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人们只关注明星演奏家怎么办?可以多听听好演出,譬如这场

从本质上,我倒并不倾向于把演奏家分为“本土的”和“外来的”,只有应该重视的和不应该重视的。不过本土的演奏家、歌唱家过去受到过分忽视的情况也确实存在。
有人说,三年的空档期让很多人在舞台上获得空间,就认为可能自己已经完全站得住了,其实不然。这个观点我也不想多做分析。但确实长久以来,国内的好演奏家受到的忽视是很大的,很多其实根本就不值得一听,甚至不值一看的明星名团却大行其道,广受追捧。
因此,我也曾考虑这该怎么办?而现在不多写文章谈这个问题,很多是因为答案并非乐观,目前就是没有办法。目前就是没有办法。有时人解决问题的前提,确实是要面对问题本身,及并不乐观的状况。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目前,就是,没有办法。
这种情况是多重的原因所导致的,只是现在已经如此了。可就操作来讲,也不用太悲观。本号已多次提示比较合理的操作,就是推荐真正好的演出。听好的演奏会提升人的审美能力,久而久之,自然就会提升人的判断力。虽然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但除此以外没啥办法。
今年已经陆续推荐了陈韵劼的李斯特超练,王之炅的勃拉姆斯奏鸣曲,这些真正的好演出。此时再推荐一场曲目用心,演奏让人颇感期待的钢琴独奏会,2023年11月22日,陈默也演绎勃拉姆斯、舒曼与克拉拉主题的音钢琴独奏会,地点:上海交响乐团主厅。

官方购票二维码:

坦白说,关于那三个人的主题......现在也有点常规化。
无论是音乐会也好,还是唱片发行也好,有时三人的……“复杂关系”已经被炒得有点过了。可毕竟,以此为主题来好好安排曲目的话,一方面本身作品就有魅力,另一方面都是些难弹的作品。所以,遇到值得期待的演奏者就去听,否则,这个主题本身也有点审美疲劳。
陈默也的演奏之前谈过多次,他是真正擅长表现浪漫派与高超技巧风格作品的一位钢琴家。
他弹出的那种深透的触键,确实字字用心,音质丰实而均匀。浓郁的音色,同浪漫派与后浪漫派的作品有天然的默契。另一个至关重要之处,就是钢琴家有扎实的技巧系统,并且他整个的表现方式和浪漫派就有共鸣。
陈默也弹拉赫玛尼诺夫的奏鸣曲,能在音响与声部的稠密之中理出层次,知道歌唱句该怎么弹(好的,其实某些大明星就是不知道),把握改编曲的小格局也是如此。因此,在风格更为清新简朴、富有诗意的舒曼《童年情景》中,他的演奏同样值得期待。

这套作品是如此的“简单”,某些分曲仿佛小孩子也可以弹,可真要弹出那种浪漫的韵味,就需要对于浪漫派整体的演奏都有深入的了解。确实是“举重若轻”,要先能举重方可。
而这次演奏的克拉拉·维克主题变奏曲,是舒曼《第三号钢琴奏鸣曲》中的变奏曲乐章。这首奏鸣曲是舒曼笔下情感和结构最复杂的作品之一。期待陈默也演绎这个乐章,也期待他未来演出全曲。
克拉拉•舒曼的作品在国内还是不太容易听到的,这次选择了《舒曼主题变奏曲》。在勃拉姆斯晚期小品的选曲之后,钢琴家要弹勃拉姆斯为独奏钢琴改编的匈牙利舞曲十首。
这些舞曲是勃拉姆斯的名作,可钢琴独奏版我们平时很少听到,因为是很难的作品。将四手联弹改为钢琴独奏,作曲家进行了不近人情的改编,有一种强行整合的状态,由此添加了不近人情的技巧困难。
其实,勃拉姆斯的钢琴音乐虽然不像李斯特、肖邦、拉赫玛尼诺夫那样,直接让人们想到高难度技巧的光辉,却不时暗藏,或根本是在明面上展现几乎比他们更可怖、无情的技巧难关。
譬如,他的《第二钢琴奏鸣曲》中大力度的连续跳跃,又或是《帕格尼尼变奏曲》要求大跨度的伸展,同时又要钢琴家弹得轻松自如一般。演奏者有立场去“憎恨”作曲家,而在这些匈牙利舞曲的独奏改编中,演奏的困苦几乎更甚。

用陈默也自己的话说,八度快速大跳这样的难关已经非常棘手,效果还往往不让人感觉到是难度的高光时刻,就是为了实现改编的需要。以至于弹过这些作品,他再弹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都感觉轻松得很。
如此选曲,的确是情怀所在,那就考虑听听吧。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6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莱昂斯卡娅,当疲惫的云雾散去,当代舒伯特960的顶峰演绎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11人喜欢)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7人喜欢)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9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