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庆档只考一部电影,《坚如磐石》排第一!

中秋国庆假期来临,在备考中的大家也可以稍微放松一下,和家人朋友相聚团圆。同时,国庆档作为考试前的一个重要档期,同学们也要对上映影片有所关注,尤其是陈凯歌、张艺谋等著名导演的新片。
2019年杀青、时隔四年在今年国庆上映的《坚如磐石》是张艺谋导演再度回归现实题材的作品。他首次挑战当代都市犯罪领域题材,影片结合罪案、人性、官场等元素,聚焦新时代发展浪潮中的人性挣扎与公平正义,对官商勾结、权钱交易、黑恶势力与保护伞阿党比周等敏感话题进行了大胆深入的探索,延展出错综复杂的时代发展图景。
那么,我们怎样去看这部《坚如磐石》?在这部作品中有哪些与考试相关的知识点?怎样将这部作品引入考场作答?看完今天的文章,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启发。
此外,阁楼「后期实务班」中的「电影产业与热点」( 点击可查看详情)课程也会将与本年度重点院线电影相关的高频考点进行详细讲解并进行片例补充,课程还配备有20余万字的热点专题整理笔记,帮助同学们拓宽知识储备,拿下论述高分!实务班限时拼团中,2人拼团即可优惠100元!
远景 ✦影史回溯:扫黑题材影片
“扫黑”可以广义理解为官方力量扫灭黑社会。电影史上关于“扫黑”主题的影片,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经典好莱坞时期的黑帮片。《小凯撒》(1930)、《疤面人》(1931)等经典黑帮片都是讲述黑帮枭雄崛起又覆灭的故事,这些黑帮影片都以当时美国社会的嚣张暴徒为原型,因为暴徒的事迹早就通过当时美国新兴的报业而广为人知,所以这类影片有很浓重的人物传记色彩,用颇多的笔墨描述了主人公异于常人的生平与人性,而对其覆灭的官方剿黑行动着墨不多,更多是以表现主人公性格内含的缺陷而导致的必然覆灭来解释他的败亡。
香港影史上的“扫黑”故事则建立在20世纪70年代香港廉政公署剿灭当时猖獗的黑社会的史实基础之上,吸收借鉴好莱坞警匪片与黑帮片的叙事模式,进行了本土化与现代化的改造,逐渐成为香港主流电影之一。这类扫黑影片是警匪片类型模式,最大的特点则是建构了一组亦敌亦友、互相钳制的三角人物关系:正方廉政公署官员,反方黑帮头目,和看似正方实则与反方狼狈为奸的腐败警长,越到后期对于腐败警长的着墨越多,他甚至取代了廉政公署官员和黑帮头目,成为独毒一方黑白通吃的“香港王”。
2018年开始我国历时三年的扫黑行动也催生了大银幕上一批以“扫黑”为主题的影片,《扫黑行动》(2022)、《扫黑:决战》(2021)等影片都在努力融合政法宣传与警匪类型两种叙述话语与电影表达,其融合的合理、自然、圆融、流畅程度直接决定了影片最后呈现出来的完成度。
类型片的叙述话语与表现形式不是无根之水,而是生长于特定的意识形态与社会认知土壤上的产物。美国和香港的“扫黑”题材影片与我们的意识形态要求和价值观不同,从根本上说,都是对官方主流力量的存疑,美国里帮片里的警察孱弱无力,香港扫黑片中的腐败警长与黑帮沆瀣一气。而中国的“扫黑片”在叙事上要求符合现实扫黑行动,意识形态上要大力彰显国家力量的强大正义。

《坚如磐石》是第五代领军导演张艺谋的新作,也是他首次尝试“扫黑”题材影片,影片中呈现的官商勾结、钱权交易、黑恶势力等都十分大胆。主人公苏见明(雷佳音饰)作为警察始终是正义的存在,最终也在中央检查组的领导下成功扫除了黑恶势力,彰显了国家力量的强大。同时影片在视觉呈现上与美学表达上也具有张艺谋的个人特色,为影片增添了作者气息。
近景 ✦影片细读:镜语、人物、类型
1. 镜语:利用都市化霓虹灯进行色彩叙事
在张艺谋的电影美学中,色彩为核心的影像叙事成为了识别其电影的重要标识。对于色彩与镜头表现的追求也使得“影像主义者”这样的标签烙印在张艺谋的创作美学体系之中。
与张艺谋之前的影片相比,《坚如磐石》中色彩不再是叙事的核心动力,而是克制地退回到环境和气氛渲染的配角地位。影片的拍摄地在城市重庆,以“重庆大审判”为影片的故事背景,但在叙事中并未明显强化这一地点,而是将其分解为江水船只、雾气蒸腾的火锅、盘绕的公路以及灯光闪烁的大桥。影片的整体影调偏暗,利用人工照明以及色彩各异的灯光进行色彩叙事,暗色基调下绚丽的都市化彩色霓虹反衬着沉闷、黑暗的故事背景,呈现出了“五彩斑斓的黑”这样的视觉效果,带来另外一种极强的心理冲击感。

影片利用色彩缤纷的人工霓虹灯塑造了一种未来城市赛博朋克的感觉,罪恶笼罩下的都市光怪陆离,而每一种色彩,都代表着一种情绪或者氛围。比如片中,红色有危险的意味,黄色总代表杀戮,绿色有邪恶的意思,蓝色则显得压抑。这些颜色的运用,让整个电影更加浓烈,更有感染力。组合起来,每一个场景所要述说的故事和人物关系,从色彩就能间接反映出来。

另外,影片中的面部特写镜头利用了明暗对比在凸显人物内心的同时也暗示着正义与邪恶的交织。影片的镜头运动也别具匠心,即使是对话镜头也带有微微的晃动,极具现代感的运镜方式替代了张氏极为擅长的传统古典主义构图,整部电影的影像风格都市、现代、冷峻、粗粝,以现实为基本元素的影像却构筑了极致浓烈的视觉奇观,接近赛博朋克的影调,带来强烈的既现实又魔幻的感官刺激。

2. 人物:反脸谱化的人物形象
扫黑题材影片中一般涉及黑帮、警方、纪检委三方力量,为了完成叙事任务,人物在影片中很容易“脸谱化”,人物的行为大多是叙事赋予的。而在《坚如磐石》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立体,角色在承担着叙事任务之前首先是一个富有丰富人性的“人”,反派黑帮老大黎志田(于和伟饰)和副市长郑刚(张国立饰)形象都突破了“脸谱化”的困境。
影片的叙事视角是以黑帮老大黎志田的反派视角展开的。作为黑帮老大的黎志田,心狠手辣,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但影片并未将其塑造成一个冷血的反派,他面对自己的女儿时温柔和蔼,入狱后也一直期盼着女儿能够来看自己,对于利益的追逐并未泯灭他的人性。在面对副市长郑刚的合作要求时,他反而劝其“人外有人,官外有官,不要贪心。“这些都使得黎志田的形象丰富且迷人。

片中代表着正义的一方是技术科警察苏见明(雷佳音饰)和李惠琳(周冬雨饰)。苏见明作为郑刚的养子,身上背负了“寻父”这一传统的伦理议题,这就使得正义邪恶之间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对立。影片中他迫切想要破案的动机是“成为一名真正的警察”,但在叙事过程中,作为正义的一方,导演并未将其破案过程神化,他的动作几乎都被反派黑帮预判,导演并未展现正义的神性,而在谈论正义的脆弱。在苏见明真正获知自己的生父身份后,他也意识到自己始终难以摆脱自己与父辈之间的关系,这也使得影片有了一些莎士比亚式的悲剧意味。
3. 类型:杂糅的类型片创作
《坚如磐石》不管是题材还是类型,都是张艺谋导演创作的一次尝试与突破,是张艺谋首次挑战都市犯罪悬疑类型电影。同时,在影片中杂糅了警匪片、黑帮片等类型元素,使得影片的类型化风格加强,也更加具有可观性。影片精确地将故事始终集中在一个警察的破案历程上,有效地将一种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大众共情要素,归纳到一个商业类型片的样态中。影片中的警匪之间的斗争有着好莱坞警匪片的影子,黎志田的黑帮团伙又有着黑帮片的一些意味。全片的暗黑影调与城市空间又让人想到黑色电影。

《坚如磐石》在扫黑题材中着重展现了具有更强看点与叙事张力的黑帮反派内部的故事与争斗,具有黑帮片的类型特征。影片中以黎志田为首的黑帮家族,很容易让人想到黑帮片《教父》,表面上大家的利益一致,实则内部人各有心思,明争暗斗。同时其中黎志田与警察的追击、斗争等融合了警匪片的元素。
此外,作为一部犯罪悬疑电影,影片中血腥场面给观众刺激的视觉奇观,究竟是谁在操纵局面?郑刚的立场到底是正是邪?这样的谜题抛给观众,使得影片回归叙事本身,回归了故事逻辑和戏剧性。这种回归,并不是面对市场压力的被动退缩与主观创造力的倒退,而是一个对电影艺术创作有着丰富经验,又对时代变迁有着极度敏锐感知的艺术家对受众市场更为敏锐的体察和观照。
特写✦直面考点:怎么考,如何用
天气逐渐转凉,距离我们的初试已经不足三个月,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我们学有所获的季节。有些同学会认为在这个阶段要努力背诵学习知识点,从而忽视观影,我们一再强调,电影不是封闭的知识体系,它既是理论也是实践,我们要时刻关注电影,重视观影,结合当下影片热点,在观影中巩固知识,体会电影。
十月国庆档可以说是考前最后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档期,今年国庆档,陈凯歌、张艺谋这两位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的新片上映,上面已经带领大家细读了张艺谋的《坚如磐石》,那么有哪些与之相关的考点需要我们注意呢?
1. 第五代导演
考点点拨:
第五代导演作为中国电影史备考中的重中之重,大家务必掌握代际的总体美学风格以及代际之间的异同,总结出代表导演的创作特点与代表作。同时一些经典的影片如《一个和八个》(1983)、《红高粱》(1988)等也是考试的常见考点。张艺谋、陈凯歌作为第五代导演代表的同时也一直活跃在影坛,他们的创作特点、经历与转向,也需要大家了解。关于第五代导演这个重要的考点,后续我们会专门推文重点讲解,将公众号设为星标,重要考点不遗漏。
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提供一个简单的观点参考:
观点参考:20世纪80年代以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黄建新等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为代表的导演群体,因其视听与主题方面的突破性创新,被统称为第五代导演。1983年,张军钊导演的《一个和八个》被誉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
思想解放的大背景和青年时期所受到的磨练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创作上集中于人的解放、个性的张扬和主体意识的觉醒,主题往往带有哲理思辨和文化沉思,在注重影像语言的视觉逼真性基础之上强化写意与象征功能,形成了影像本体论美学,并创作出了《黄土地》《红高粱》等经典作品。
进入21世纪,第五代导演也未停止电影创作,张艺谋、陈凯歌等人也一直在探索新的电影题材与影像表达。2023年国庆档上映的《坚如磐石》是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又一个时代新作。影片聚焦扫黑反腐题材,延续着张艺谋个人的色彩美学叙事,追求影片的极致镜头呈现与表达,糅合警匪片、黑帮片等类型元素,大胆地呈现官商勾结、血腥暴力、复杂人性,呈现了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对于电影艺术的不懈追求。
2. 政治惊悚片
考点点拨:
政治惊悚片是一个跨国概念,在它的发展中,欧洲电影无疑扮演了关键角色,如意大利政治惊悚片曾经取得非常高的成就。这一类型最早的起源可以在“充满政治阴谋与不法的惊悚电影”中找到,如弗里兹·朗的《不法》(1928)、希区柯克的《擒凶记》(1934)或《三十九级台阶》(1935)。
政治惊悚片作为一个关联类型,可能常常被当成更广泛的惊悚片或政治电影。如电影评论家迈克尔·科因在《好莱坞走向华盛顿》(2008)一书中所言:“惊悚片与政治电影都是‘流动的’类型,允许文本在其范畴内大幅变动,吸收当代政治议题,与’时代气候‘建立一种对话。政治惊悚片必须兼容惊悚叙事模式与文本中的政治内容。”
前段时间上映的《奥本海默》,导演诺兰将其称为“政治惊悚片”。而国内诸如《背靠背,脸对脸》(1994)、《坚如磐石》(2023)等也可视作政治惊悚片。
参考文献:
[1]周舟.《扫黑行动》:扫黑故事的几种叙述可能[N].中国电影报,2022-11-16(011)
[2]赵卫防.建构、解构与再建构——再探香港黑帮电影[J].当代电影,2015,(12):79-84.
[3]网络文章:政治惊悚片是跨国概念,在欧洲电影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搜狐网
更多电影学考研信息,可私信我或关注公众号【电影学考研阁楼】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