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造自传及其他
最近台湾文坛的热点是潘柏霖获得林荣三文学奖散文首奖的作品《妈妈说我是假的》([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1615072])。文中描写了作为跨性别者的经验,读来确实惊心。然而得奖后被发现文中写的不是她本人的经历,很可能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他人的经历。由此引发了关于写作伦理、散文的规定之类讨论——老生常谈了,黄锦树在《论尝试文》(尤其是《面具的秘密——现代抒情散文的主体问题》一文)中已经说得很周详,态度也很明确(「文风败坏」、「『山寨抒情散文』奖」之类已经是严苛了)。
给出态度是容易的,困难的是「辨体」。黄锦树的文章从文学革命及其造成的文类主导性位移入手,辨析了散文的「体裁协约」及作者的伦理问题,可见不是个一眼可知的问题。
我倒是从他对「代言散文」、「伪造自传」的分析,想到我们也可以将文类、形式的考察推及文化研究的领域,把作者的“现实生活”看作一个文本——它应该是一篇抒情散文,那么对抒情散文的伦理要求,也是考察作者生活的一个角度。
是的我是想到那些为文造情、自我戏剧化的作者。甚至不是为文,而直接是作者本身——把自己的生活当做一个作品来打磨了。个人的实际生活不是文学作品,但它确实有「作者」。——「刷简历」一样,只不过不是去东南亚、非洲做义工,而是去讲笑话、送快递、做保洁、开网约车……
由此再看黄锦树提到的「自律」:鲁迅因为改动了一些微小的细节,就把《故乡》归入小说集,自律严的作者应该如此。自律不严的呢,则是把生活过成了一篇半虚构的抒情散文。这里的伦理问题就不只是写作伦理了。
Simonoth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邯郸拼贴 (7人喜欢)
- 将当下中国「非虚构」写作问题化的思维片段 (59人喜欢)
- 20250308 我思考,因为我害怕 (11人喜欢)
- 20250117 过冬 (6人喜欢)
- 2024读书小结 (3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