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不想,你就不会成为你不想成为之人
黑暗骑士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而且我以前也非常喜欢小丑这个角色。可是我现在不喜欢了,因为我不能喜欢,因为他的三观和他的行为和我有冲突。后来我就在思考,为什么一个原本我应该讨厌的角色,却会被我那么的喜欢,也就是说,他的魅力来自哪里。我自己总结了几点,第一是他对混乱追求的极致和纯粹,第二是他高效的执行力和过人的智力,第三是他对追求的付出和牺牲。虽然小丑的魅力并不来源于邪恶,但却可以从极致,高效,牺牲中推导出邪恶。忘记了是在时候,看哪部电影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和电影里的角色很像,喜欢或崇拜着一个邪恶的人,那个时候,我确定我不要这样,然后就脱离出了小丑的粉丝团。
我就很久以前听过一个柯文哲的演讲视频,主题大概是说人生就像四季,而医生就是一个园丁。当时听了还觉得挺有意思,挺有启发的,觉得柯文哲挺有智慧的。可是不久之后我就开始讨厌这个人了,感觉很自以为是,无处不透露着,我给你的平等是一种恩赐的那种优越感。可是这种讨厌归讨厌,并不能说他邪恶或者什么。再之后,看到很多关于他的讨论,他的历史发言,才发现,原来他不仅仅是一个让人讨厌的人,还是一个满嘴谎言,唯利是图之人。在我看来,他早就信誉破产了,可是他确有那么多粉丝,而且政治声量很高。我甚至有一个人现实中的朋友是他的粉丝,上次爬山时还谈到他。重点是我在想,他的这些粉丝是怎么想的,他们生活在一个有着真实信息的世界里,为什么他们还是会相信一个不停说谎被人揭穿的人呢。于是我开始反省自己,我是否也有着其实名声已经很不好,甚至在一些场合我都不敢公开挺他,但私底下又暗暗觉得他应该是好人的人呢。毫无疑问是有的,但就现在来说,我会对那个被表现所欺骗,满怀天真理想的不成熟之人有一种包容和心疼,但我不会再对他抱有希望之人抱有希望。我不再活在幻想里,不再活在期望里,而是活在现实里。
我看很多电视里,或者小说里的主人公,他们最后的行为都和他们原本讨厌的自己的父母的行为保持一致,然后说也许这是一个宿命。至少对目前的我来说,这纯粹是扯淡。行为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的行为习惯,一种的价值偏好。就行为习惯来说,比如喜欢大喊大叫,走路喜欢大步走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养成的,你只要有意去改变,就能改变,你不能仅仅是因为自己懒,然后说这是一种宿命,你成为你自己讨厌的人,你讨厌你自己,并不是一种宿命,而是你败给了你自己的懒。还有一种的价值偏好的问题,比如在金钱和友谊之间,年轻的你会选择友谊,而年纪大了以后,你会选择金钱。这种其实就是三观问题,把它归结到宿命,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借口,只是如果你需要一个借口,通常说明你的三观是不自洽的。不自洽也不是什么问题,只是原本你可以不成为你不想成为的人,如果这对你来说还重要的话。
我记得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日记,当时是翻了很多篇我更早之前写的东西之后写的。本质上是在说,其实我的思想没有什么进步,我后来说的很多东西也好,理念也好,其实很早以前我就想到了,就说过了,甚至以前还说的更深刻。但现在我和以前不一样了,理念也好,行为也好,改变其实挺大的,最简单且清晰的,我现在不喜欢小丑,这是我以前无法做到,甚至无法理解的吧。实实在在的,很多时候,我都能意识到我现在做的很多事情是以前不会做的,有些是因为以前想不清楚,有些是因为以前做不到。我以前希望自己保持初心,保持很多很多东西不要被改变。我现在不然,我希望自己进步,希望想清楚更多的事情,不怕改变,拥抱改变。那我现在是不是成为了自己以前不想成为的人呢,肯定不是,因为我在成为我想要成为的人。当你在思考自己是不是成为了自己以前不想成为的人的时候,其实以前是否不想成为什么人对你来说并不重要,你会思考这个问题是因为现在的你对此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