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3D眼镜用机械手做手术| 纪录片《小孔之光》推荐


在这个小孔内,两个医生、四只手、操作着三把腔镜器械,助手负责腔镜的视野,医生负责具体的操作。

之后,还是通过这个小孔,胆囊被取了出来。最后,关口、缝合。最终这个两厘米的伤口被贴上了创可贴。这就是一场手术留给病人的全部痕迹。这一切都依托于腔镜手术来实现,而这种微创手术实现的基础就是“腔镜”。

“腔镜”是一种细长的管状器械,它包含摄像头和光源,用于传输实时图像到显示器上。这种工具可以通过小切口或自然孔道(如口腔、鼻腔或腹腔)进入体内,医生可以通过手术室内的显示器观察手术区域的实时图像,从而进行操作。腔镜为医生提供了更好的视野,这能让医生具有更强的操作精度,从而减少了损伤病灶周围组织的风险。“单向式肺叶切除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纪录片中,一个病人的肺部长了20个结节,其中直径最大的不超过12毫米,最小的不过5毫米。要让肺恢复健康,就必须要摘除这些结节。传统的开放手术在打开胸腔后只能看到病人肺的表面,就像一个二维的图像。但是腔镜不止可以帮医生“多维”地看到并切除病灶,还能帮医生进入到肺的根部。

如果我们把肺部比作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树,这20个结节就像藏在枝叶中的小虫。简单来说“单向式肺叶切除术”,就是手术刀会从大树的主干出发,顺着树枝的朝向,向结节一步步挺进,不用来回折返和绕弯路,从而减少了对肺部组织的伤害。

最终医生借助CT影像、病人肺部的3D模型及腔镜,成功完成了这台手术。

有些医生在手术时,不止依靠腔镜来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在一场复杂的食管癌胸腹腔镜联合根治术中,医生戴上了3D眼镜,那一刻他看向显示器时,影像立马变成了三维的。“这样我就看得清楚了。”之后医生借助腔镜画面,顺利地沿着肺和心脏的后侧突破了密布的神经、血管、气管,最终到达了食管。

曾经在网络上风靡过一个挑战,叫作“外科医生的手有多稳”。在腔镜手术中,外科医生的手稳非常重要,因为在某些情况下,腔镜手术能够在毫米级别上进行操作。

腔镜手术给了医生更大的施展身手的空间,也极大的减少了病人的痛苦。相信在《小孔之光——致敬中国外科腔镜微创技术发展三十周年》中,很多人都会被这种21世纪的“小孔成像”深深震撼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