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唐太宗看到“黑暗森林”理论会说什么?
今天网络上津津乐道的,是唐太宗出神入化的军事能力,破薛举,败宋金刚,虎牢关前一战灭双王,剿灭刘黑闼,平定西秦,踏平河东,一统中原。又或者抽丝剥茧地分析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兄囚父,登上帝王宝座。
但这些在我看来,其实都没有看到这个开创了近300年大唐盛世,缔造了汉之后中原王朝又一个黄金时代的君主最重要的成就,就是他开创了一种能够跨越门第、地域、民族和文化认同差异,超越所有固有分歧的世界政府秩序——这种秩序不仅奠定了大唐在安史之乱之前的强盛,其实也让大唐在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的局面中,仍然被尊奉百年。
这种超越地域和民族的政治秩序,使得中国的概念跨越长江黄河流域的地理范畴,将稳定地影响力扩张到烟瘴遍地的越南北部,广袤的新疆地区,苦寒的蒙古高原,丰饶的东北大地,更以和亲打开了汉藏一家亲的交往融合,开创了今日中国的基本地理框架。
所以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故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而在同时期,陷于黑暗中世纪的欧洲,查理曼大帝身后的加洛林王朝对欧洲的统一昙花一现,旋即分崩离析。至此,欧洲不复统一。如果不是因为大航海时代,今日的欧洲人或许仍然不过是中国人眼中另一种的“西夷”而已。
那么唐太宗是如何跨越之前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门阀、民族、文化差异所引发的不断征伐与厮杀的黑暗森林,终结神州陆沉,天下危殆的局面?
有意思的是,李世民能够做到这一点,其实是因为他并非纯粹的汉人皇帝。这位祖上拥有汉、鲜卑、柔然等多个民族的血统的皇帝,不仅会汉语和鲜卑话,更以突厥语和颉利可汗单独会面,责备他背弃盟约。
这种跨越民族的身份,为自信的唐太宗打破固有的敌我身份认同,创造一个包容性和同化力极强的全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在起兵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唐太宗先后招纳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尉迟恭、程咬金、秦琼等这些出身不同,来历各异,意图千奇百怪的时代俊杰,更以科举实现“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也就是天下英雄都进了唐太宗的碗里来了的景观。
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唐太宗不仅以雷霆手段灭亡东突厥汗国,更被九姓铁勒、西域诸国国王、吐火罗叶护尊称为首位“天可汗”,超越隋文帝的“圣人可汗”,成为西北民族共同拥戴的无上权威;也被东方如日本、朝鲜三国和南方的南诏和西方的吐蕃尊为天子,成为四夷君长,标志着大唐主盟东亚国际社会的开始。
那时候,唐太宗对四方的统治,不再是单纯的武力征服和军事压迫,而可以做到通过羁縻、安西四镇等方式,将新版图纳入唐朝的州县体系而不改变其原有信仰和风俗,更建立以长安、洛阳两京为中心的世界性帝国。
当时的长安成为世界第一的国际性都市。走在长安的街上,随处可见来自波斯、日本、朝鲜、印度、大食(阿拉伯)等国家来此经商求学、交流文化甚至做官的外国人。佛教、道教、儒教以及景教(基督教的一派),稍后到来的伊斯兰教都可以在这片土地上避免宗教仇恨而共同繁盛。那时甚至出现了专为女性设计建造的宗教场所,极大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在大唐,更能看到一种自信而张扬、华美而繁盛的唐代美学开始流行,一改汉代内敛含蓄的美学风格,甚至成为今日国潮美学复兴的蓝本。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孕育出开放进取的社会心态,轻松终结了300年战乱不断的黑暗森林——当他看到“黑暗森林”理论时,大概率会呵呵一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