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内经课笔记(88) - 骨空论篇之风证疼痛治证、落枕针法、奇经八脉之循行与主证、积痛、骨空穴、鼠瘘与犬伤灸法
六十、骨空论篇
六十-1、风证疼痛之治证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大风汗出,灸譩嘻。譩嘻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譩嘻,譩嘻应手。
从风憎风,刺眉头。
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揄臂,齐肘正,灸脊中。
䏚(chǎo)络季胁肋引少腹而痛胀,刺譩嘻。
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
鼠瘘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倪师注释:
黄帝问,我听闻风邪是百病之始,应该如何用针来治风邪之病呢?
岐伯答道,风由表入里,使人发冷且汗出、头痛、身体沉重、怕冷。其治在风府穴。适当地调节阴阳,凡不足用补法,过盛则用泻法。
大风造成的颈项强痛,针刺风府穴。风府在项后大筋中椎骨上。
大风使人汗出不止,可灸譩嘻二穴。此穴在第六椎下外开三寸位。当按住此处,再令病人叫譩嘻二字,其有应手之感,为真穴位。
如中风而恶风吹,可刺眉头、攒竹二穴。
课堂笔记:
1.我在讲针灸时跟诸位介绍过,假设有一个球,我们有很多种方法从外面进入球的中心,有的方法速度很快,有的方法速度很慢,不管是哪一种,只要目的达到了,病就解了。
2.“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我们有很多祛风的中药处方,一剂下去,两三个小时就好了。这里问的是如何用针灸来治表风(表证)。
3.“风从外入”,风由外进来时,刚开始一定是在孙络上。病在孙络没治好,则会进到主经。病在主经没治好,就会进入腑。病在腑没治好,最后就会进入臓。这是发病的顺序。

4.病从皮表进来,我们也可以按照六经辨证来看,即从太阳进入少阳,再进入阳明,止在阳明;或者从少阳进入太阴,再进入太阴、少阴、厥阴。

5.“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这几个症状代表病人有表证。病人会觉得全身重,原因是脾主四肢、主肌肉,人中风以后,风会进入肌肉,表阳会比较虚(相对不能固表),表汗就会流出来。于是脾里的津液(阴)减少,没办法照顾四肢,它在全身的流畅度与流程的力量(阳)也会减低,所以全身就会感觉很重。
6.风从外面进来后,人体的第一个症状是恶寒,有的人会流汗,有的人无汗。汗出和无汗是有区分的。如果伤于寒,病人一定无汗,即毛孔闭锁了;如果伤于风,病人则会有汗的现象。
7.“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风从表入里,治在风府,即风府穴。风府在脑后方的枕骨处,从风府来调阴阳。

8.“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大风导致的颈项痛,也刺风府。
9.“大风汗出,灸譩嘻。”人体的汗(水分)在肌肉里面不会散失,就是因为有表阳。表阳很足时,毛孔会闭住,我们就不会流汗、脱水。

而当表阳不够时,体液就会一直往外发散,这时我们就灸譩譆。
10.“譩嘻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譩嘻,譩嘻应手。”譩譆这个穴道,你按到它时,病人会有反应,会发出“譩譆譩譆”的声音。

11.“从风憎风,刺眉头。”病人有头痛在脑门上,此时就在攒竹或太阳放血治疗。

六十-2、落枕针法、跪取穴
原文:
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揄臂,齐肘正,灸脊中。
䏚(chǎo)络季胁肋引少腹而痛胀,刺譩嘻。
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
鼠瘘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倪师注释:
落枕引起后顼部及项部紧张疼痛者,可刺缺盆穴。
背痛如折,无法屈伸时,可将手向后背伸直,手肘到处之椎点是穴位,即脊中穴,可在此穴施灸来治疗。
从腰窝到季肋再牵引到少腹之间胀痛者,可刺譩嘻。
又腰痛无法左右转动者,且牵引少腹睪丸部位痛者,可刺八髎与痛点上。八髎在腰尾臀部骨盘上。
腹股沟的淋巴肿胀引起的恶寒发热者,可反复刺阳阙穴。阳阙穴须以起立探敬礼的姿式取穴。足心穴须以跪拜的姿式来取。
课堂笔记:
1.“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治疗落枕,我们在针灸课时讲过最简单的方法。即病人头朝床位,保持头不动的姿势慢慢躺平,不要枕头,然后慢慢把头移到床的外面来,脑袋自然垂下,等个三五分钟以后再回来,这样落枕就好了。(详见倪海厦针灸课笔记(11)- 手阳明大肠经之五-7 、曲池与手三里穴)

2.“折使揄臂,齐肘正,灸脊中。”这个是艾灸治疗落枕的方法。即落枕时分别单手举高,确认举高时有牵扯痛感的那只手。举高后再曲肘来往后翻,尽力去摸脊柱,翻到不能再翻时所摸到的那个脊柱的点时,在这里做一个记号,手放开,再那个记号处艾灸,落枕就好了。

3.“䏚(chǎo)络季胁肋引少腹而痛胀,刺譩嘻。”如果两胁痛、引痛胀,刺譩譆。
4.“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如果腰痛牵引到阴部,可以刺八髎穴,同时直接在痛点下针。

当然,我们有很多治疗腰痛的方法。

5.“鼠瘘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鼠瘘即鼠蹊部。(膝)阳关,即阳之关,它是人体的寒府。

6.“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我们找涌泉和伏兔穴时,要让病人跪着才能找到。很多穴道是跪穴。

六十-3、奇经八脉循行与主证、两个气街、积痛
原文: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齐上行,至胸中而散。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bó,古同“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
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齐下营。
倪师注释:
任脉起于中极的下方,顺阴毛部向上延伸入关元,再直正中线而上达咽喉,延伸入颔中,顺面部皮下进入眼中。
冲脉起于气街位,与足少阴肾经相合,延脐两侧而上,进入胸中四散开,分布在肺与心的包膜中。
任脉造成的病,男子会有内寒引起的七疝,女子则会有妇人病,及腹中生硬块等。冲脉产生的病会使人呼吸浅短、少腹拘急。督脉生病时,会有背脊反张的现象。
督脉起于少腹耻骨中央,女子连系到尿道口上方,其支络包着阴器与本经会合后,延向后方肛门位。其别络环绕臀部,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之支络会合,然后会于足少阴,再向上沿股内沟贯穿脊椎至肾臓。上部则与太阳脉同起于目内眦,上穿贯额际入头顶,由百会进入脑中,布络全部脑涎中,再别络出项下,沿着肩部椎位一路顺脊而下,抵腰正中,再入里络到肾臓。
男子会直达阴茎再回头到会阴,女子相同。支络会从少腹位直上进入脐中央,再上贯到心臓,入喉、上颐部,绕唇一周后,再直上到两眼正中央的下方。
故此经生病,必会感觉有物从少腹上冲到心而疼痛,无法大小便,这就是冲疝,会造成女人不孕、大便不通、痔漏、小便失禁、口咽干燥的症状。
凡督脉病,则治在督脉,治在骨上。严重的须治其脐下,使之健运方可。
课堂笔记:


3.我们有两个气街。一个是胃经的气街,它在大腿的内侧。还有一个肾经的气街,后面会介绍到。

4.“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你记得,只要看到中医讲“疝”,指的就是积痛,即固定一点的痛,且它是累积而来的。一般来说,寒症都会产生积痛。
5.“女子带下、瘕聚。”只要看到“瘕”,就是指腹中有聚,即肚子里有累积东西。
6.“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冲脉病时,就是逆气里急。而公孙主冲脉,所以会有“公孙胃心胸”的治证原则,即当气逆发作,喘不过气来时,我们下针公孙和内关。
7.“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女人小便与阴毛中间突起来的地方,就是女性督脉的起点。

8.“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男子的督脉起点,也是阴茎开始的地方。
9.“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督脉为病时,会大小便排不出来,这是冲疝。
10.“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女性有督脉病时,会不孕,常常有痔疮、痔瘘、小便失禁与口干。
11.“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齐下营。”治疗督脉,我们最常用的穴道是灵台(督脉第六椎下),以及灵台左右外开一寸半的督俞。

12.如果病得严重的话,我们会回头肚脐下三寸,即关元的地方下针。
13.关元穴在肚脐下三寸,它络到命门,它是真气的所在,三焦命门火的所在。道家的腹式呼吸,是在关元到命门之间假想有一条弦。当人在吸气时,这条弦往下沉,沉到会阴;人在吐气时,这条弦往上升,升到中膈。当在这样假想着呼吸时,你的心意就集中了。


六十-4、膝痛、不能久立
原文:
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
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机。立而暑解,治其骸关。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连胻若折,治阳明中俞髎。若别,治巨阳少阴荥。淫泺(luò)胫酸,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上五寸。
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腘。腘上为关。头横骨为枕。
倪师注释:
凡呼吸带浊音者,治在喉中央的天突穴。如病上冲喉且痛者,治在大迎穴。
膝痛无法屈伸者,治在腱位,阳关穴位。坐下会膝痛者,治在膝五针。站立而膝痛者,夏日正常,则治在膝关。如膝痛而扩及拇趾者,其治在委中、委阳穴。坐下膝痛且感觉有物在其中者,治在关节。膝痛无法屈伸者,治在背部的大杼穴。膝痛而及于胫,有如折断似的感觉,治在足三里穴。
若痛在别络上,则可用足太阳与足少阴之荥穴通谷与然谷二穴。膝盖酸痛扩及胫酸,无法久站,其治在足少阳之络,即外踝上五寸之光明穴。
从胫骨到耻骨的一段,名“楗”。腰部两侧突起之骨盘,名叫“机”。膝关为骸阙,膝关节之骨,名叫“连骸”。骸下之骨为“辅骨”。辅骨之上位为“腘”。腘之上名“关”。头后方之横骨为“枕”。
课堂笔记:
1.“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呼吸时如果喉咙里发出很大的声音,像雷鸣一样,像有痰一样,这时下针天突穴。


4.“蹇膝伸不屈,治其楗。”……“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腘。腘上为关。头横骨为枕。”膝盖如果不能伸曲,就治在楗,即阳关穴。
5.“坐而膝痛,治其机。”如果坐着而膝盖痛,治在机,即胆经的居髎穴。

“膝五针”当然也可以。

6.“立而暑解,治其骸关。”“立而暑解”的意思即寒症。如果病人有风寒湿痹在关节,要站立的话,在天热时会比较舒服,天冷时会比较严重。这时“治其骸关”,即下针在他的膝关位置。下针阳关穴也可以,因为阳关是寒府,可以驱寒。
7.“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如果膝痛连到脚的大拇趾都痛,治在委中穴。

8.“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坐而膝痛”,即好像有东西梗在膝盖里。这时可以扎“膝五针”或阳关。
9.“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这句话讲的是骨头伤到时,关节会肿起来。治在背内,即大枢穴。
10.“连胻若折,治阳明中俞髎。若别,治巨阳少阴荥。”如果辨证论治的话,看到病在横骨上的,我们知道是足阳明,故下针足三里。如果病在络上,就下针太阳经的荣穴通骨穴,以及少阴经的荣穴然谷。
11.“淫泺(luò)胫酸,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上五寸。”若不能久立,则治少阳经的络穴,即光明。
13.《黄帝内经》提出了很多治疗的方法。临床上,你们按照我教针灸的那些方式来循经做补穴,什么时候找当经的子穴,什么时候找当经的母穴。

14.如果你搞不清病邪的虚实,没有关系,我们有很多穴是针一下去就虚实一起治。例如原络治疗法,你下针在原穴上,无所谓补泻,虚实都可以祛。还有主客治疗法,即以病经为主经,则该经的表或里经为客经。

六十-5、水俞、骨空
原文: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兔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龂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
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数髓空在面,侠鼻。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两髆(bó)骨空,在髆中之阳。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胻骨空在辅骨之上端。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空。
倪师注释:
治水的俞穴有五十七处,尾闾骨上臀部共有五直行,每行五穴,共二十五穴。伏兔上方有二行,每行五穴,左右共二十穴。踝上一行有六穴,左右有十二穴,以上共有五十七穴。
能治脑髓病的,一在脑后三分处即脑户穴;一在后头骨下方的风府穴;一在颐骨下方的大迎穴;一在项后两大筋中后头骨正下方的哑门穴;一在风府穴上,近头后骨正下方的脊空处;一在尾阁骨下空处长强、穴位;还取一些在面部骨空位置,颜面上两鼻旁等位。还有一些骨空的穴位在颌骨下方下,两肩之正中处,依循有历痛点来决定取用之穴。
两臂之骨空,在两臂之阳侧。手臂骨空,在手腕与肘间二骨的正中央。
大腿骨的上骨空,在阳侧膝上四寸位当中渎穴位。足胫上的骨空,在外踝上三寸的绝骨穴。
股部的骨空,在阴毛的中央有脉动之处。尾部坐骨的骨空,在其相距四寸之环跳穴。
扁平的骨面会出现纹理,可将骨的精华透出皮表的纹理上。所以没有髓孔,里面亦无髓液的往来。
凡骨髄问题,其治亦在骨中,取骨空的位置进针方是真。
课堂笔记:
1.“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兔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后边的《水热穴论》会提到水俞穴。这个“俞”可以念Yú,也可以念shù,同“腧”,都没关系。它真正的意思就是疏通交通的要道,即“输”。
2.“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龂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人体有很多骨空的地方,例如脑后三分的地方,即脑户,它里面是空的。所以脑户不能深针,不然就会扎到脑袋里面去。

3.第二个骨空的穴道,是在颅骨际锐骨的下方,即风府穴。第三个是“在龂基之下”,即大迎穴。第四个是脖子后的复骨下,这是哑门穴。风府和哑门距离很近。
4.“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脊椎下空的地方还有一个骨空穴,为长强穴。“尻骨”即尾椎骨。

5.“数髓空在面,侠鼻。”鼻子两边有两个凹洞,为巨髎穴,也是骨空。
6.“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在两个肩膀后面,骨头凹进去一块,那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臑俞。

7.我们为什么要了解骨空?因为病在骨头,治在骨空。
8.如何区别伤在骨还是伤在经络?若伤在经络,痛会沿着经或络走;若伤在骨,痛会固定在一个点上,不会顺着经络走。
9.“两髆(bó)骨空,在髆中之阳。”髆骨之阳,讲的是小肠经。
10.“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臂骨空在臂阳去手关节四寸处,就是三阳络,即手腕与手肘两个骨头中间缝隙的地方。
11.“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这个讲的是中渎穴,在膝盖的外面直上五寸处。
12.“胻骨空,在辅骨之上端。”在辅骨之上端,即绝骨穴,就是䯒骨空的地方。

13.“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这里指的是曲骨的位置。“任脉三八起会阴”,即曲骨。
14.“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这里指的是环跳穴。

15.“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空。”我们后面坐骨的骨盆是扁平的,表面上有渗理,但它没有髓孔,所以它里面没有骨髓。
16.骨头有病,都可以在骨空穴治疗。
六十-6、肩颈痛灸法与其特别治疗法、犬伤灸法
原文: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
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肋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间灸之。腨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
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灸之。
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
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
凡当灸二十九处。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
倪师注释:
用灸法来去寒热:必先灸大椎,视其年岁决定几壮;再灸尾椎骨,同年纪几岁灸几壮。
再察看背俞穴位:凡有陷落者灸之,令病人举臂,如肩上有陷者,灸之;再灸两胁的尖端章门穴,再灸外踝上端之绝骨穴,再于足小趾和次趾间的侠溪位,灸之;然后在委中下三寸的合阳穴,灸之,再灸外踝后方的昆仑穴。
如缺盆骨上方,重按之疼痛如内有大筋顶住,则可直接灸之。视胸部肋骨位有陷下处,灸之。再灸手臂之腕骨穴。也可取用脐下关元穴,灸之。毛际动脉位,灸之。膝下之足三里穴,灸之。足阳明足背上的冲阳穴,灸之。头顶之百会穴,灸之。
如寒热病乃因疯犬咬伤引起的,则须灸犬咬伤的部位三壮。道是灸治犬伤病之灸法。
以上二十九穴位之灸,亦可在食物中毒时灸之。如用灸法无法治愈时,就必须察出其阳过于亢盛之病经所在,用针刺其俞,泻出阳热,并内服药物。
课堂笔记:
1.这段讲的的灸寒热之法,并没有说是什么病。你可能面临的是疟疾、霍乱、伤寒或其他病,任何病都有可能,都可以用灸寒热的方式来治疗。比如临床上病人关节痛,我们就开关节痛的药,但它里面可能是骨癌,不管它。
2.“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如果遇到寒热的病,我们先灸项的大椎。“以年为壮数”,即病人三十一岁,就灸三十一壮。年龄大的就灸多一点的意思。
灸完大椎再灸橛骨,即尾椎骨的地方。也是“以年为壮数”。
3.“视背俞陷者灸之。”我们也可以灸背俞。人体背后膀胱经的俞穴很多,肝心脾肺肾、胆小肠胃大肠与膀胱。我们手摸这些俞穴,摸到有凹下去的都可以灸。

4.“举臂肩上陷者灸之。”手举高时,肩膀上凹下去的位置就是肩髃穴。

5.“两季肋之间灸之。”两个季胁之间的穴位,例如章门穴,可以灸。因为臓会章门。

6.“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外踝上的绝骨也可以灸。

7.“足小指次指间灸之。”足小趾与次趾中间的位置,可以灸之,即侠溪穴。

8.“腨下陷脉灸之。”腨下指的是委中,陷脉指的是合阳穴。

9.“外踝后灸之。”外踝的昆仑也可以灸。
10.“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很多人的肩膀痛,是那个肩颈按下去硬梆梆的。这是你就给他灸肩颈啊,即把艾柱放在大筋上灸,灸多了肩颈之筋就软掉了。
11.当你没法艾灸又肩颈很痛时,可以找一个类似单杠的东西,双手抓住它,身体悬空,只用双手五指出力,其他部位统统放松,然后脖子往前垂下,就这样垂五分钟,筋就松了。
12.“膺中陷骨间,灸之。”膺,胸中。陷骨间即胸中的肋骨有凹陷下去的部位,就灸这里。
13.上面绷紧的,下面一定就有虚的地方。所以灸凹陷或绷紧的,就是在调整阴阳平衡。
14.“掌束骨下,灸之。”掌的束骨下,例如腕骨穴,都可以灸。

15.“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这里讲的是足三里、足阳明跗上动脉、巅顶上,都可以灸。

16.“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被狗咬到时,可以在伤口上灸三壮。
17.“凡当灸二十九处。伤食,灸之。”食物中毒时,可以用狗咬到的方法灸。除此之外,前面这些治寒热的的穴道,通通可以一起灸上去。
18.不论是被狗咬还是破伤风,你只要看到往来寒热,通通可以用这些灸法。
19.“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如果用以上的方法灸了半天还是没有好,那你就看哪条经脉过于亢盛,就刺该经的俞穴。因为俞穴负责气息的运输与交换。然后再给他吃药。
20.想知道哪条气脉比较盛,很简单,你在三阳三阴上一摸,哪个经特别痛,就是它。一压就知道了。这是触诊。

21.《黄帝内经》讲到现在,真正的重心已经过去了,后面讲的都是一些针灸的治疗法则。关于针灸的治疗法则,你们可以看《黄帝内经》,一定有效,也可以按照《针灸大成》里历代的医家的经验来做。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张志聪版《黄帝内经》。
注:以上表格内容皆来自《黄帝内经表解记忆法》
-
叶智海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4-17 10:46:23
-
豆友tdor86NrmY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4-12 17:13:26
-
莫菲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3-10 16:50:59
-
豆友dznCdKMGXo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04 10:12:13
-
真火水瓶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8-13 22:28:11
-
yixin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14 20:59:33
-
杉树的天空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03 22:35:34
-
极乐谷路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14 16:34:12
-
拙愚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13 15:20:22
-
密放与恺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13 14:05:58
-
夢牛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13 13:2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