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金属+《杀手》+大卫•芬奇=?

星期五言:工业金属对摇迷来讲无非是个音色重不重、节奏狠不狠的音感问题。可当它作为一种文化概念出现时就没那么简单了,试想 Metallic(金属乐队)和 Rage Against the Machine(暴力反抗机器)的区别——前者是从人的内部思想上着手创作,像是咏叹。后者则着眼于人的外部行为,注重社会性。两者性质截然不同。
而带着工业科技味的社会性摇滚乐到了 Primus(煤油炉)或 Nine Inch Nails(九寸钉)这儿,已然渗透到了器乐中(前者更戏谑一点,后者更机械一点)。或者说他们音乐本身就有对工业社会呈现与批判的一面。我想这也是导演大卫·芬奇一直与 Trent Reznor 合作的原因之一。(注:Trent Reznor为九寸钉乐队的主创人,同时也是大卫·芬奇多半电影的配乐师)
显然,冰冷、机械、充满电子金属味的音乐与大卫·芬奇电影所需的画面感是吻合的。这首先为我们提了个醒:想要单一地从芬奇电影里得到故事的快感多半会失望而归,因为他是个绝对讲求视觉、听觉先行的选手。
除此之外他又是个善于将内部动机(心理)进行外部化(即社会化)、行为化、量化处理的导演(这个观念在美剧《心灵猎人》里得到了理论化呈现)。因此大卫·芬奇绝不会像超现实主义导演那样脱离实际地表现问题。
带着以上认识,我们再来看这部刚出品的极具个人化风格的《杀手》(The Killer,2023)
(注:文内配图,如不加注释,则均来自电影《杀手》)

文:太虚宫
编辑:Mr.Friday
图片:网络
一、色彩、色块以及色调
先看下面一组电影截图——




不假思索,大家本能地感受到了那种冷与暖、明与暗的对比了吗?而当人物夹杂在这之间,你感受到它们之间的冲突了吗?
如果你感受的到,那便是大卫·芬奇招牌式的色调在起作用了。这种色调,准确地说是由蓝绿、红黄的色块以及黑白明暗的色域共同促就的。而为了促就这种色调,导演不惜把一切能用上的道具都用上了,从服饰、街灯、闪烁的屏幕到潮湿的地面、雾气蒙蒙的滤镜甚至演员的肤色。

▲《七宗罪》,1995
当然,道具里首当其冲是金属物与电子产品,比如说汽车的车皮,比如说手枪,比如说电子门与五金制品。这些物件在光照下的反射更能迎合那种冰冷、机械以及阴暗的调子。

*再次强调:所有颜色在大卫·芬奇电影里是成独立块状呈现出来了,因此造成了某种戏剧冲突性,而这些对立的色块,又以冷色块占上风(通常是蓝绿黑包围红黄白),因此让其电影呈现出了整体的黑色、阴暗、异化、疏离效果。

▲《社交网络》,2010
色彩效果同时又与其人物性格及心理一一对应,这也便是本人所谓的从内部到外部的量化呈现。这种呈现风格贯穿大卫·芬奇几乎所有电影。

▲《心灵猎人 第一季》,2017
当然这位导演不仅仅满足于呈现,他还要追求“表现”,这主要体现在电影的剪辑节奏上,这也是其电影的另一大特色。
二、音乐、节奏、MV
芬奇式电影配乐与其色调像孪生姐妹一般对电影起着异曲同工之作用,说的是原声音乐那种工业金属味以及电子金属味所营造的冰冷、机械、阴暗的氛围。但仅如此还不行,音乐还要配合人物动作、旁白、情节达到一种流畅效果,这种流畅对拍MV出身的大卫·芬奇来说驾轻就熟,甚至到了乐队排练般的精准程度,我们举例说明,《杀手》里有这样一段戏:
*杀手试图突破防盗门进入律师所在房间……在这一动机趋势下他需要完成一系列动作:首先是尾随送信人出电梯并目送其进入防盗门;其次是为防盗门自动关闭的时间进行测时;再次于门再度开启后等待送信人出门、进电梯;最后在门关闭前进入实施绑架。




细品这段戏的节奏感与流畅度,你会发现导演将其拍的像MV一般华丽精彩——
从开头电梯门打开,音乐起(电子鼓、电子人声、电子弦乐的组合),角色便卡着鼓点开始运动、计时,再到角色佯装喝水、窥视屋内的一系列剪辑,直到进入,门“哐”的一声关闭结束……
所有这一切视觉、听觉、剪辑、情节、人物心理、演员动作卡的流畅至极,甚至角色的一两句画外台词都是卡着音乐节奏说出来了,像是吉他华彩。
如此MV化的情节段落在电影中一个挨着一个,形成了故事情节之外的纯粹美感的享受。
不止这部《杀手》,即便那部语言类占多的《社交网络》,即便偏重家庭伦理的《消失的爱人》,甚至政治剧《纸牌屋》,其“MV式的剪辑”在芬奇电影里所带来的观感毫不亚于其情节。
本人在以往文章中提出了“新好莱坞电影”的概念,自然我认为芬奇电影从某种程度上引领了这一风潮。
视觉和听觉过后,我们再回头来看故事。
三、花絮与下脚料堆砌起来的逆向故事
比起视觉与听觉上的前卫与可观赏性,芬奇电影的故事性在好莱坞主流类型片里并不占优势,尽管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黑色电影、侦破、犯罪的框架,但毕竟看他的电影故事不如看那些正统的犯罪悬疑侦破片过瘾,即便芬奇本人身边并不缺乏主流编剧。
当然他不是没能力拍那些东西,而是要把故事引向另一个范畴。什么范畴?我们来看——
通常,动作类型片都是彻头彻尾的“攻坚战”,即电影全片从角色领任务开始,到结束任务止。非但《碟中谍》、《虎胆龙威》系列如此,经典黑色侦破片如此,即便欧式体系下的杀手片诸如《你从未在此》一类也是如此。可电影《杀手》偏偏一上来男主角的刺杀任务就失败了!
之后发生的故事,完全背离了“攻坚战”这一原则——它甚至连“复仇”都算不上,那位杀手仅仅是按照自己的职业原则行事,试图找出自己任务背后的大老板,解除任务失败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注意:杀手得知家人遇害后,并没有在行为上表现出冲动,况且他还在反复用那些杀手职业原则警示自己不要蛮干,这足以证明之后的一系列行为不是复仇,而是解除危险,就像拆弹专家一般)

那么既不是“碟中谍”式的去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飨观众的英雄主义梦,又不是《杀死比尔》那种复仇式的暴力美学,也不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道德感与灵魂救赎,这部《杀手》还有什么可演的?观众还有什么可买账的?
我想剩下的只有这位杀手的幕后生活了——除了领任务,领赏金,他还要处理任务后遗留下来的烂摊子,比如说毁灭证据,去除指纹;他在任务失败后要评估后果,承担风险,比如说家人受牵连,比如说被东家灭口之类事情;为了消除潜在风险,他还要保持镇定,不感情用事地去找自己的上线……


所有这些元素,在主流类型片导演看来都是些下脚料的东西,可它们恰恰就是串起《杀手》故事线的东西。(我认为这也是一些人对此片不买账的原因之一)
至于导演和编剧为什么要如此编故事,我认为原因有二:
*其一是非如此避开那些戏剧性的东西,才能真正将观众的焦点集中到“杀手这一职业”的细节上。
*其二非如此才能真正将杀手这一职业的社会背景、生存环境以及内心世界展示开来。
如此我们可以说:《杀手》是一部聚焦“杀手这一职业本身”的电影,故事充满琐碎之事,且掺杂了诗化的内心独白,它是逆向于那些主流类型片故事情节点的。
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说这部电影的故事框架并没有偏离“攻坚战”的框子,它仅仅是内容上的背离。因此我们并不能说它是“反故事”。只能称其为“非典型类型片”。
四、大卫·芬奇的电影哲学
以上所述种种即是构成大卫·芬奇电影风格的东西,个人认为这部《杀手》并没有偏离导演的典型风格。而在这些风格背后又藏着导演的某些电影哲学观,在此本人总结如下:
1、色彩批判现实
显然,色彩呈现下的环境也好,人物、道具也罢,无疑都随着那些阴冷的色调成了被批判的对象,我们可以把这些东西具象成现代社会、现代工业、现代科技产品乃至现代人际关系,可以说这些东西的异化辅助了那些犯罪现象。而这种作者批判动机所构成的电影基调,恰是让某些看惯光鲜亮丽正能量电影乃至酣畅淋漓英雄片的观众所不忍的地方。

2、社会性与心理量化
芬奇电影的外部社会性是毋庸置疑的,他不会踏足那些神秘主义,我相信他也不会去拍“斯蒂芬·金”之类的东西,在它镜头下的一切罪恶最终都会通过社会犯罪或异常人格、行为的方式体现出来,一切内部外部现象都会或多或少得到理论解释。
即便他也热衷于心理描写,但那终归会跟现实行为相连接,被量化,就像《杀手》里的角色旁白一般,最终都会跟角色的行为相对应。
*题外话:那么电影的本质是不是就是“社会性”的呢?毕竟它是用电子科技工具拍出来的,毕竟它是由动作和道具堆砌起来的视觉流。我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一直思考下去。
3、黑色、专业度、前卫并存
*大卫·芬奇的电影脱胎于经典黑色片,阴暗、犯罪是他一贯的风格,毋庸置疑;
*而从内容选取上他又在不断涉及新领域,从经济犯罪到政治犯罪,从社会、校园再到媒体,从底层到学术精英……这让他的作品显得更为“专业性”甚至学术性,至少也能证明他本人在不断接触新鲜领域,新型犯罪,新异化的一代人;
*加之他对视觉、听觉效果的追求以及从影经历。这一切决定了其电影黑色、专业度、前卫并存的特点。

4、电影批评思维
电影开篇一段戏:杀手一人躲在房间里窥视窗外。
*我们来看这段戏导演的处理手法:
首先是窥视与被窥视者的正反打,自然屋内的孤寂与屋外的诗意在画面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重点来看导演为配合这种对比而采取的音乐剪辑——
当画面切至窗外窥视者看到的景致时,电影画外插进背景原声音乐(我们说这时的镜头是主观镜头,即角色看到听到的即是观众看到听到的);
当画面切回屋内对准监视者时,音乐缩回到监视着的耳机里,音量缩小,仅仅成了个道具音。
注意:这在主流电影里是很少见的——通常导演都会借道具音切入直接将其转变为原声音乐,形成一种对观众的情感意识强加,直到整段戏演完音乐才停止,不会中途切断背景音乐,至少也不会让音乐转变的如此突兀。因为这种转变会让观众出戏,会让观众意识到电影里的那种“诗意”是导演强加给观众的。这就像是你让角色对着屏幕说话,观众立马就会意识到摄像机的存在一样。
*题外话:我想起两个导演在其电影里这么干过(如此剪辑音乐),一个是戈达尔在《法外之徒》(酒吧跳舞一段戏),一个是刘镇伟在《回魂夜》(家中捉鬼放录音机一段)。在此不展开说,大家可分别找来观看,比较其效果。
显然,《杀手》开端的这种处理打破了电影画框内杀手职业的诗意化色彩,将本应该是一个整体的刺杀戏被分成了两个孤立的空间。它让你意识到“杀手里昂”、特工邦德、神探夏洛克这类选手只存在于电影魔术之下,是造出来的,而非现实。
这是一种电影批评思维,它能让你在看电影的时候跳到故事之外,旁观或俯视到整部作品。
五、看自己想看到的 or 看导演想表达的
临了,我们回到故事内,来看电影开端和结尾的两张截图剧照对比——


我知道很多观众在看完此片后会觉得结局很荒唐,进而觉得整部片也很荒唐,毕竟,我们的杀手一路过关斩将,该杀的都杀了,最后却把大Boss给放了,离开前还不忘提醒对方“你的安保太差劲了”。
在此请大家看着以上两张图片重新设想一下男主角一路的行为动机。
那是复仇吗?是完成任务吗?显然都不是,我们前文提过,他只有一个动机,就是解除危险,和家人回归安全与平静。
在此之上再想想主角一直在警示自己的那几句话:按计划行事,同情心是弱点,别相信任何人……如此想下去或许导演的一些情节设置会顺理成章,人物的矛盾心理也会顺理成章。或许我们能还能看到电影故事外的更多东西。

借此引出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看电影,到底是想看自己想要的东西?还是想看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你认为呢...
-
凸凸凸噗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17 22:0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