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刺禁篇
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岐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巿。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yǔ)。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耳聋。刺膝髌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胁肠内陷,为肿。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倪师注释:
黄帝问,希望听老师说针刺之禁忌。
岐伯答道,体内深藏有许多易伤之部位,吾人不可不知。肝臓在于左侧,肺臓在右侧。心臓脉络分布在四肢表面,肾司内里之水道系统。脾臓主司运送之功。胃为受纳选择五谷之部。胸膈之上,有如太阳的心与月阴之肺。背脊第七椎之侧有心之外包及心包络。针刺使其气血顺畅、各司其职而不伤于内,病可痊愈,反逆则必生大害。
针刺深及心臓,主一日死。外症可见噫气不断。刺中肝臓,主五日死。外症可见独语不休。刺中肾臓,主六日死。外症可见喷嚏不断。深刺伤及肺,主三日死。外症可见咳嗽不止。深刺及脾,主十日死。外症为不断吞咽。深刺及胆,主一日半死。外症可见呕吐不止。
针刺足背上,如针中大动脉而出血不止者亦死。针误刺面上之动脉位,易成为盲。针刺头面过深入脑,一旦入脑立刻死亡。针刺舌下若中动脉,太过而出血不止,会令人哑。针刺足部伤及动脉,血内出而生肿病。针刺委中伤及动脉,则令人昏厥面色白淡。针刺腿内侧气街穴位伤及动脉,内出血而令鼠鼷位肿大。针刺督脉过深中髓,会使人伛偻而行。针刺乳中伤及乳房,会使乳肿由内蚀至外。针刺块盆位过深伤肺,必令胸部肌肉内陷,肺气外泄(肺气肿),咳逆不止。针刺手鱼际位深及动脉,必令手肿。
大醉之人不施刺法,徒令人气机紊乱。人生大怒之时,不可施刺,会令人正气反逆。不刺适劳动过后之人。不刺适大饱之人。不刺人在饥饥时。不刺人在大渴之时。不刺人在大惊吓之时。
针刺阴部过深,伤中大动脉,血出不止者死。针刺面部上关穴位,造成动脉出血不止,会使人耳聋。针刺膝眼不慎,导致内部油液外出,会使人跛足。针刺手臂动脉位,若血出不止者死。针刺足少阴肾经伤及血脉,血出人必极虚,导致舌强无法言语。刺胸腔穴位过深伤及肺里,令人喘息咳嗽不止。针刺肘部伤及动脉,必使手肘无法伸屈。针刺大腿内侧下三寸之位,若伤及动脉,会使人遗尿。刺腋下胁部过深,会造成咳嗽不止。刺小腹部位过深,伤及膀胱,必有尿漏出,造成病人小腹胀满。深刺中肠,必气机内陷,肌肉肿胀。针刺目眶上伤及血脉,造成血外出溢于脉外,令人生盲。针刺关节位,不慎令油液出,必使其位无法伸展自如。
课堂笔记:
1.《刺禁论》这篇讲的是针灸的禁忌。
2.“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巿。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岐伯说,臓有要害,不可不察。简单说,就是扎针绝对不可以扎到内臓,扎到内臓就会伤。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主东方乙木,肺主西方辛金,圣人南面而立,前广明,后曰太冲,左东而右西,是以肝左而肺右也。曰生曰藏者,谓藏体藏于内,藏气之从左右而出于外也。
*“心部于表,肾治于里。”部,分也。心为阳藏而主火,火性炎散,故心气分部于表。肾为阴藏而主水,水性寒凝,故肾气主治于里。张兆璜曰:心部于表,故出于七节之傍;肾治于里,故止注于俞也。
*“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傍,故为之使。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容,故为之市。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膈,膈膜也。内之膈肉,前连于胸之鸠尾,傍连于腹胁,后连于脊之十一椎。肓者,即募原之属,其原出于脐下,名曰脖胦。夫阴阳者,变化之父母;水火者,阴阳之兆征。中有父母者,谓心为阳藏而居膈之上,肾为阴藏而居之上,膈肓之上,其间有阴阳水火之神藏焉。张兆璜曰:肓,膏肓也。膏之原出于鸠尾,肓之原出于脖胦,是膏在上而肓在下也。
*“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七节之傍,膈俞之间也。小,微也,细也。中有小心者,谓心气之出于其间,极微极细,不可逆刺以伤其心也。盖背为阳,心为阳中之太阳,是以藏府之气,皆从膈而出,惟心气之上出于俞也。
*“从之有福,逆之有咎。”从之者,顺其藏气之所出,神转而不回者也。逆之者,逆其藏气回还,而有回则不转之咎矣。若刺伤其藏气,则有死亡之大患焉。盖藏府之气皆从内膈而出,如逆刺其心气则伤心,逆刺其肝气则伤肝,非针之中心而中肝也。故《诊要经终篇》曰: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藏。避五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鬲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
*所谓鬲处者,谓内鬲前连胸胁之处,及背之膈俞处也。所谓脾处者,膈肉之下,连于腹胁处也。所谓肾处者,十四椎之间,肾注之俞处也。是肝胆之气出于左胁,肺藏之气出于右间,脾气出于腹,心气出于俞,肾气之注于十四椎也。故所谓从者,知藏气之从此而转,不知而反逆之,则有死伤之咎矣。张兆璜曰:藏府之经俞皆属于背,藏府之气从膈气而转。故曰:中鬲者,皆为伤中。
3.“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针刺到心臓的话,人一天就死掉了。你怎么知道刺到心臓了?即针一下去,人就开始噫,一直噫气上来。
*日为阳,心为阳中之太阳,故环转一周而死。动者,伤其藏真而变动也。心在气为噫,噫则心气绝矣。
4.“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肝,五天就死掉,表现为讲话不断。
*肝在志为语,语则肝气绝矣。夫声合五音,五日者五音之数终也。
5.“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肾,六天死掉,表现为开始打喷嚏。
*阴终于六,六日者肾藏之阴气终也。夫肾为本,肺为末,其动为嚏者,肾气从上泄也。
6.“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肺,三天死,表现为咳嗽。
*藏真高于肺,主行营卫阴阳,刺中肺,故死于天地之生数也。肺在气为咳,咳则肺气绝矣。
7.“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脾,十天死,表现为不断地吞东西。
*十日者,阴数之极也。吞,吞咽也。盖脾主涎,脾气绝而不能灌溉于四傍,故变动为吞也。夫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三者皆为阳藏,故死于一三五之奇。肾为阴中之太阴,脾为阴中之至阴,故死于六十日之偶。夫天为阳,地为阴,天主生,地主成,故阳藏死于生数之始终,阴藏绝于成数之始终也。
8.“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刺中胆,一天半就死掉,表现为会恶心。
*胆汁泄者呕苦,呕则胆气绝矣。夫十一藏府皆取决于胆,是胆为藏府阴阳生气之始,故中胆者一日半死。盖一者奇之始,二者偶之基。一日半者,死于一二日之间也。卢良侯曰:《阴阳别篇》论五藏不得胃脘之阳而藏真渐绝,故死之缓。此篇论刺中五藏之真气而真藏受伤,故死之速。
9.这些是过去下针的禁忌,因为以前的针很粗。现在的针如果真的扎到内臓,实际上不会有问题。
10.扎督脉时可以直针。督脉第十四椎以上的两旁俞穴,最好是斜刺。因为直刺会扎到内臓,斜刺就不会。我宁可你的针稍微浅一点,不要太深。针直着下去容易出问题,出问题时你对照上面这段话,看病人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和出现什么症状,你就知道针扎到哪个臓了。
11.“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以前的针很粗,扎冲阳脉时就像刀子一样捅进去,当然会造成“血出不止则死”。现在的针很细,即使扎到动脉,你只要按着针口,它肿起来一会儿就血止了。
*跗上,足跗之上,足阳明之冲阳处也。大脉,大络也。胃为藏府气血之生原,血出不止,原将绝矣。
12.“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如果针刺到脸上的动脉,就容易造成盲。睛明、四白、瞳子髎和颧髎这些穴道附近有动脉和小脉,要小心。那你至于会不会盲,我们也有扎出血的,病人会眼睛一块黑黑的,好像被打了一拳,但不会瞎,因为针很细。
*此中伤小肠之脉而为盲也。脉者,脉之支别,浮见于皮肤之间者也。经曰:中于阳则溜于经。诸阳之会皆在于面,谓邪中于面颊皮肤之阳,从支络而溜入于经,故曰溜脉也。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循颈上颊至目内眦,其支者别颊上烦,抵鼻至目内眦,故中手太阳之支别而为盲也。
13.“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如果针刺头中脑户,病人当场就死掉了。所以扎头部时,针一定是下在皮骨中间。比如扎百会,如果病人是趴着的,你从穴道的上五分往下扎,或者从穴道的下五分往上扎,都没有关系,但绝对不能直着针进去,不可以的。
下针脑户时,针要在距离穴位(或病灶)上方或下方五分处斜刺入,不可直入。
*此言头颈者骨空之间而更不宜深刺也。脑户,督脉穴名。督脉从脑户而上至于百会囟(xìn)会,乃头骨两分,内通于脑,若刺深而误中于脑者立死。
14.“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如果刺舌下的中脉太过,病人会出血不止,声音哑掉。
平常胆子大的病人,舌头伸出来,针刺一下就结束了。胆小的病人,舌头缩回去的,你就要戴个手套,拿棉花把病人的舌头夹出来放血。
放的时候,要拿32毫的细针放。细针在静脉血管戳两三下,左右各戳挤一点血出来,这是舌头(底)放血。这对治疗木舌效果很好,即中风的时候讲话不是很伶俐的症状。可是你要小心不要被他咬到。也不要用平常验血的大针,它会放血太多,造成病人失音。
*此刺任脉太过而为瘖也。舌下,廉泉穴也。《灵枢经》云:会厌者,音声之户也。舌者,音声之机也。会厌之脉上络任脉,是以刺任脉而血出不止则为瘖。
15.“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如果刺到脚下的布络脉中,病人会血出不止,脚肿起来。这一篇的意思,简单说就是冲脉千万不要放血太多,不要扎到动脉的地方。
*此论泻冲脉血不出而为肿也。冲脉者,经血之海,邪入于经则血有馀而当泻,血不出则气亦不行,故为肿矣。王冰曰:布络谓当内踝前足下空处,布散之络正当然谷穴分也。络中脉则冲脉也,冲脉者,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也。然刺之而血不出,则任脉与冲脉气并归于然谷之中,故为肿
16.“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郄中大脉即委中。如果把委中的动脉血管刺破,病人会脱色。因为这里是血之大脉。
*郄,同隙。仆,音付。此刺膀胱之脉太过而为仆也。郄,浮郄也。足太阳之脉循于腰者,下贯臀,至承扶浮郄委阳,入腘中之委中。所谓浮郄者,其脉浮于分肉之隙间,所当浅刺者也。若刺之太过而中大脉,则伤太阳之气矣。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暴厥则为仆扑,气伤则脱色也。经云: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17.“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气街,不是说一个穴道,而是一个范围。正面看的话,气街指的是阳明经从水道、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到足三里这一段。实际上,从侧面看时,脾经的府舍、冲门、箕门、血海、阴陵泉、地机的这一段也属于气街。所以冷气从脚往上走,冰到膝盖就停住了。气街里很多动脉,如果扎到动脉的话,鼠蹊部和腿的内部就会肿起来。
*气街者,谓胫气之街。经云: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气街即足阳明之气冲穴,在鼠鼷上一寸。承山,足太阳穴,在腨下分肉间。鼠仆,谓肿于鼠鼷仆参之间也。鼠鼷在横骨尽处,仆参在承山以下踝骨之间,盖气街与承山之踝上以下相交,故直及于踝以下之仆参也。此言刺在上而证见于下,经云上下之相通也。
18.“刺脊间中髓,为伛(yǔ)。”如果针扎骨髓时,扎得很深,脊椎会发炎,人就会伛偻了。这是以前会发生的事,因为以前的针没有消毒。现在不会了。
*髓,脊骨之髓。伛,偻也。经云:刺骨无伤髓。刺脊骨之间,深而中髓,则髓销铄而为伛偻不伸之病。
19.“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乳中穴不能刺,会肿,发炎不会消。
*蚀,食同。乳上之穴名曰乳中,其内为乳房,其下为乳根穴,皆属足阳明胃经。刺乳上误中乳房则肿。其下为乳根者,有如虫食之痛痒也。
20.“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缺盆,会扎到肺,造成气泄。
*缺盆,在喉傍两横骨陷中,若缺盆然,故以为名。缺盆之中央任脉也,在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人迎之傍手阳明也,名曰扶突。刺缺盆中者,刺手阳明大肠脉也。手阳明之脉下入缺盆,络肺,下属大肠,内陷气泄者,脉内陷而气反于内。《针经》曰: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圆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盖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若脉内陷而气反下泄,则为咳喘之逆证矣。经云: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病在大肠。盖大肠为肺之府也。
21.“刺手鱼腹内陷,为肿。”鱼腹里面也有动脉的地方,刺中会肿。
*鱼腹在手大指下,如鱼腹之圆壮,手太阴之鱼际穴也。肺主气而与大肠为表里,脉内陷则血不得散,气不得出,故为肿。以上论手足头项胸背皆有要害之处。
22.“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大醉的人不刺,大怒生气的人不刺,操劳的人不刺,刚吃饱的人不刺,大饿、大渴、受到惊吓的人,都不刺。
23.形瘦大虚,一点元气都没有的人,也不用扎针了,要开药吃。因为这样的人已经虚了,病气很盛,针下去反而会把正气排掉,留住病气。
*饮酒大醉,卫气先充络脉,先行皮肤,刺之则令人气乱矣。怒则气上,刺之则逆其气矣。大劳则阳气外张,刺之则泄其气矣。饮食未进则络脉调匀,新饱者谷气盛满,营卫未舒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饥则脉道虚涩矣。水入于经而血乃成,渴则血液燥竭矣。惊则气乱,必定其气而后可刺之。夫针刺之道,通其经脉,调其气血,是以神气不定,血气不调者,皆当避忌者也。
24.*“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阴股,足少阴经脉所循之处。大脉,大络也。夫血气始于先天足少阴肾,生于后天足阳明胃,刺中大脉血出不止,则血气皆脱矣。是以刺跗上与阴股,误中大络而血不止者,俱死。谓其生始之原绝也。
25.*“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耳聋。”客主人,足少阳胆经脉也。内陷中脉,谓客主人内之脉也。盖手足少阳之脉盘错于耳前目侧,浮浅之内而又有陷中之深脉也。足少阳之脉有从耳后入耳中者,手少阳之脉亦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病则耳聋,浑浑焞焞。此言刺客主人太过,则误中内陷交过之脉,而为耳内漏而聋也。卢良侯曰:浮浅者为络脉,深者为经脉,而经脉之内又有深隧之大经,所取之脉而内有交过之陷脉,是以刺跗上阴股太过则中大经,刺客主人太过则中交过之脉,当知经脉之内而又有经脉之交错也。
足少阳之脉有从耳后入耳中者,手少阳之脉亦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病则耳聋,浑浑焞焞。
26.*“刺膝髌出液,为跛。”髌,膝盖骨也。膝乃筋之会,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液脱则筋无以濡养,屈伸不利而为跛矣。
27.*“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臂太阴,肺脉也。肺者主行营卫阴阳,出血过多则营卫不续,所以一息不运则穹壤判矣。
28.*“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足少阴,肾脉也。肾虚而复出其血,是为重虚。少阴之脉循喉咙系舌本,故难以言。
29.*“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胸前之两傍谓之膺,足阳明之俞在膺中,经之脉亦循膺中之云门中府而出。若刺膺中之脉,陷而入深,误中肺脉,则令人喘逆仰息,盖因无故而伤之也。卢良侯曰:此与客主人内陷中脉同义。盖谓经脉所循,有浅深而同道者也。
30.*“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肘中,手太阴尺泽穴也。内陷者,不能泻出其邪而致气归于内也。气不得出则血不得散,故不能屈伸也。按《灵枢经》云:肺心有邪,其血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脉之所游,邪气恶血故不可留住,留住则伤络脉骨节,机关不得屈伸而病挛也。杨君立曰:络脉者,所以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31.*“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阴股下三寸,足少阴之络也。夫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内陷者,气不至而反陷于内也。肾开窍于二阴,故令人遗溺。卢良侯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穴会。
32.*“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肺脉从肺系横出腋下,刺肺脉而气反内陷,则气上逆而为咳。膀胱居少腹之内,刺少腹而误中膀胱,则胞气外泄,故溺出而少腹虚满也。
33.*“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膀胱居少腹之内,刺少腹而误中膀胱,则胞气外泄,故溺出而少腹虚满也。
34.*“刺腨(shuàn)肠内陷,为肿。”腨(shuàn)肠,一名鱼腹,俗名腿肚,如鱼之腹,故以为名。张介宾曰:肉厚气深,不易行散,气反内陷,故为肿也。
35.*“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匡,目匡也。陷骨中脉,匡骨上之陷脉也。经曰:裹撷筋骨气血之精,而与脉并为系。刺脉而伤其目系,则泪流不止而为漏,视无所见而为盲。
35.*“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关节者,骨节交会之机关处也。液者,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故液脱者,骨肉屈伸不利。按以上要害之处,有误中而立死者,有刺之而计日死者,有为跛为伛为瘖为盲之痼疾者。针刺之道,本为救人而反杀人。行针之时,当战战兢兢,如临渊履冰,慎勿以人命为轻忽也。
注:标记*的句子为补充译注,摘自张志聪版《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