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精神漫游——南京两三事

虽说是写南京,但远古Volkswagen镇楼更气派。^O^ 今晨精神漫游主题是周五的讲座。南京大学教授来给我们做关于南京的讲座,让我长了不少见识。我不知南京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学之都”了。但以前在上海时和外教谈起南京,也会不自觉地称她是city of literature。

南京确实是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古都,如上图所示——几个建都历史比较悠远的古都在历史上城市的地点其实不相同,只有南京恒定在原址上建。这很像欧洲的一些城市,比如,英国的老城们。我记得在坎特伯雷看到过她中世纪的城建图,地理布局和现在的坎特伯雷一模一样。现在的建筑都能对应上古代原址上的某个建筑——比如我们常去的超市位置古代也有个人们常去的建筑。从图上看,南京历代都城面积不大,就是秦淮区那块地方,难怪秦淮区人看其他区都是农村。故址虽恒定,但南京千年来的变化是非常大的。除了历代挖秦淮河、挖紫金山以泄金陵王气,plus 填玄武湖索地+朱元璋填湖造城,改变了南京的地貌和气候,我觉得南京最大的变化应该是人和语言。千年以来,南京城历经沧桑,屠城的事都不知经历过几回,加之当过都城、避难地,南来北往的移民甚多,所以很难想象最古老的时候生活在南京的是什么人说的什么语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南京的文物被摧毁得很多,规模浩大的明皇陵皇城才距今多少年啊,就已荡然无存。而其它被破坏毁灭的古迹文物更是不可胜数。而今最为南京人所知的应该是毁于太平天国的大报恩寺。


上图是真正旅行到中国的荷兰旅行家约翰 尼霍夫(Johan Nieuhof 1618-1672?)留下的大报恩寺真容。它有一个正式的英文名Porcelain Tower。尼霍夫的游记因为是实打实地记录写真所以在欧洲可比马可波罗的游记出名多了。 安徒生童话中有一个借此发挥想象的故事:在《天国花园》里,风妈妈的四个孩子东西南北周游世界,讲述风土人情。东风特别提到“瓷塔”——那便是南京大报恩寺的琉璃塔。

教授的数据显示,安徒生的《天国花园》把大报恩寺在欧洲的名声推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顶峰 ,相比之下杭州的雷峰塔则无人知晓。 看来东西好自然很重要,但让异族人编制异族人能想象的故事更重要。我看着尼霍夫的图,心中直叹“玲珑宝塔,玲珑宝塔啊”!难怪它能在国外出名并引发浪漫的东方联想,再想想今天那个玻璃建筑,只能说……总而言之吧,由于历史上种种机缘,我们这个小南京在欧亚大陆的另一半还是有些名气的。报告结束后,我跑去找教授从文学的角度咨询了一下南京的悲情魅力问题。Why?因为我想到当年上第一个研究生时,出于对中文的喜爱一口气报了六门中文本科自学考试。尽管一门也没及格 T-T,却借此机会好好读了两本古代汉语和西方文论的经典教材。其中,《大学语文》教材里有李煜的诗,注释中提到南京是“亡国之都”。这四个字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也算是对南京悲剧史的一个高度概括吧。 其实,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哪个古都不曾经历过亡国惨变?只是在南京建都的王朝都太短,甚至太密集地短,所以也就太显眼了吧。加上历代文人书写南京的诗歌都是怀古伤今的,“故国”一词使用不衰,所以又给她在人们心中增加了这种悲情印象。悲剧是艺术的最高形式,南京给历代文人留下的魅力感大概很多来自她过去的旧都故园身份。在一个古老的地方,即使当下眼前一片繁华,可能人们也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旧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所以我同事那一句,“喜剧的核心也是悲剧嘛”辟入髓。

© 本文版权归 kaythomas69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