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关河|透视中国边塞环境变迁与历史文化发展
“瀚海”是海?
“秦晋之好”有何史地原因?
“奢延水”与“奢延泽”是因地制“名”?
抽丝剥茧边塞环境变迁史
解密边塞环境演进与人文风情变迁之密切联系

中国古代边疆意识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国防史与地理认知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先秦至明清的漫长发展历史,在各历史时期边疆争端、边境争议的催激中,经由先秦时期的萌芽到两汉至隋唐的初步形成,再到两宋至明清的深化及成熟历程,最终呈现出中国边塞环境的千年演变历史。但是必须注意到,在探究边塞自然地理环境的同时,人文历史的进程不仅不能忽视,甚至在与自然地理相伴演变的进程中成就了中国古代史地学术研究的繁荣、国家疆域观念的日趋成熟。
关塞,作为边塞环境史研究不可绕过的地标,是中国传统时代具有相当独特而复杂的地理景观,既有自然地理基础,又具丰富的人文底蕴。因此,从关塞视角切入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研究,不啻为边塞环境探究与历史文化溯源的幽妙之境。

钩沉史料,探微边塞环境变迁史
就中国历史上的关塞体系而言,一方面成于人力的创造,另一方面便是得益于对自然地理形势的利用。对自然地理形势的利用、改造,必是基于人们对更大范围的地理区域、自然地理状况的认知,但随着地理环境的时空变迁,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关于地理景观的认知往往不同,如关于“瀚海”是否是“海”的问题。
史料文献(《史记》《汉书》《后汉书》《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关于的“瀚海”记载,从唐以前北征活动记录中指代漠北地区面积广大的内陆湖泊到宋元明时期的“大漠”“大碛”再到清代学者将意象化的“瀚海”指代为“荒漠”的变迁历程,是历史时期人们关于蒙古荒漠地区认知逐步推进的表现。也如作者所言:“‘瀚海’从一个单纯的地名或地理景观名称演变为政区名称,而且指代过不同的区域乃至部族,而随着辖区与治所的方位以及所辖部众的变化,‘瀚海’一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非常显著的泛指趋向,甚至导致其本义及确切地域出现了偏离。”
“瀚海”从内陆湖泊到蒙古荒漠的认知转变,甚至有杭爱山别译名称之说,这种内涵转移是历史地名与景观风貌产生于特定时空的表现,也是历史名称与历史景物都处于不断发展演变之中的表达。

沧海桑田,回溯史地人文之渊源
在边塞环境史研究中,因“环境”一词通常囿于自然及生态因素,但若突破这种传统苑囿,将政治、民族、经济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纳入“环境史”的研究要素中,一种自然与人文综合起来的、更为广阔的研究视域便呈现出来,也不啻环境史研究在中国发展的又一鲜亮路径。如边防、区域经济及灾荒应对之于明代山陕地域共同体的形成。
山西、陕西两地的重要战略地位,主要体现在明代的“九边”防御体系中,因为两地实占“九边”中的“六边”之地,因此,边疆地区抵御所谓“四夷”的重要任务落至山、陕诸镇。身处边塞之地,山西与陕西两地百姓不仅身当兵锋,频遭外来侵袭之苦,同时又因地缘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供给西北边镇粮饷的重任。这种漫长苦痛的经历极大地拉近了两地百姓之间的情感以及彼此的认同。
在明朝开中制度到“叶淇变法”的转制中,山陕商人从纷至边地、建筑屯堡、从事农业垦殖活动到“利归朝廷”后的逐渐内迁、边塞空虚、粮饷不足。面对这种状况,朝廷又强制边塞地区的百姓,即“山陕客民”,从事边地粮食的运输及贸易活动,因此新一代的“边商”兴起。无论是以往的“盐商”群体还是后来新起的“边商”群体,生活在边塞邻近地区的山、陕两地土著居民都充当着商贾储备军与主力军的角色。
山西、陕西两地同处黄土高原,相似的自然条件使得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极相似。在灾难高发的“明清宇宙期”,山、陕两地水、旱灾害尤为酷烈。外逃趁食是传统社会平民抵御灾荒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因此便出现了历史上的“灾荒性移民”现象。
地域或地缘关系最终反映为即人之共同体,山、陕两地在面对共同的外来威胁、两地共同防御外寇的责任、共同的赋役负担、共同的商贸机遇,以及基于相似的自然环境形成的相似社会生活都表明,明代山陕地域共同体的实质是“边防共同体”“商贸共同体”以及“灾荒共同体”的混合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
基于中国民族地理与关塞理论、长城内外水文、秦晋地区史地以及西部松潘地区政治归属等角度展开的论述,在深刻揭示中国边塞环境变迁史的同时,也展现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历史文化,代表了目前我国边塞环境史研究的至高水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抽丝剥茧不同区域边塞地理环境与人文风情之关系,尽显中国千年历史中的史地环境演进与历史文化发展之紧密联系。
本书系统梳理了先秦至明清时期中华古代边塞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并引述“长时段”研究理论解析中国历史民族地理格局及演变趋势,对先秦至唐代关塞格局构建的时空进程也有独到见解。此外,作者从河流的地理环境角度论述了秦晋共同体的历史成因;从边防、区域经济以及灾荒应对角度阐述了山陕地域共同体形成的历史缘由;根据地理形态与政区特征梳理了松番边疆政区的历史沿革……在论述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与政区建制关系中,明晰千年历史中的边塞环境演进与人文风情变迁的紧密联系,进而展现中华历史中疆域观与国防观一体的边疆史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