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悟出了什么道理?
查看话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丨杂记
最近总想起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帮老马运东西,到了河边不知深浅。问老牛,老牛说很浅,问小松鼠,松鼠说很深。它不知如何是好,回家问老马。老马让它自己试,它试了,既不像老牛说得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得那么深。
以前很迷恋各种经验贴,比如旅游体会、备考总结和物品测评,希望能借以避坑,少走弯路。本来搜集信息是为自己服务的工具,渐渐地本末倒置,声音太多反而患得患失。有时甚至仿佛选了其中一个,好像亏了对另一个的体验。多可笑,一个都没拥有过,就已经舍不得其他的了。
《如何让他买》一书中,作者说,让一个人买一样东西的前提是,先让他认识那个东西。只有认识了,才存在买或者不买的选择,“买”这个行为才有了二分之一的可能性。
有多少人,本来准备看A产品好坏,却认识了B,知道了C,又喜欢了D,最后买了E。本来准备做某事,看着看着为别人的恐惧和担忧买单,打起了退堂鼓。本来想去某公园,发现某公园不如某游乐场,结果一通了解后爬了个山。
无论看好评还是差评,你越通过看评价去了解它,越有一种全世界都在用它的错觉,你越想加入他们,越想买。为什么很多东西买回来就没那么喜欢了,因为买了就看不见了。人太容易关注自己没有的东西,你买了一条裙子,收到后,还会一直去看那条裙子链接里的评价吗?你只会去看另一款你没有的裙子的评价。
认识的东西越多,产生的占有欲越多。欲壑难填,越不知足,越受“求不得”之苦。想象一下夸父终于追到了太阳,一抬头发现前面还有一个。
有人爱华饰,钟意繁复绮丽,有人喜质朴,唯愿简洁实用。张三深感有情饮水饱,李四还想加面包。小学生哭诉加减乘除都太过麻烦,打工人觉得老板的大饼真是难以下咽。需求不同,能力不同,在意的东西不同,评论也不同。有的人喜欢甜粽子,有的人视咸粽子为敌,众口难调,你怎么知道那个说味道太淡的人是不是偏爱重口味呢?
有些弯路少不了,没有十全十美的选项,无论哪个都有可能会后悔,过分追求降低试错成本,反而在浪费成本。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无关人员的体验和喜好,实在划不来。
我以前只知道甜豆腐脑,有次见旁边一人正往豆腐脑里放一大勺红辣椒,再一看上面已经放了香油和葱花。我当时胃里一阵翻腾,赶紧离开。
后来想,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反应?因为我预设豆腐脑是甜的,在脑袋里加工了甜东西加香油、葱花和辣椒的场景和味道,我感到很不适。下意识把自己的经验累加上别人的经验,于是认知冲突,异常排斥外来侵入者。
但实际上,豆腐脑本身是淡的,就像馒头一样,加糖是甜的,加辣椒是辣的,无需非要分个高低对错。我排斥的是很甜又加咸味佐料的豆腐脑,但在看到的一瞬间,我以为我排斥的是不加糖只咸口的豆腐脑,而我连尝都没尝。
因为要排斥新东西,就尤其捍卫旧经验。那一瞬间我很为甜豆腐脑不平,想大叫,你怎么能这么做,豆腐脑应该放糖!但甜豆腐脑真的那么重要吗,它能代表我整个人吗?别人吃什么口味,关我什么事。我喜欢什么口味,又跟别人有什么关系。
我看过一个说法,没有人会因为房子住久了就把房子当成自己,但人的灵魂在身体里久了,就把身体当自己。我觉得这么说是有些唯心主义了,毕竟灵魂离了身体也干不了什么。但以此推个类比,我们是不是太把自己的某些经验和观点当回事了,以至于当成我们自己,遑论很多观点还是别人影响、他人植入的。再进一步想,我们是不是也太把别人的体会和喜好当回事儿了?甚至当成自己的感受了。
你想知道一个菜好不好吃,看再多评价也比不上你自己去尝一尝。放弃一切思维评判,调用你的五感,去品尝。你想知道一件事能不能做出好结果,唯一的路只有自己去试一试。别人成功与否只是别人,即使那个人是遗传和环境都跟你极其类似的双胞胎兄弟姐妹,你们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也不一定完全一致。你看,有那么多变量,你确实是唯一的小马,你得自己去趟趟水。
有些弯路并不可怕,及时止损,再走快点就赶上了。可怕的是一直在路口徘徊,白白浪费时间。像饿极了却面对两堆草不知道选哪堆的驴,活活饿死。
分辨,是非常消耗精力的,尤其是在分辨好几种东西的优缺点时。正常情况下,大脑接触到一个信息,判断一下重不重要,重要的就存起来,不重要的就抛弃了。
但在分辨、权衡时,它接触到一个东西A,了解并评估完A,并没有把A归档或放走,而是继续接触B,了解并评估B,回过头再调取A的信息,再和B一起评估。A评估完即使不重要也不能放,因为评估的标准多样,可能甲方面A不如B,但在乙方面A比B好,这怎么办呢?先留着,还得继续比较,可能还要和C比,和D比。
选项和标准越多,程序就越多,工作台存储的信息也越多,而思考的空间就越少,越来越不知道该选什么,就“挑花眼了”,人也变得非常疲惫。本来是想找捷径,在找的过程中花费太多精气神,损失大量意志力和自控力,陷入决策疲劳,大脑就更想找捷径了。越想省事儿,越选看起来简单的,反而会掉进陷阱里。
搜集的信息越多,分辨的成本越大,人的精力就那么点儿,想的越多,做的就越少。了解信息固然没有错,只是准备工作毕竟只是准备,事成不成,做了才明白。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不但要自己过河,还要真正地把河“过”了。放下这条河,因为前面可能还有不一样的河。放下过的所有河,因为小马还要运东西,不能老是想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