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知识管理的最高成就:卢曼卡片法|卡片法总纲2

尼克拉斯

卢曼之所以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是因为他发明了卡片盒笔记法(德语为也是我们学习成功经验、磨炼卡片技巧的完美样板。这部分内容将重点介绍卢曼卡片盒笔记法的历史及其操作细节。
卢曼与他的卡片盒
1927年,卢曼出生于德国的吕讷堡(lüneburg),父亲是当地的啤酒厂厂主。1944年,17岁的卢曼因战争被迫中断学业应征入伍。1949年,卢曼在弗莱堡大学攻读法学专业,毕业后在当地一家私人律所工作。卢曼自1951年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公务员生涯,就职于吕讷堡高级法院。在法院工作的第二年,25岁的卢曼意识到自己学术兴趣的萌芽,但方向尚未明确,此时的他知道自己要做的就是不断阅读积累,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卢曼广泛阅读政治学、哲学、公共管理学、组织理论与社会学等8个领域的相关著作。彼时,他的第一个卡片盒——卡片盒1是“积累导向”的,没有特定的目标,他只是将读到的一切尽数收入囊中。
1955年,卢曼到萨克森州文化教育部任职,仅用4年的时间就升任州议会参议员。卢曼的仕途可谓平坦光明。但与此同时,他意识到自己对从政不感兴趣,这颗德国政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决定调转方向。他于1960年申请到州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进修,目的是了解如何建构一个宏大的社会学理论,此时卢曼33岁。
想和憧憬,前往施佩耶尔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任职,正式开启学术生涯。
卢曼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也是他第二代卡片盒(后文称卡片盒2)的起点。卡片盒2比起卡片盒1有很大的变化。究其原因,是卢曼自己明确了目标。正因如此,卡片盒2是“目标导向”的。为了达成构建社会学理论这个目标,卡片盒2有3个必备条件:首先,让自己的知识体系围绕社会学展开;其次,方便自己调用卷帙浩繁的材料;最后,要能保证自己思想的开放性。
卡片盒2的模块结构始于卢曼1962年的研究兴趣,包含11个模块:组织行为学、功能主义、决策理论、行政理论、正式/非正式秩序、主权/国家、个人概念/个人问题、经济、特别注释、古老社会、先进文明。比起卡片盒1的分类,卡片盒2的知识结构看上去更加松散自由。
1963年,卢曼只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他的第一本专著《正式组织的功能与后果》。1966年,他完成了社会学博士论文。1968年,当时的比勒菲尔德市正在筹备一所全新的大学,卢曼获得机缘应聘。他收到一份大学教职的申请表,需要填写研究主题、计划及期限。他思考片刻,这样填写道:“研究主题:社会理论;研究期限:30年;费用:无。”区区几个字,让人感觉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这是一位成年人的明心立志,这一年卢曼41岁。
从此,卢曼成为一名社会学教授。比勒菲尔德大学选择了卢曼,卢曼也成就了它。从那时起,卢曼就像一台写作机器,产出大量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他在34年间完成了50本专著和600篇论文。卢曼离世时,留有150份未发表的手稿,其中一份稿件的篇幅甚至超过1000页。在卢曼的带领下,比勒菲尔德大学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成为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及人文科学综合研究基地。
卢曼离世后,比勒菲尔德大学接管了他的两代卡片盒,设立了以其命名的卢曼卡片档案馆(Niklas Luhmann-Archiv),并将全部卡片扫描上传,让全世界都可以了解卢曼的故事和他的卡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