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解答,人为什么要结婚?
婚姻需要爱情,却不一定是为了爱情。
——青玖情感
结婚的动力

《前任四》上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随着电影的上映,爱情与婚姻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看着电影里,孟云面对爱情和婚姻犹豫的样子,也让很多人重新开始思考。我们到底为什么结婚?
很多人说,想要结婚,是因为爱情。然而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爱情”这俩字是近百年才出现的词汇,在之前的几千年里,人类的婚姻史从未出现过“爱情是婚姻的前提”之类的说道,反而更多强调的是“门当户对”“恪守职责”。
我们并不是有了婚姻,才能拥有爱情。爱情与婚姻,从理论上讲是两码事。没有婚姻,我们也可以享受爱情。当我们与某一个人,互生好感时,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爱情了。
确实,爱情会成为很多人选择婚姻的动力。他们会希望,以婚姻关系,将爱情固定下来。但如果,走进一段婚姻,只是为了锁住眼前的爱情。那么注定,这段婚姻是功利的。这种功利,表面上看,与钱财无关。实际上,却是给爱情上了枷锁,是通过增加分开成本的方式,来维持爱情。在感受上,只会让双方都感觉不舒服。
选择婚姻的动力,与选择爱情一样,应该是我们都想要,而非单方面的我想要你在。
结婚的本质

什么是婚姻呢?为什么婚姻关系,与情侣关系是不同的呢?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要从婚姻的本质入手。
本质上来说,婚姻是一种经济关系,是男女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长期契约关系。“契约“的功能远远超过了”爱情“,而契约的背后,是”责任“和”义务“。
恩格斯在《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一书中提到:
婚姻制度起源于私有制。
是为了适应人类不断发展的生产和繁衍需求而产生的,是私有财产出现之后的产物。
简单的解读一下,就是说,当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财富后,我们处于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会选择让另一个人走进我们的生活。这个人的进入,是因为,我们对更美好生活的需要,而非我们对这个人的需要。如果此刻,我们的基础财富,只能支撑自身的生存,我们就不会需要那个人的存在。这就是,要婚姻,先要有面包的道理。只要双方愿意恪守“契约”关系,即使没有爱情,婚姻也能稳定存在。
那么为什么现在我们提起婚姻,就会讲到爱情呢?这是因为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当基础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我们就会进而产生情感上的需求,也就是我们需要爱人,以及被爱。
如何避免恐婚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会发现,婚姻的存在,有着经济和情感需求上的支撑。那么既然物质与精神具备,为何还是有人对婚姻抱有恐惧感呢?
这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对婚姻需要承担的责任没有足够的信心,对婚后的未知生活有手足无措的感觉;
二是受高离婚率的影响,对婚姻的稳定性持悲观态度,不敢轻易走进一段婚姻。
想要避免恐婚,或者想要更好的维护一段婚姻,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接受不完美。这种不完美,包括伴侣的不完美,以及婚姻关系的不完美。这并不是说,我就要放弃做选择权利,而是我们要给伴侣和婚姻关系,留有进步的空间。当我们适当的降低自己的期待值时,也会更加容易收获幸福。
第二,承认关系的变化。情侣关系与婚姻关系是两种关系。我们需要理解一纸婚姻,可能带来的关系的变化。在婚姻关系中,会牵涉到更多生活的交叉,和家庭的交融。当我们与伴侣间的交流方式、相处方式、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时,与其追问为什么,不如开始适应。
第三,坚信幸福的存在。当然,不论有没有婚姻关系存在,我们都可以获得幸福。但如果我们选择走进一段婚姻,就要相信自己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始终相信,自己值得被爱,才会真的被爱。

一段稳定的,高品质的婚姻,无论它的未来有多少不确定性,但至少在某一阶段,它会给予我们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因为在婚姻里,除了爱情,还有信任、有亲情、有陪伴、有支持。不要因为害怕,而拒绝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