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译文
唐朝的中书舍人郭正一攻破平壤,获得了一个高丽籍的婢女。婢女名玉素,相当漂亮。郭正一就将他管理库房。郭正一晚上必须喝一碗浆水粥。玉素就在浆水粥中下了药。郭正一醒来以后发现玉素不见了,还丢失了四十多件金银器物。于是就下令抓捕盗贼,三天之间就把京城搞了个天翻地覆。长安的捕快头子魏昶,将郭正一家里的家奴都请来了,从里面选了三个品行端正的人,用衣服遮住脑袋。魏昶又召唤了四个捕头:“这十多天,有人来找郭大人的住处么?”“有一个高丽人,写了封信给郭大人,想要为捉拿马奴。书信在这里。”魏昶把书信拿来看检查,里面只有一句“金城坊中有一空宅”,没有别的内容。魏昶就命令人去搜索金城坊的空宅,果然发现一个空宅不太一样。打开以后果然发现了玉素和那个写信的高丽人。原来是高丽人和捉马奴把玉素藏匿起来了。皇帝下旨,将罪犯分子斩杀于东市。旧集没有说明出处。按:按唐书中的郭正一传记种的记载,郭正一和郭待举、魏玄同、岑长倩都是高宗一朝的宰相。唐朝平章事就是从郭正一开始的。郭正一担任中书舍人,不应该出征高丽。再说了,郭正一是被周兴诬陷致死的,也不是被婢女毒杀的。整套高丽的是武将郭待封,乃孝恪之子,最后跟随薛仁贵整套吐蕃战败被贬谪。详细情况都记在在薛仁贵的传记中,也没有记载郭正一被女婢毒杀的事。这件事应该是小说,然后流传下来,不是真实发生的事。但是这件事还是值得记录一下的。按:魏昶召唤郭正一家里的奴仆,选取年轻端正的三个,用衣服盖住脑袋,就是打算欺骗真凶。召唤四个捕快,问问题就是想找到线索。虽然同时用了两个手段,明显没有欺骗到真凶,不过却在捕快这里找到了线索。就好像用网住鸟的指使网的一小部分,但是你不能只用这这一部分取网鸟。魏昶虽然是个小人,但是他非常善于抓贼,和苏无名董行成相仿。所以将他的事迹记录下来,以劝慰有能力的人。
02
原文
唐中书舍人郭正一破平壤,得一高丽婢,名玉素,极姝艳,令专知财物库。正一夜须浆水粥,玉素遂毒之。良久,觅婢不得,又失金银器四十余事。敕令捕贼,鼎沸三日。长安万年捉不良有主帅魏昶,请唤舍人家奴,取少年端正者三人,布衫笼头;又传卫士四人,问:“十日以来,何人曾觅舍人家?”卫士云:“有投化高丽,留书与舍人捉马奴,书见在。”取验之,但言“金城坊中有一空宅”,更无他语。昶乃往金城坊应空宅并搜之,果至一宅,封锁甚密,即时打开,婢及投化高丽皆在,乃是投化高丽与捉马奴藏之。敕斩于东市。旧不着出处。按:唐书郭正一传云,正一与郭待举、魏玄同、岑长倩并相高宗、唐平章事自正一等始。正一为中书舍人,不当出征高丽;酷吏周兴诬而杀之,非为婢所毒也。其征高丽者有郭待封,乃孝恪之子,武将,其后副薛仁贵伐吐蕃,败绩贬死,附见薛仁贵传中,亦无为婢所毒事。此盖小说所载,传闻缪说,不足信者,姑取其事之迹可也。按:昶唤舍人家奴,取少年端正者三人,布衫笼头,欲以谲取之也;又传卫士四人,问“十日以来,何人曾觅舍人家”,欲以迹求之也。虽兼用二术,然谲贼不效,而迹贼效矣。譬犹得雀者网之一目,而不可以一目之网捕雀也。昶虽小人,而善捕贼,与苏无名、董行成类矣,特着其事,以劝能者,不为无补也。
03
补
郭正一:唐朝宰相,封颍川县男。武则天时期被周兴诬陷致死。捉不良:即捕快,唐代抓贼的吏卒。捉拿“不良”人的,补就是捕快么!
04
感
呃,刚看的时候我就在思考这软禁仆人的价值在哪里,原来,没有啥用。真愁人啊。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确实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以为这里的毒并不是毒杀,只不过是迷药之类的东西。毒杀这么一个高官还想全身而退,这不是扯么?另外,这个故事里有一个名词,“捉不良人”。我专门针对“不良人”这个词条查了一下。按照“不良人”百度百科给的线索,《旧唐书杨慎矜传》中记载的不良人应该不是单纯的衙役。其他的《初刻拍案惊奇》和《刘宾客嘉话录》中的不良人表达的意思明显就是字面“不是好人”的意思。一直到清朝的这个《称谓录》里面引用的《说铃续》才把“不良人”定义为衙役。《说铃续》有可能是明末清初的作品,我也没查到具体信息。但是,就凭乾隆嘉庆年间的清朝人的记载就将“不良人”定义为衙役,优点太过武断了。不良人,字面意思就应该是“不是好人”。而这里的“捉不良人”很明显就是“不良人”的对立面。捉不良人应该是“衙役”,不良人就是“不法分子”。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微信号 : zhinangzhin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