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佛教的演变?
有次聚会,见过一位上海某大学人文学科的教授,她去斯里兰卡考察最接近原始状态的佛教。她回来很感慨,说那边的佛教,用的都是很粗鄙的农民式的语言,她同时也认同了悉达多和他的早期的弟子,多数都是文盲的说法。从北传四部阿含经也可以印证她的说法,北传四部阿含经,里面全是絮絮叨叨的村头田埂体。真的是非常粗鄙,原生态。
斯里兰卡当地的佛教徒,脑子里没有任何汉传佛教徒认为是常识的诸如这类的对悉达多的描述:“本来清净,本来智慧,本来圆满,本来正遍知,本来明白了一切切全宇宙的真理和道理。”在他们眼里,悉达多,只是一个隔壁老王一样的人,没事跟大家唠唠嗑,讲讲村里的八卦段子,再跟大家搞些小魔术耍耍,有不开心的事,找他倾诉倾诉,如同一个德高望重的村干部一样。
这第一批老实巴交的文盲搞出来的佛教,为什么后来被彻底的改头换面,弄的妖气妖气牛皮满天飞了呢?
可以断言,后来用词精当,措辞优美,行文瑰丽的佛经,肯定不是悉达多说的。悉达多,根本说不出来那种语体和文采。
这些精雕细琢的佛经,出自后来的几次经文集结。这些经文的真正作者,则都隐匿了起来,不可考察。署名嘛,都署的是悉达多,一个村里曾经德高望重的老大爷。
悉达多带领他的早期几百个弟子,到处乞讨要饭的时候,可能生存环境,还没有那么的艰难。因为人数少。按照季羡林的考据,当时悉达多的弟子,最多不会超过500人。
后来,乞讨的人看这边讨饭的营生比较好,蜂拥而至。甚至,有的其他外教的教团头子,都带着大队人马,直接投奔悉达多的教团。就好比二龙山带着喽啰们整体投奔梁山那样。于是,佛教教团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很多不同的外教教团的加入,也给佛教教团,带来了思想上的新鲜血液。
到了第二期,第三期教团扩张的时候,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大爷,悉达多也死了。悉达多死后,很多外教的人,窃取了教团的领导地位。一些外教教团,不甘愿被某个其他外教教团领导的,则独立了出去,继续打着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大爷悉达多的旗号,在外面乞讨为生。设立了帮派分舵。
四分五裂后,每个教团分支,都需要给自己炮制出来的大量的经典。一方面是为了立教,一方面是为了发展壮大善男信女队伍。这样一来,佛教经典的数量,便与日俱增起来。乞讨是要讲话术的。不信你张口就,唉,给我两块钱,我饿了,看看有没有人理你。而在经文的内容和话术的升级上,为什么要升级呢?因为各个教团的信徒数量剧增,当时能对付500人吃饭的乞讨话术,已经解决不了这么庞大规模信众的吃饭问题了。不出新版话术,就只能坐以待毙。
新版话术,越来越精美,而且越来越走上层路线。如果金正日的作品,署名马克思,大家肯定都会觉得太扯淡了。但是佛教里面,潜规则是,金正日的书,可以署名马克思。而且没有人会戳破这些谎言。这样的话,只要是个佛子佛孙,随便写个什么书,都可以署名悉达多。为什么佛教内部,会纵容这么荒谬的事呢?因为谎言越多,他们的话术库就越丰富,那么在给倒霉的供养者洗脑的时候,则可以用密密麻麻的经文,给他们洗脑,洗得服服帖帖。
概括下主要论点:
1、那么多佛经,显然不可能是悉达多亲口说出来的。大藏经,有接近一亿字。49年不吃不喝,一个人也说不了那么多话。可见,至少绝大部分的佛经,都不是出自悉达多之口。
2、教团分裂,外教思想大量杂入佛教之中。
3、信徒数量剧烈扩张,乞讨难度增加,必须升级版本和话术库。
4、升级话术版本和话术库,是整个佛教教团默许的潜规则。
5、自己说谎,在书里还毒咒禁止别人指出来这是谎言,这样也增加了伪经的存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