂、忧郁和惊惶恐惧”,原来救赎就在一瞬之间,我将时间投入创造,我将视线投向繁星。
一切都会流逝——苦难、伤痛、鲜血、饥饿、瘟疫。利剑的锋芒也会流逝,但当我们的存在和我们所做的一切从地球上消逝之后,繁星依然存在。这一点无人不知。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将视线投向繁星?为什么?
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曾说:“有时我会想,那些不写作、不作曲、不画画的人是如何能逃离植根于人类境况中的疯狂、忧郁和惊惶恐惧。
我宁愿永远生活在悲苦的迷雾中,也不愿放弃感受痛苦的能力。但痛苦不是剧烈的抑郁;去爱,被爱,都要置身于巨大的痛苦中,而这样的体验令人鲜活。我试图从我生命中去除的是抑郁那种行尸走肉般的特质,而不是去除痛苦本身;本书正是反对后一种灭绝目标的炮弹。
抑郁是爱的瑕疵。我们是会爱的生物,也就一定会因丧失而绝望,抑郁正是这种绝望的机制。抑郁来临时,会贬低一个人的自我,最终将我们给予或接受情感的能力侵蚀殆尽。我们内在的寂寞也显现出来,不仅摧毁我们与他人的联结,也摧毁我们平静独处的能力。
生命充满了悲苦。我们无论做什么,终都难逃一死。我们,每个人,都孤独地困在一具自主的身体中;时间流逝,过往之事皆不再来。说起在这世上的无助,痛苦就是对它的最初体验,而且从不离我们而去。我们因被迫离开舒适的子宫而愤怒,一旦愤怒褪去,苦恼便随之而至。即便是那些有信仰,相信来世的一切都将不同的人,也难逃在此世经历苦痛;耶稣基督自己便是悲苦之子。然而,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着越来越多缓和剂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容易地
决定要感受什么,不感受什么。对回避有方的人而言,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不快已越来越少。
我知道日出日落仍如寻常,却难沐浴一丝阳光。
我曾以为,一个人最痛楚的时候就会泪如雨下,但最不幸的痛楚是在眼泪流干后入侵的干涸之痛,它堵塞了你一度用来丈量世界的所有空间,或是世界用来丈量你的空间。
我说了抑郁是生也是死。生的是藤蔓,死则是人自己的朽坏,是支撑这惨况的枝干的断裂。最先失去的是快乐。你无法从任何事物中获得愉悦。这是重性抑郁广为人知的主要症状。很快,其他情绪也会被遗忘:你所熟知的悲伤,正是它让你陷入当下的状况;幽默感;对爱的信念,去爱的能力。你的心智被反复过滤,直到你自己都觉得自己愚不可言。如果你的头发本就不多,这时会更加稀疏;如果你的皮肤常常不好,现在也会更差。你甚至自己都能闻到身上发酸的味道。你失去了信任任何人的能力,失去了被感动的能力,失去了悲痛的能力。最终,你干脆在自己的人生中缺席。
快乐到来,常是稍纵即逝;而抑郁临头,却总似挥之不去。哪怕你接受情绪会变,承认无论你今天感受如何,明天都会不同,你也无法像轻易变得悲伤那样,轻易地变得快乐。于我而言,悲伤一直以来都是、现在也仍然是一种更强大的感受;如果这并非一种人皆如此的体验,那它或许就是我的抑郁生长的根源。我痛恨陷入抑郁,但也正是在抑郁时,我了解了自己的方方面面,看到了我灵魂的完整面貌。当我快乐时,我会觉得快乐让我略有分心,就好像快乐没有调动我的心智和大脑中某些想要参与其中的部分。抑郁则是件花力气的事。每每在失去的时刻,我都会用力地去紧紧把握:当玻璃物件从我手中滑落摔向地板时,我能充分看到它们的美。
苦难的极端反面是无聊,我相信痛苦需要被转化而非被遗忘,需要被反对而非被抹去。
抑郁者周围的人期待他们振作起来——我们的社会很难容忍消沉低落。配偶、父母、孩子、朋友这些人自己都可能是被打垮的对象,他们也不想接近无边无际的痛苦。如果一个人深深陷入重性抑郁,他就什么也做不了,至多只能乞求帮助;而一旦有人提供帮助,也一定要接受。我们都寄希望于百忧解的拯救,但依照我的经验,除非我们一同努力,否则百忧解也是罔效。倾听那些爱你的人的话。去相信为他们活下去是值得的,即使在那些你并不如此相信的时候。寻找你被抑郁夺走的记忆,再将这些记忆投向未来。鼓起勇气,坚强起来,好好吃药。即使每一步都重有千钧,也要坚持锻炼,因为这对你有益。即使食物让你倒尽胃口,也要吃饭。失去理智时,用理智来说服自己。这些鸡汤式的话语似乎平淡无奇,但走出抑郁最有用的方法就是厌恶抑郁。
我相信言语是有力量的,当恐惧的糟糕似乎超过了生活的美好时,言语能帮我们克服恐惧。在无微不至的关照下,我也能够重新去爱。爱是另一种前进的方式。这些方法需要同时进行:单说任一种,药物是微量的毒药,爱是一把钝刀,洞察力则是一条绷得太紧终于断掉的绳。如果同时得到很多这些助益,而你又够幸运,你就能把树从藤蔓的纠缠中解救出来。
以上2023年读书总结。
世界荒谬,我们依然可以有所坚持。
-
脆弱火鸡面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4-19 00:25:44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4-17 10:54:52
-
Yolo.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4-17 09:42:29
-
咕哩咕哩_56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4-17 09:35:55
-
山黛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4-17 08:31:07
-
akira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4-16 17:02:48
-
小Tracy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4-16 16:21:23
-
秋日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4-16 16:12:45
-
Yume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4-16 15:26:45
-
凉小狮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4-16 13:42:47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4-16 12:43:29
-
你要去你的未来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4-16 11:19:04
-
soothroam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3-18 14:44:14
-
YOLO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03 16:35:04
-
陈见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5-03 17:36:20
-
格野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22 15:50:18
-
清城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15 07:17:45
-
冰糖葫芦西瓜皮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15 00:05:14
-
1790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14 19: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