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旅山西之临汾访古
去山西访古会上瘾。但具体会去山西哪里,取决于一些偶然的因素,例如有没有我喜欢的酒店,有没有直飞的航班,以及航班的及时价格。
六月末,我发现几个条件凑到一起把目标指向了临汾,于是我在一个闷热的午后,搭上了向北的航班。看天气预报我知道临汾的气温不低,但降落之后才知道,原来山西的城市,也能跟重庆一样闷热。看来这一趟旅行要吃些苦头了。
01 霍州鼓楼
吸取上次在晋城的教训,我提前租好了车。第二天一早,租车公司的人把车送到酒店,简单做完交接,我就开着车往北,先去看看霍州鼓楼。
我注意到汾河一直在通往霍州道路的左边。在山西地图上,大致有三片城市集中的区域: 大同盆地,忻州-太原-临汾-运城盆地,以及长治-晋城。而中间这一串就是由汾河穿起来的,显然,临汾这个名字也来源于靠着汾河。霍州,就是沿着汾河往上游遇到的第一个重要市镇。
跟着导航,开进霍州城中心,有着多重屋檐的鼓楼就直接出现在了眼前。这里是县城中心,繁华喧闹。我沿着鼓楼绕了一圈,在旁边找了个停车场。一开车门,热浪迎面而来。没办法,来都来了,顶着高温也得画。既然是在汾河下游的盆地中,闷热如重庆好像也是必然的。走到鼓楼路口,发现竟然还有一家德克士,进去买了杯珍珠奶茶,算是降低一下痛苦指数。
在鼓楼周边看了一下,有一处商场门口台阶处于阴影中,看过去鼓楼的视野也没有什么遮挡,于是就在此处支起了设备。静下心来,认真审视红色基座和绿色屋檐的阁楼,似乎有一丝凉风吹过。类似之前在应县木塔看到的场景,鼓楼周围也围绕着很多燕子,在天空中穿梭,吱吱作响。

随着日头升高,遮蔽我的阴影逐渐后退,我也跟着往后挪动,一直退到店铺门口,店家还贴心提供凳子给我。每次我都会说谢谢,我还是喜欢站着画。

鼓楼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基座以上两层阁楼,二楼带平座,十字歇山重檐顶,四面出抱厦,所以表现出来的形象层层错落,特别丰富。我画的东南角,能看到南侧拱券门上写着“迎熏”;东门上写着“对霍”,因为霍州东面是霍山。转一圈,北面写着“拱辰”,国泰民安,民心所向的意思;东面“震汾”,也就是让汾河不要泛滥。在这样的市镇里,几百年来,人们来来往往,都看见这座鼓楼,在它的护佑之下生活,渡过忙忙碌碌的一天又一天。

02 广胜寺飞虹塔
从霍州鼓楼走过去不远,就是霍州署,元代的观民堂特别好玩儿,真的如梁思成先生所说,每一朵斗栱都没落在柱头上。之后继续往西去看了一下娲皇庙,山西可真是神灵众多,专拜女娲的庙,我也是头一回见。这座清代的寺庙没有开放,打电话叫来文保员带我参观了一番,打开木门,幽暗的室内,墙上的壁画倒是特别有趣。这里曾经被用来做过当地的小学,为了让寺庙变成教室,有些壁画就被直接涂上黑漆变成黑板,永久地失去了。感叹间,陡然发现时间已晚,还有一个重要寺庙要去拜访。
赶紧驱车向南,去往洪洞县广胜寺,吸引我的是那座漂亮的琉璃塔。
幸运的是这里是景区,不用赌运气文保员的电话究竟会不会接听。不幸的是这里是成熟的景区,又有背时的摆渡车!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成熟”的景区都染上了同一种病:把停车场建到距离景点很远很远的地方,让游客排队坐电瓶车过去。如果游客很多很多,倒是可以理解,但此时,所有地方都空空荡荡,我买完票,还要走很远去摆渡车站,等半天才能坐满一车人,然后开车上山。尽管在停车场我就能看到山上的飞虹塔,但搞完这一系列程序真正走到它面前的时候,又过去了很多时间。
走进飞虹塔,就只能仰视他,砖砌的主体在夕阳下闪着金光,各层檐口下绿色和金色的琉璃构件交相辉映。佛主,金刚,武士,盘龙,各种神仙点缀其间。
山门外有一处专门的打卡拍照点,我顺着小道爬上去,果然是观察飞虹塔的最佳角度。此时已近日落时分,问了下下山班车的最晚时间,发现我只剩半小时,只能赶紧开画。

其间有一对中年夫妻也来到这个山头打卡拍照,跟我闲聊几句,他们就是临汾本地人,说错过了摆渡车走下去也不会太久,我们可以一起。那我就不用那么着急了。
速写完成的时候,太阳已经接近远方的地平线。寺庙当然也关门了,整个广胜寺,我就只看了一座塔,算了,就算是给再来此处留个理由。

我们三人沿着山路慢慢走下去,一边走一边聊天,夕阳晚风,暑气渐消。
03 汾城城隍庙
我把车停在汾城中心街道边,阳光炙热,仪表盘显示外面38度,还是硬着头皮背上装备走出来。看到街道尽头有个颇有古意的门楼,拐进去就穿越了时空,两座漂亮的过街牌楼之间是更加气派的牌楼式大门,各层屋檐下斗栱繁复精美,大门对面还配有琉璃照壁,照壁上残留半幅对联:“生了死死了生……, 人化物物化人……”
可惜大门紧闭,也没有看到可以联系的电话号码。山西看古建筑,全凭机缘,没办法,只好绕着围墙走走,左右两侧的鼓楼从围墙后探出头来,跟大门一样型制精美,所有彩绘都已褪去,屋顶琉璃构件也几乎褪色,阳光把各个部分都打成金色,更显古朴之美。
无缘得见只能悻悻离开。刚走到巷口,看见一辆车开过来,进入旁边的庭院,下来一位中年男人。我走过去问他有没有人可以联络,进到寺庙参观下。他让我去办公室坐坐,我就跟他进到了旁边一间办公室里,没有挂牌子,我猜应该是文保所之类的单位吧。他问我进去干什么,我说进去画画。“我看看你画的呢?” 我就把手机里的照片给他看了一些。他说你画完送我一幅我就让你进去,我说好。
中年男人带我回到牌楼前,打开大门,他说这里并不是景点,没有服务设施,连为卫生间都没有,所以并未对外开放,如果要打造成景点对外开放,又需要大量投资,目前没资金来做,所以只有先就这样保护起来。
我进去后,他就锁上大门。告诉我画完之后给他电话。
我经过大门后戏台中的狭窄通道,进入到庭院中,古柏参天,阴凉幽静,正对面是一处十字歇山顶的献殿,琉璃,斗栱及木雕皆精美。回看入口处的戏台,复合结构,后半部分有元代建筑的粗犷之风,前半部分重檐歇山顶,各种装饰精美细致,最特别的是戏台中部分开,直接通行,应该是可以在唱戏的时候搭上木板,成为一个完整的戏台。这样的型制,还是头一回见到。

此时大门已经关闭,院里只剩下我,跟这座明代的寺庙对视,外面的世界,处于哪个年代,已经不再重要,甚至连暑热的天气,也一并被关在了门外。我一个人在庙里穿越时空,四处游逛。

我站在戏台边,记录了献殿。然后再飞快地速写了一张大殿左侧的鼓楼。打通电话之后我又回到了21世纪,坐在城隍庙旁边的办公室聊天,我让管理者自己挑一张,他留下了我画的献殿。


04 新绛天主堂
从汾城往南,40多分钟后进入新绛县城,我把车停在县城的主街上。在街上就能看到北侧的山岗上矗立着两座高高的尖塔。从一条小巷子走进去,一路上坡,来到一处平台,平台上能看到新绛县全景,而平台的北侧,就是高大的天主堂。暖黄色砖砌外墙,拱券门,玫瑰花窗,两侧尖塔直指天际。这教堂较之我在欧洲见到过的诸多教堂也毫不逊色,如果不向南望,会觉得自己像是身处法国南部某处。
而实际上,这座教堂作为绛州监牧区主教座堂使用,曾经由荷兰方济各会管理,当时的监牧主教荷兰人孔昭明 (Quintius Pessers) 负责兴建了新绛天主堂。我注意到墙上石碑刻有十字架,念显主荣,民国二十六年等字样,那么教堂应该是落成于1937年。

我在门口台阶下找了一处阴凉,记录雄伟的教堂。这么近的距离,根本无法记录全貌,所以只画了中部山花的一部分,以及右侧钟塔。

完成之后,教堂们打开了,我看看门口的告示,应该是到了弥撒时间。走进大厅,宽敞明亮,十字拱形成的节奏韵律,把视线引向祭坛。午后的阳光透过西侧和南侧的花窗打在内墙和束柱上,五彩斑斓,钟声响起,庄严又神圣。
我在长条凳上坐了一会儿,发现每个桌子格里面都放着一本小册子,大概是叫做十四处苦难经什么的。信众陆陆续续到来,大都是老年人。弥撒开始之后,有为神职人员讲了一阵,然后举着十字架,带着大家一起对着墙上的图画开始诵经,我看了下,正好就是小册子上的内容。墙上一共十四幅画,正好对应我手里的十四处苦难经,看着小册子上的文字,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吟诵的内容,于是跟信众一起重新感受了耶稣为众生所受的苦难。
05 牛王庙戏台
牛王庙戏台在临汾西北方向的魏村,村中心有着热闹的集市。我停好车往前走,看到主街前面空出一个小花园,花园尽头是一大坡台阶,台阶顶上出现的,应该就是牛王庙的山门。在台阶旁的介绍牌前,有位女士在驻足观看,于是我们一起来到山门前。
大门紧闭,旁边窗户拉着纱帘,看到里面有位大爷在看电视,说明来意,他打开了大门。
一进门进看见左侧台阶上矗立着一座巨大的木亭,这就是建于元代的戏台。戏台结构粗壮,柱头上采用巨大的原木额枋,这也算是元代建筑的标志之一。前面两棵柱子采用方形抹棱石柱,柱上刻有:“蒙大元国至元二十年岁次癸未季春竖”。大额枋上的斗栱,粗壮有力,抬头看戏台藻井,也是繁复严密,气度非凡。这种型制,相比我在川渝地区看到的戏台,的确算是孔武有力。

我在山门后面的树荫下支起画架,在这炎炎夏日里,记录这元代遗构,大爷的电视机在播报着俄乌战争的最新消息。

06 后土东羊庙戏台
后土庙所在的东羊村距离魏村不远,看起来远没有魏村那么有人气。我把车停在了山门外的小广场上,隔着围墙,能看见巨大的十字歇山顶,装饰精美,可惜大门紧闭,而且还没看到有联系电话。街道空荡荡,偶尔有人骑着自行车在烈日下匆匆而过。
不远处有家小杂货铺,我看到有人出来打理着门口的遮阳,就走过去打听如何才能进到庙里。他让我到店里坐坐,里屋出来一位老太太,估计应该就是他母亲。老太太说守庙的人吃饭去了,可能一会儿就回来,她让我就在店里等等,外面太热。的确是,店里开着空调,比外面凉快多了。看起来这就是个家庭小超市,儿子媳妇老太太一起打理着,他们很热情,还邀请我跟他们一起午餐。我说谢谢不用,坐在一边吃自己带的干粮,一边跟他们聊天。过一阵我就跑出去看看文管员回来没。
等了很久,我终于看到庙门打开了,给文管员说明来意,他让我进去,但强调看看就走,不能久留。
一进去就看见了巨大的戏台,基座就有一人来高,红墙三面围合,只有正面开敞。巨大的阑额上挂着匾额,上书“古台生辉”。再往上看,两朵转角柱头斗栱之间密布五朵柱间斗栱,六铺作三昂计心造,斗栱硕大,气势非凡。找到一处后期搭建的临时楼梯,爬上基座,在内部抬头看,斗栱里转,再叠层搭建,形成同样雄壮精美的藻井,阳光从一些斗栱之间的缝隙穿透下来,耀眼而神圣。
跟牛王庙戏台一样,这座戏台也经历了大德七年(1303年)的大地震,损毁后重建。目前现存的元代建筑大多集中在临汾附近,也就是因为这一场大地震,摧毁了几乎所有的重要建筑,在这之后集中重建。
从戏台往里走,还有寺庙残余下来的一个院子,古朴幽静。由于文管员强调不能久留,我拍了一些照片就离开了。

这附近还有一处元代戏台,王曲东岳庙,门前广场上能看到戏台的背面,单檐歇山,端庄稳重。左右两侧仪门皆紧闭,也找不到联系方式,附近甚至也鲜有路人。好吧,我也只能带走这个背影。
07 曲沃四牌楼
明万历年间曲沃书生李齐沆考取举人,为了告慰他早已去世的养母,建造牌楼以报养育之恩。李齐沆从小父母双亡,由养母含辛茹苦,拉扯成人,他每每思母心切,便登此楼,遥望母塚,所以这座牌楼叫做望母楼。
到达曲沃的时候,已近黄昏,我停好车,发现旁边就是一片宽广的运动场,刚下过一场雨,暑气渐消,在若隐若现的霞光中,一些学生在踢足球,一片祥和气息。
运动场的左侧,也有一组明清风格的漂亮古建筑,其中歇山顶的山门下挂着牌匾,仔细一看,曲沃中学!。看看地图,这条路叫做贡院街,学校加举人建造的孝道牌楼,也能看出此地的学府氛围。
顺着这条路看下去,下一个路口就矗立着牌楼,红柱碧瓦,三重檐十字歇山顶,规模比我想象的要小很多。走进抬头看,檐下斗拱满铺,小巧精致,由于并无实际使用功能,甚至可以说是接近小木作的做法。
我在牌楼旁一家寿司店外面支起了画架,行人来来往往,看一会儿又离开。有个小女生一直在旁边观看,还不停找话题跟我聊天,我渐渐地也习惯了一边聊天一边画。

完成的时候,晚霞漫天,成群的燕子绕着牌楼飞舞。

08 铁佛寺塔
离开临汾前的最后半天留给了市区里的铁佛寺。在路上远远地就看见了铁佛寺的琉璃塔,临汾市区的路网好像划分得非常宽,有些部分又在封闭施工,沿着那个区域转了两圈都找不到靠近寺庙的地方停车。最后只好作罢,在很远的地方找了个停车场,然后再叫了辆出租车过去。
寺庙似乎已经变成了周围居民的休闲交往空间,有些老人就在院子里闲坐聊天。
走进第三进院落,一座巨大的阁楼式砖塔赫然出现在眼前。平面正方形,只有最上面一层收缩为八边形。每层屋檐都施绿色琉璃,檐下砖砌斗拱,每一层墙面都有琉璃镶嵌的佛像以及装饰图案。
塔身第一层可以进入,一棵巨型佛头占满了整层的空间,据介绍是生铁浇筑,所以这座寺庙才得名铁佛寺。


我在庭院边缘支起画架,以大仰角记录这高大的清代砖塔,风吹过,檐角风铃叮当作响。我想起刚才在塔门上看到的对联:
“潮起潮落汾水依旧唱大云,时兴时衰施主照样拜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