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摘抄
- 他也谈到自己的电影中处理时间之差别:“例如,某些影片要表达主角久等,会拍摄烟灰缸中有无根烟蒂。但若我来拍的话,我会用他抽完五根烟的时间来拍。这是真实的时间,但是非常难处理,因为观众会感到沉闷。然而我会故意这样做,因为我想他们感受到主角正处于焦虑的状态,在等待这那些不一定会发生的事情等等。我不只想他们在逻辑上知道主角已经等了很久;不,我还要他们感受到这个真正等待的时间”。
- 这是表里如一的时间的写实主义,真实时间等同于底片轴时间,蔡明亮对此特别钟爱,他想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等待的焦虑,这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时间压力之意念相似,两者都把重点放在长镜头而不是蒙太奇上。对塔可夫斯基来说,节奏是电影影像中最具有主导性且威力无穷的元素,它表达了“时间在镜框中的流逝”。一般人假设,电影的节奏是透过结合不同镜头来造就的;但塔可夫斯基却提出,“镜头本身就充满时间”,而剪接只是把它们放在一起,因而使“在镜头里流窜的时间本身相遇和连结”。再者,节奏并不是由剪接后影像片段的长短来决定,而是取决于在镜头里流窜的时间是否一致,其强烈度或“疲软度”——塔可夫斯基所谓的“时间压力”。 ——《蔡明亮与缓慢电影》
- 在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电影中,剧本的构架变得非常松散,电影制作者们更喜欢采用添加式的情节建构方式,将喜剧、打斗和追逐扭在一起。有一个公司,新艺城影业有限公司,开始按本来策划他们的电影,要求每一本都至少包含一个喜剧场景、一场追逐以及一场打斗。用颜色标注的图表即时显示出哪一本缺乏了必备的成分。P.123
- 第一个领域是在我当初写这篇文章时(1979年)形成整体的一种风格倾向,就好像是在责难20世纪60年代对蒙太奇和摄影机运动的依赖一样,几位导演发展出一种以静止的、保持一定距离的长镜头为基础的方式。欧洲,它采取了我称之为“平面影像”(planimetric image)的形态。镜头采用背靠墙或地面的直角构图,其中的人物采用正面或正侧面的位置,就像警察局里的嫌犯面部存档照片一样。我们可以发现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出现了,与之相伴的是对长焦镜头的新的依赖,然而它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成为多数欧洲场面调度的一个特征,而且还在其他的民族电影中被接受。这一策略是将场景当做更抽象的设置来呈现的,或许用以间离我们与它的情感进程,而且它还能支持那些浸透着心理张力的“沉寂时刻”,沉寂时刻对于此种模式的现实主义动机至关重要。P.186
- 在20世纪70年代,静止的长镜头在跟平面化构图结合起来后多少变得普及了。在20世纪80年代,侯孝贤在明显不知道欧洲进展的情况下,形成了以固定机位长镜头为核心的自己的风格,可是他对长焦镜头的运用,支撑着比我们在多数欧洲例子中所看到的更多的动态场面调度原则。侯孝贤复杂的遮断常常用来强调发生在距离观众较远位置的细微动作。他的固定长镜头看来已经影响了众多的其他的亚洲导演,尽管很少有导演在隐性场面调度与高密度画面设计方面能够跟他相提并论。P.188
- 侯孝贤的长焦镜头创造了空间的多个层次,这些层次被人物的小幅移动所动态的遮断和显露。P.189 ——《电影诗学》
- 他(侯孝贤)曾说,‘什么都无关紧要,但什么都至关重要’。
- 换言之,在移动长镜头下的是所有的人都在参与同一个宴会,但每一个人物却都有各自的动作;摄影镜头并未透过特写与剪接的方式,依序呈现每个人物的动作、对话与表情,而是用中远景镜头的距离,同时呈现众多演员的“共时性行为”。每位演员除了顾及自己的动作,也必须与其他人(如坐在身旁的邻人)互动。呼应包徳威尔“电影剧台”(cinematic staging)的概念,一旦长镜头取代了蒙太奇与剪接,则场景便宛如一个舞台;此间人物静态的相对位置与动态的走位都必须事先计算,如此才可以充分利用人物彼此的遮蔽或者暴露,举重若轻地导引观众的注意力。更进一步的,侯孝贤运用的不是定镜长拍,而是缓慢的摄影机运动,因此特定的角色在特定的时间,要出现在景框内或者放入画外空间,都必须与摄影机互相配合。 ——《侯孝贤的凝视》
当一个人真的热切观看时,在波斯语里我们说“他有两只眼睛而又多借了两只”。 ——《樱桃的滋味》
- 那些莫名其妙的镜头分切,我搞不懂他们的意义何在,这从来都不是我的趣味,那些被分切成8个乃至10个镜头进行表现的场面,使人看不到场面的完整性。有时,现实本身也告诉我们,没有必要过分地分切场面,为了接近人物,不必非得将摄影机靠近他们。必须等待,肯花时间才能更好地观察和发现事物。有时,特写并不意味着距离拍摄对象太近,大远景也是一种特写。
- 现在看来,我应放弃某些特写镜头,使用长镜头更好,为的是让观众能直接看到完整的主体。特写镜头剔除了现实中的所有其他元素,为了让观众进入情景和作出判断,必须让所有这些元素都在场。以尊重观众为原则采用合适的近景镜头,能让观众自己选择感动他们的事物。在长镜头里,观众可以依据自己的感觉选择特写。 ——《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