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前景》
译者序、致谢

本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衰退何以普遍而持久的,以及通过修正传统知识与方法来解释非洲的城市化。事实上,本书的一个关键论点就是:赞比亚最近的危机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危机,它还是一种意义上的危机,导致人们对自身经验的理解以及赋予这些经验重要性和尊严的方式遭到极大的破坏。
我评价:果然是人类学,一上来就是“意义”。


一些随记: 现代化的目的论元叙事框架 元叙事metanarrative 对崛起和发展的线性目的论的废除
第一章 理论上的铜带省

现代化神话的破灭不只是学术发展的问题,更是一种令世界震惊的生命体验。
是啊......不知道学术观点被颠覆对学者的影响大,还是生活寄托破碎对普通人的影响大。

开发一套反目的论的概念和工具,以充分理解当代铜带省的非线性和反线性的发展轨迹。
本书很大一部分是在讨论这些工具的开发。
好奇。
本书的分析对象是:“一个概念化、叙述和体验社会经济变迁的模式及其与经济衰退的复杂过程的遭遇。”
第一章节的第二部分太学术了(在和人类学理论对话),我先跳过了。
随记: 城市化就像是一个目的论的一个过程a teleological process,通向已知的终点,即西方风格的、工业化的现代化。 标志性iconic形象 Jamal and Week 1993; Potts 1995:城乡差距更多是一种错觉
第二章 永久性的期待
关于流动劳动力: “北罗德西亚的殖民统治者对北部省村民的高速流动倍感惊慌,因为他们想不通人们为什么不能安分地留在他们本来的村庄proper village。” “殖民政府一直试图寻求使人们能在可实现发展的地方建立合适的proper永久定居点。” 为什么掌权者不喜欢流动,喜欢稳定呢。因为殖民政府是一个控制的政府吧。 无产阶级化:依赖工资和养老金来保障长期生活(❓)
关于目的论的进化叙事(teleological evolution narratives): 1.将变化看作是有顺序的,每一时期都有一个典型形态。比如生物进化论中,不同时期有不同形态的主导生物,生物是按照线性顺序登场的;比如在关于城镇化的叙述中,劳动力是从“对不发达农村社区的依附状态”、流动劳动力,线性发展到“完整的、发达的、接近于现代西方工人阶级的状态”、永久城镇化。 2. 问题是,“世界并不是由排列整齐的柏拉图理念型Platonic types构成的;相反,世界是由一片混沌的差异构成的。因此现实变化不应该被概念化为由顺序和阶段定义的梯子和或大树,而应该是茂密的灌木丛,形形色色的差异共生于此,而且仍在以复杂、非线性的方式被改变。”【我感觉用文字描写思考、描述现实,就会降低其中的丰富性、弱化其复杂性。用视听语言表达似乎会更有利于记录其复杂。】
有趣的感想:我觉得赞比亚城镇化的过程、劳动力流动的过程和我们大陆很像,它们也有pass system限制流动,后来在独立后取消了这种限制,加速了城镇化。有趣的是,我们有pass system、限制流动的情况是在独立后存在的,他们是在仍然处于殖民统治时期存在的,而且在独立后,流动限制就被取消了。这是不是能表明他们的殖民统治和我们的独立自主统治其实......哈我乱说的,发点没有依据的牢骚罢了。
第七章
当第一世界的学者也许习惯于有些太自信地谈及全球化或后现代性,以及有些太喜悦地谈论“元叙事的消亡”或“发展的终结”的时候,这里的经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