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雌雄
上次说到了克尔凯郭尔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属性问题,判前者为雌,后者为雄。
对应到世间男女,就是女性以家为核心,男性以事功为主业。也就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
而哲学属性的雌雄,也是以其哲学核心而论。克系的存在主义哲学尤其强调归属。维系哲学传统则以命题为核心,一个命题,接着一个命题。是为雌雄之别,或涅槃与菩提之别。尽管殊途同归,但过程中所关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好比女人是要找一个家,找一个可靠的男人。男人并非不渴望家,但是男人必须打拼事业,否则他就也没有家。女人心中的,理想的家,是以男人的实力为地基,为保障的。男人政于外,女人政于内。所谓乾坤。
人都是雌雄同体的。令狐冲在撩妹的时候,之所以没有后顾之忧,就是因为身后有师父师母小师妹,以及整个华山派的支持。所以尽管撩圣姑女神的时候很man,但他自身,是出于雌位的,那个雄位,是他师父,是华山派;同时,他自己的武功也是雌位,而作为女性的圣姑,才是雄位。雌位也就是坤位,雄位也就是乾位。当然,他自己有天然的乾阳属性,这也是他能够蹦跶的力量之源。而在杨过,就各方面都很困难,各方面都是坤位,难以出头,所以他只能完全靠自身的乾阳支撑,而不像令狐冲那样可以背靠华山之阳。在张无忌,他的个人实力是纯阳,妥妥的乾位,天下第一,所以所谓九阳神功,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但是张无忌在精神面,包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是坤位,也就是很菜,需要人带。就菜到——雄性激素激情涌动的时候,他也是那么怂,他不敢表达,也不会表达。所以他的武功是纯阳,但在个人意志上,却是很坤,以致于谈恋爱这么个人的事情,他也不主动,还得靠妹子来推动进展,好吧,真的是比坤坤还要坤。令狐冲虽然背靠华山,好歹自己是有几分义薄云天的乾德。
男女先天之别,即在于乾坤二气的天然配比不同。所以男人成就纯阳相对比较容易,女人相对比较难,并非绝对不可能。同样,一个女人如果成就纯阳,那么男人相对而言,就必居坤位了。我不是说武则天就纯阳了,不过至少,那种态势是出来了。同理,男人也很难绣花,不是绝对不可以,而是很难。所以康庄大道,即是男女各遂其天性。所谓反者道之动——男人成就纯阳以后,会展现出坤德,这有迹可循,比如认知层次越高的男性,越是包容,越是温柔。女人也是同理,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坤到一定的深度,那个乾德也自然生发。男性因为属阳,所以赞其乾德为阳刚;女性因为属阴,所以赞其乾德为坚韧。这是同一种德性在不同性别身上的呈现形态。蒲韦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同样,男性的坤德,也称坚韧,一定带个韧字,女性的坤德,因为本分事,所以直接就叫温柔。
男性无坤德,就刚而易折,因为没有韧性。刚而易折的同时,也会横冲直撞,对人造成杀伤。最典型的就是家暴问题。无坤之男,霸凌无乾之女。前者作恶,而后者无力抵抗。
作为男人的杨过、令狐冲、张无忌,其成长之路,就是要扭转自身的各种坤位处境,变坤为乾。所以各个都必须武功大成,这是一个基本。然后才是每个人的具体问题不同。辩证而论,各人所拥有的外部资本,同时也是自身需要突破的温室,以及他最终要背负的责任。基本杨过的情况最惨,但他也是最“心无挂碍”,最“一身轻”的。像令狐冲被逐出师门,张无忌要担当江湖重任,大动作很多;而杨过则没有过多的包袱,但是最基本的,襄阳之战,是一定要到场的,因为郭靖如己父,同时他也有和郭襄的情分。
坤位易乾,最重要的当然是自身的转变,也就是实力的提升,武功的大成。然后,才可以扭转自身在外部局势中的坤位处境。也就是说,彻底的转变,必是由内而外、由一身而及世界的。
张无忌和杨过的命题相对比较单纯一些,杨过基本不问江湖事,张无忌虽然武功盖世,却也无心于江湖,他们两个人的命题主要都是情感。杨过如果没有武功,就没有爱情。张无忌是有了武功,还得从头再爱情。令狐冲因为“啥也不缺”,所以他的武功,不仅是要用来支撑爱情,还要处理江湖事,处理老丈人的魔教问题,还要处理师父这边的正教问题;他撩妹的时候,是最潇洒的;但是妹子到手以后,他要处理的问题,也是最棘手的。撩妹的时候,华山很大;护妹的时候,亚历山大。
就感情而言,杨过也是最成熟的。不像张无忌,总是傻傻分不清。包括令狐冲在前期,对自己的小师妹,也是傻傻分不清——直到遇到任盈盈,才恍然大悟,这就是我要的滑板鞋。而杨过自始至终都知道只有小龙女,是他的归宿——所以16年也好,26年也好,都不会物是人非。而令狐冲,需要走过剧本,才看得明白他和小师妹,也看得明白他和任盈盈。换句话说,杨过一开始就是全方位的坤位处境,所以很多事,一目了然。反之,张无忌是满级出场的,直到最后——或者至少要到他都要入洞房了——他才开始明白。令狐冲则类似二者的折衷,他一见任盈盈便已心中有数,但是如果没见,他也是没数的。所以,天道,其实是平的。无论拿到什么开局,都是有损有益、福祸一体。
另外,金庸武侠的这三个主角,最后都是萍踪侠影,隐弋江湖。其实人物的设定,最初的人设,就是这样的,他们都无心于世事。成这成那,基本也都是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而最根本的动力,是恩,是情,尤其是爱情。
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是这三个主角并不足以当此名。大概只有郭靖、襄阳、襄阳城,对侠大有所体现。这也是金庸本人学佛,尚未进入大乘深水区。格局问题。走不出“隐逸”之为归宿的结局。
同样,克尔凯郭尔和叔本华,皆对黑格尔有所批判。但是无论如何批判,有一点,有一块东西,是二者不曾涉足,或者无力涉足的,比如黑格尔对经济学、法律学的深度涉入。借用上面那句话,就很明确——哲之大者,论国论民。同样,维特根斯坦涉足哲学奥义,同样也不关注“经世济民”之学。当然,即便只论哲学,叔本华也的确比不上克尔凯郭尔和维特根斯坦,他道力、内力还不够。克、维的道力是够了,但是精力不够,无暇旁顾。而真正英霸的哲学家,是像黑格尔和老子这样的。老子讲很多为政为兵之道,黑格尔讲经济与律法——在他们谈玄论道之外。但是“经世济民”,无论是什么原因,都未曾成为克尔凯、维特根、叔本华的兴趣所在,有点像杨令张三主角,不问江湖事。
一个完全的哲学家,通贯形而上学(本体论)、认识论、政治学、伦理学,包括人生哲学。或曰宇宙观、世界观、生死观、人生-价值观。克、维、叔,是「世界观」从缺的哲学家。而不像前辈如斯宾诺莎、黑格尔那般整全。不仅论及道力,也论及术力。不过,能为道者,亦必能为术——就像张无忌成就的无上内功,他再学什么,都容易大成。所以克尔凯与维特根,大约也不是不能为经政。只是说明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心灵气候,有很大的转折。一如在哲学的初期,宇宙观本体论,是非常风靡的;然后取而代之风靡之的,是政经伦理哲学;到了19、20世纪,就是存在主义、个体哲学再来取而代之。克尔凯郭尔承基督传统,维特根承西哲传统,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绕过了「世界观」哲学。这说明「世界观」哲学的构建已经基本完备,需要他们重构的,是「人生观」哲学,以呼应历史、时代的转折。宇宙观哲学,乃至世界观哲学,都已不再是这个时代的芸芸众生所关注的重点。同样地,武侠之所以流行,也是这种气候变化的一个侧面。武侠江湖,是非常个性化的表达;在这个世界里,政经世界,已然成为背景,而非叙事主体;至于形而上学,则只作为道具而出现,比如金庸武侠中的一些佛道典论。
-
小甜野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30 13: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