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本主义如何影响餐饮业生产商和消费者的相对权力分配及斗争
食物的摄入,从人类乃至生命出现开始,就是必需品。对现代社会来说,吃是人们日常的必要活动
根据马克思的看法,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近代以来的趋势。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供应什么,即消费者能买到什么,不仅取决于消费者自身的需要,还有生产端的因素。因此我们要考察的是:在市场化加深和垄断资本主义趋势的背景下,到底生产商还是消费者占据更大的食物权力
人们在哪里吃饭,谁做饭?简单的餐饮业古已有之,然而在今天,年轻人被“去技能化”了,也就是他们中会做饭的比例比上一代人大为下降,新时代年轻女性的评价标准中,做饭早已被“驱逐”出去。当然,这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而产生的;农村家庭中,如果妇女或新媳妇不会做饭,是会被嘲笑的。但市场经济使人们可以不必亲自做饭,而只需付出金钱来交换劳动。然而,市场化吃饭跟自己做饭存在差异:首先,市场化生产往往呈现出福特主义的特征,难以做到个性化,也就是人们不一定想吃什么就能买到什么。其次,食物的营养、质量得不到保证。也就是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最后,与自己做饭相比,以盈利为目的的食物生产相对不划算。多数中年人,尤其在农村,还是自己做饭为主。会不会将来有一日,做饭这项技术,将成为一种“非遗”和古董?
城市与乡村?根据中国的国情,中国迟早变成一个城市社会,或者说相较于农村,城市占据绝对地位;然而,住在城里,不等于生活习惯自动变成城里人
市场不仅使做饭这个过程“去平民化“,脱离人们的掌控,而且农业生产的资本主义化,也使得食材的生产,脱离人们的控制。这个领域同样存在小农户和大资本的斗争。土地流转,不更是让大企业事实上占有土地并进行生产吗。这可能会导致如此局面:从事农业生产数十年的老农看着菜市场上的蔬菜说:poor quality
城里人为什么不自己做饭呢,这同样跟某种社会结构、企业的生产有关:上班族都戏称自己是“打工人”,他们的时间安排,更是被企业所控制;在紧凑的时间下,哪里有时间自己做饭呢。不过,假如他们有时间,是否会自己做饭呢,这值得进一步探索。例如,年轻人完全可以以做饭麻烦、时间长来拒绝做饭
食物偏好。这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从小形成的饮食习惯?市场化限制选择的范围?似乎能够观察到的现象是:年轻人的潮流是点外卖
还应考虑,市场经济中,食物生产者不仅有大企业、大品牌,还有小商铺,其相对市场份额会随时间怎样变化呢?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是跨国公司、国际知名品牌抢夺顾客的重要地方,生产者之间的斗争也较为激烈
时间及代际视角。如果年轻人都偏好不做饭,那么随着一代代中老年人的去世,将来的日常饮食的生产就会完全”去家庭化”,毫无疑问,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就算在消费者中没有得到广泛“拥护”,大资本势必以其为工具渲染社会风气。因此,这里可能存在消费者反方向的社会运动
值得注意的一个历史趋势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单个的人,在其自己的领域专门化,但在其余方面都被“去知识化”了,因此,不就意味着被剥夺了“发言权”和“话语权”了吗
-
刘朴岩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0-30 09: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