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明酸”淡化黄褐斑,真正有效,还是吹嘘炒作

传明酸、凝血酸、氨甲环酸实际上是一种成分。在台湾称它为传明酸,国内护肤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的时候,台湾明星大S写的一本书中提到了传明酸,从而被大众熟悉,成为知名度最高的名字,明星对大众的影响力确实大。
传明酸的高知名度,让凝血酸这个国内化妆品名录的正式名称,反倒很少人知道。不过,在化妆品成分表中是找不到传明酸的,只能看到正式名称凝血酸。氨甲环酸是处方药物的标准名字,出现在作为药物使用的产品上。
传明酸是日本冈本歌子(Utako Okamoto)夫妇发现的。说起来有点凄凉,上世纪日本战败后,物资和经费匮乏,她们原来的研究无法继续下去,开始研究止血药,因为自己身上有血,女性每个月会出血,这样研究材料就不会匮乏。
传明酸首先被作为止血药开始应用,用于化妆品领域,完全是个意外。有医生在使用氨甲环酸(传明酸)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时,意外发现病人全身变白了!从1979年开始,Nijor医生率先报告口服氨甲环酸(传明酸)治疗黄褐斑有效。

“传明酸”的美白机制
传明酸的美白机制和很多传统的美白成分不同,它不会直接对黑色素细胞的酪氨酸酶产生作用,而是对黑色素工厂启动前的旁分泌因子发生作用。
受到紫外线照射,外界污染物刺激,内分泌的影响或,角质形成细胞诱导合成“纤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gfen Activator,简称PA)”,并增加细胞中的“纤溶酶(Plasmin)”活性,其通过刺激“磷脂酶A2”释放“花生四烯酸(AA)”,在酶的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E2(PGE2)”,它会刺激黑色素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还会促进黑色素的生成。
“纤溶酶(Plasmin)”活性增加,会促进“促黑素(α-MSH)”分泌,它会直接激活黑色素细胞中的黑色素合成。
“纤溶酶(Plasmin)”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释放也起促进作用,bFGF也是一种有效的促黑色素生长因子。
角质形成细胞中分泌的“单链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Single schain urokinase PA,简称Sc-uPA)”,可以诱导黑色素细胞增加酪氨酸酶活性,刺激黑色素细胞的生长和树突的增加。
传明酸可以干扰“PA”的结构,阻止“纤溶酶(Plasmin)”的生成,使游离的“花生四烯酸(AA)下降”,“前列腺素E2(PGE2)”也相应减少;减少“促黑素(α-MSH)”分泌;阻断“Sc-uPA”;从而降低黑色素细胞和酪氨酸酶的活性,减少黑色素生成,阻止黑色素向角质形成细胞转运,从而达到美白、淡斑的作用。

“传明酸”的实际效果
目前,传明酸用来美白、淡斑的使用方法主要有:口服、皮内注射、微针、局部涂抹。口服和局部涂抹应用范围最广。
黄褐斑的口服剂量平均为每天两次 250 毫克。在美国一组黄褐斑试验中,Del Rosario等人,在一项为期 3个月的研究中,评估了每天口服250 毫克两次传明酸和安慰剂对比的功效,39名受试者完成了试验,口服传明酸组黄褐斑下降了49%,而安慰剂对照组下降了18%,没有报告严重不良事件。
最大的口服传明酸治疗黄褐斑回顾性研究在新加坡,561名接受传明酸治疗的黄褐斑患者,90%得到了改善。40 名患者 (7.1%) 报告了不良事件,大多数副作用都很轻微。
口服传明酸治疗黄褐斑的效果,得到了大量临床数据的验证。但是,千万不要自己购买传明酸口服。它有可能诱发血栓栓塞现象,患有凝血障碍或有血栓栓塞病史的患者禁用。口服传明酸的其他不良事件包括轻度胃肠道不适、月经量少、过敏性皮疹、脱发和丙氨酸转氨酶水平轻度升高。
局部涂抹淡化黄褐斑,也得到了大量临床验证。Banihashemi等人在一项为期12周的试验中。比较了5%传明酸膏霜和4%氢醌(对苯二酚)的功效。两种治疗均显示出显著的临床改善,两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表明效果相当。
在一项单独的分脸研究中,将3% 的传明酸乳液涂抹在面部一侧,将含有对苯二酚2%、地塞米松0.01% 和维生素C的浮液涂抹在另一侧。两种制剂均显示出显着的改善,这表明基于氢醌的制剂和传明酸制剂具有相似的局部功效。
总结各种文献资料,口服效果要比外用涂抹效果好一些。传明酸水溶性好,但透皮吸收能力一般,如何加强传明酸的渗透能力,对配方师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传明酸的渗透性解决不好,局部涂抹淡化黄褐斑的效果一般。
综上,传明酸可以干扰“PA”的结构,阻止“纤溶酶(Plasmin)”的生成,阻断“Sc-uPA”, 降低黑色素细胞和酪氨酸酶的活性,减少黑色素生成,阻止黑色素向角质形成细胞转运,从而达到美白、淡斑的作用。传明酸淡化黄褐斑作用得到了大量临床验证。朗诗妮顿“双萃焕采精华液2.0”添加了传明酸。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美白淡斑、抗氧抗糖新品——双萃焕采精华液2.0上市啦》详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