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让我们接受苦难的人,是有罪的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八十、九十年代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很强劲的时候,中国人的眼界打开,知道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民生活很好,不需要我们去解放,知道自己很穷困、很落后,于是我们积极进取,克服重重困难,去努力改变穷困的局面,去努力改变落后的局面。
司马迁的那些话是那个年代的学生写作素材之一,若论逻辑,它是不通的,因为苦难不能产生价值,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联。一个人若没有创造力,即使经历苦难,也无法创造价值;一个人若心理脆弱,苦难会直接将他击垮,即使有创造力,也不能施展。其价值在于激励,为的是鼓舞精神、增强斗志,从而改变苦难的现状。那时所有同类型的写作素材,从来没有歌颂苦难,从来没有让人接受苦难,而是鼓舞士气,让人勇于面对苦难,努力改变现状,从而让生活不再苦难。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素材开始变味,最终走向了诡异的方面。比如,当一个人不满于苦难的生活时,听到的声音不再是鼓励他战斗、鼓励他改变,而是让他去看看凌晨的医院,试图用更苦难的生活来瓦解他的不满、淡化他的情绪,从而稳住他,让他接受苦难、安于现状。
有一次我因为工资问题找到人事部,谈的时候说到频繁免费加班的事,对方避开《劳动法》,而说他们部门的人免费加班也很严重。他的话,逻辑完全不成立。一、你们谁谁谁免费加班严重不是我的原因,和我说的事没有任何关联。二、这不能说明“问题不存在”,只能说明“问题,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严重的”。三、因为存在一定数量的免费加班情况,所以《劳动法》就没有法律效力,是一堆废纸吗?四、因为有比我们更贫穷、更落后的国家,所以我们国家应该停止发展吗?他之所以要那么说,本质和“去看看凌晨的医院”是一样的,让我接受有问题的现状,不要反抗,因为反抗会让他陷入各种“麻烦”,那些工作是他不想做的,是公司不愿承担的。这种话术和“不解决问题而解决反映问题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歌颂苦难、引导他人接受苦难,本质是一种统治权术,是维护社会管理者利益的手段,这种手段会造成短期的稳定局面,但长期来看会有一系列麻烦,比如,瓦解社会发展的动力、酝酿更大的社会矛盾……
作为事例的苦难,已经变味了;很多事情,都变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