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主动进化能力,跨越“周期之镰”?
文/王绍凯
借用生命科学的观点来看,企业是一个人造的类生命物种,做得大且活得久是作为一个“生命体”与生俱来的内生欲求。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型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这虽然是多年前的统计数字,但基本可以揭示一个现象: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集团型企业)的平均寿命从统计值上来看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鸿沟。以欧美企业为例,我们不禁有这样一个疑问:中小企业的7 年平均寿命与大企业40年的平均寿命之间的30多年哪里去了?换句话说,7年和40年将在统计学上成为企业生命的一个铁门槛,似乎如果没法在时间闸门面前完成鲤鱼跃龙门的进化,就将面临死亡的风险(虽然我们常常将企业的败亡归罪于企业自身重大决策失误或经营失败)。这又像死神手中的镰刀,每到一个周期性的时间节点,“死神”都会用这柄“周期之镰”收割一下,能跳过去的会迎来新生,跳不过去的就会消亡。
经济学大师、“创新理论”的鼻祖约瑟夫·熊彼特在总结归纳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中同时存在着三种经济周期的论点,分别为:长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约50~60年)、中周期——朱格拉周期(约9~10年)和短周期——基钦周期(约3~4年 )。可见,一个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中包含约6个朱格拉周期和约18个基钦周期。
以此对照,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中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过一个短周期(或80%),大部分中国大企业和美国中小企业寿命不过一个中周期(或80%),美国这类发达国家大企业的平均寿命约为一个长周期的80%。可见,跨越“周期之镰”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这使得那些成功穿越周期并实现百年发展的企业让人肃然起敬。
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每一个周期底部所带来的重启时刻呢?单纯的规模增长并不是保障企业生存的充分条件,低水平的增长不意味着发展,反而是陷阱。事实上,生物体、城市抑或企业,无论个体多么优秀,都可能会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遭遇存亡危机。“周期死神”每次挥下镰刀,从个体而言,一定有企业消亡,同时也会有企业完成了惊险的一跳,幸运避过“死神”的收割,亦会有少数企业顽强践行了尼采那句“凡杀不死我的,会使我更强大”的名言,完成鲤鱼跃龙门的蜕变。

我写的《集团经济》这本书将集团经济置于“中观维度”进行探讨,显然研究这个命题必须站在人类生产力周期和全球宏观经济周期的演变规律之下进行。而研究集团经济的内、外部规律的核心目的之一是指导企业持续穿越周期,呈现生命般伟大的进化!
“企业生命周期”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相关的著述和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诚然,企业作为一种“人造生命体”,确实具有和自然生命体相似的演化特征 。但是,如果不把企业放置到一个更大的环境背景中研究,是很难真正窥探到企业长生规律的。所以对于企业个体而言,了解优秀百年企业的成功经验固然重要,但更要知道为什么更多企业无法成功穿越宏观环境的周期变化。所以,研究个体生命周期和外部环境周期之间的波动与匹配关系,对于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唐代罗隐在《筹笔驿》中云:“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2023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