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山东人
天南地北山东人
央视消逝多年的栏目《天南地北山东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里面每天都要介绍一个或几个浪迹天涯的山东老乡,虽然我大都不认识,但依然感到亲切,浓浓的思乡之情使自己心里暖暖的,自豪感油然升起。从小在一个“大碴子”(加工成粗粝的玉米粒)味儿的语境里生活,我们兄弟姐妹却都说一口标准的哈尔滨普通话,很自觉的抵制着当地的口音。我为自己是山东人的后代而自豪。我发现不仅我们家,第二代的山东人几乎都讲普通话,尽管父母都还是一口浓重的山东老家口音,我们能听得懂,但一点也没收到浸染。这恐怕与山东人众多有关,后来听管户籍的朋友讲,籍贯是山东的人在这个城市占了一半还多,还有一些过来年代已久的山东人在上户口时把籍贯改成了哈尔滨,但过来年代久了,他们的口音就开始变了,有了“大碴子”味,特别是在农村。据说当年闯关东的人群中大多数是山东的,少部分是河北的,其他省份的寥寥无几。
到了部队后,接触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很多干部和老兵都说山东兵最朴实能干。若干年以后,我已经离开了部队,一次因公出差顺路回到了魂牵梦绕的老家—一个处于齐鲁交界的鲁中小城,被那些和我爸妈一样口音的家乡话包围了,离开故乡几十年后在故乡遇到亲人,是他乡遇故知所无法比拟的,联想到风烛残年的父母还在东北,他们时刻惦念着老家的亲人和这里的一草一木。那夜,在亲人们热情洋溢的浸润下,我喝着家乡的酒,吃着爸妈经常叨咕过的家乡美食,我喝了很多酒。回哈尔滨后我经常回味着家乡之行,偶尔会品出另一种味道—城市建设的落后,人的“土气”甚至还有些小气,总之与我之前的预期有不少落差,但我很快就释怀了:哈尔滨那种新兴大都市与古老的鲁中小城之间的巨大差异,是亲情、乡情所不能完全弥合的。又一个若干年之后,我游历了孔府、泰山、青岛等等,对家乡的自豪感更加强烈了
又是一个若干年之后,我已接近退休年龄了,我发觉邻居中那些不睦的、同学中那些龌龊的、同事中那些善于溜须拍马、见风使舵的苟且之徒,竟然大部分是山东人的后裔,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内斗”还得承认那句老话“哪里都有左中右、哪里都有好赖人”以乡土的差异来区分所谓的好赖人,是十分幼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