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涉过愤怒的海》
今年预期和差距最大的电影,本来以为是《烈日灼心》这种强情节犯罪类型片,结果没想到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种骨架非常纤细的文艺片。 先说结论,跟电影宣发方向差别很大,电影宣发想走犯罪暴力,耸动的写着18岁以下不建议观看,但我觉得里面pg-17以上的情节并不多,如果为了看猎奇的奇观的话会很失望。其实是悬疑惊悚片,更多的是心理惊悚+社会派推理。 我觉得优点不在整体推理抽丝剥茧的过程,而是只有最后半小时有表达,前面三条线并线有很大问题,观影过程不是很愉快,节奏不够好,但是挺能触动我。 相比起男生我觉得可能女生会是真正的受众。完全没想到曹保平会拍一部这样的电影,比《狗十三》更私人化的表达。 我没那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客观上来说确实拍的不够好,但他是一部很稀缺的题材,很值得被讨论。 后面涉及剧透,分割线一波。 我的短评是这样写的。想了很久都不知道写什么。只觉得拍出来这个故事会显得很羞耻,我看到女主很羞耻,因为自己的daddy issue被摆到了赤裸的台面,我得直面不被爱的事实。看吧,连长大的自己都无法共情那个懦弱的想要爱的自己。 整个故事里面,除了爱什么都有。爱不存在。 黄渤饰演的父亲,女儿死的时候说的是,“他把我毁了。”女儿在他的眼中是一种被物化的,有所有权的东西被他人侵占的口吻。他涉过的、企图涉过的,一直是愤怒的海,他要摆平他无处排解的愤怒,从来不是悲伤的、怀念的海。他对女儿的怀念是抽象的,是”他的一个女儿“,而不是“那个女儿”。他怀念的是他当爹的那段日子,而不是怀念女儿在的日子。 他觉得他女儿皮实,有事不说,都是当做优点像别人炫耀的。她女儿在短暂的展示快乐的日本求学之旅当中,也都一直伴随着打工,自我养育,不需要被担心,不求救这样在他眼里是好习惯的特点。 习得性无助是什么时候养成的呢?是在向爸爸说出自己的苦恼的时候,他向你大方倾诉他当年的困难,你现在遇到的困难不及他的一半;还是向爸爸抱怨辛苦,他觉得你自由散漫,觉得你这点苦都受不了,真心实意的问你,现在的人生你到底还有什么不满意呢? 每晚都哭持续了差不多一个星期,在家无法入睡的程度,小心翼翼的开始说起自己工作的压力,每周都好像辛辛苦苦的游回岸边,刚刚抬头换气的时候,一觉被人踹回深海,好像那一餐饭就是我更无边痛苦,永远等不到海水变蓝的开始。 童年的自己还在等一个道歉,年老的父母在等长大的我道谢。 好想就这样放弃表达欲。明明有机会解决这一切的,明明也都说出来了。明明自己理应得到这些爱意的。非得要在死后才能感受到吗。你说他女儿知道她死后父亲为了她这样报仇,她感受到爱了吗。 那些匮乏感,讨好,反复确认爱意,看完我只会觉得很羞耻,我不想共情,也不想承认。东亚女生的一生,看上去是爱情问题,最后落笔都是家庭问题。 一个对她永远有亏欠,却又不想成为她的母亲。一个缺位的父亲。一个沉默的家庭。 一生寻找的被爱,答案哪都不在,家明明就在最近的地方,但永远涉不过那一片迷雾般的,写满耻感的海。 好像到了一个需要理解父亲的年纪。看到女儿留学日本,会想如果我在日本旅游失踪,我爸要费多大劲找我,得多担心,看到她在墙上用血写草莓蛋糕,写爱,作践自己,我会觉得她爸得多痛心,得多无法理解。 我也到了无法共情小时候的自己的时候。 怎么去解释这些具体的苦楚啊。怎么去解释,我不只想要你养大我,我还想要一点点可以被表达出来的爱,和一点点骄傲。 算啦,无作者意识的影评是不该被写出来的。表达欲也是可以被纠正的。希望被爱也不该是一件羞耻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