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鞋子的记忆
到了一种状态,好像需要学会慢慢与自己和解;同时,去把内心那些纷扰的情绪集结与沉淀,更加通透地去迎接未来,所以写下这些小小的故事。关于小时候的记忆很多都淡忘了,但关于鞋子的记忆,时常会萦绕在心头。
不知道是小时候鞋子质量很差,还是我那外八字脚,新鞋在我脚上要不了几天,鞋底就会磨出一个破洞。我时常会想起,在那些梅雨天的夜晚,把鞋垫从潮湿的鞋里面拿出来,要么放在煤炉的提手边或者煤炉上烧水壶的盖子上面,把打湿的鞋垫烘干。我们家用蜂窝煤做饭,每天要细心维护煤炉中煤球的“老中青”结构,以保持火势。每晚煤炉上那一壶第二天早上用的洗脸水,水壶盖上那双又臭又湿的鞋垫以及那双围绕在煤炉旁潮湿的鞋子,不知道有没有成为家人难忘的景象。我尝试过很多方法,比如在鞋垫上套上塑料袋,希望能延迟鞋垫被打湿的速度,好像效果有限。每天早上最幸福是,把暖烘烘的鞋垫放进鞋里,然后脚接触瞬间的暖意。当然,最痛苦的是,还没有走到学校,脚底的湿意向上传来。
现在,回想起那些绵长的梅雨季节,我很难去想象在冰冷的教室里我是如何忍受着湿透的鞋垫和袜子,等着下课铃声到来,这种状况好像从小学一直持续到高中。我好像一直比较憎恨梅雨季节,这种憎恶一直持续了很久时间,记得大学的时候,北方同学谈起对梅雨时节的向往,我总以我的臭鞋垫的故事扫兴地结束对话。大学时,随着经济条件稍有改善,我开始在网上购买物美价廉的鞋子。那时,我对鞋子有了一种特殊的情结,不论需不需要,总是囤积几双。随着现在鞋子越来越耐磨,情结仍然存在,但稍微谈然了一些。
直到今天回忆过去,其实很感谢年少经历给予自己的匮乏感,这一直是我很长阶段的不竭动力,乃至今天,他驱动了自己去改变去坚持去攻克去探索......但我时常反思,为什么不在路上穿雨鞋,到教室换成破鞋。可能是自尊心驱使我,在潮湿的日子里,像其他人一样穿普通鞋。很多时候,为了那份匮乏背后的自尊,在很多时候让自己怒发冲冠,让自己无谓坚持,让自己刻意执着;当然,随着年龄增长,内心深处肯定不愿意直面,反而包裹在那些看似逻辑自洽的理由里。希望这些小小的故事,让这些情绪和执着逐渐释怀;希望人生的后半程,能在这些和解之下去探索真心,从而也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