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使命<225 Major Works>
经验世界是由自我创立的,因此自我是自由的,并且在道德上负有责任。自我通过信仰确信其他自我存在,通过行动履行其道德义务。(627)
因为自由,所以在道德上负有责任,道德成为义务;因为信仰,所以其他自我存在。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1788)中表明,他确信人是自由的伦理主体这一信念为费希特开辟了新的哲学可能性。(627)
费希特的起点不是认识论问题,而是伦理学问题。(628)
他仍然是实用主义的,不仅根据行动和结果检验自己的性质,而且据此检验其他一切事物的性质。(630)
Pragmatism 实用主义
发源于1870年美国,主张是世界与主体密不可分:所有哲学概念应该通过科学的检验,一个命题只有在它有用时才是真的,如果一种哲学理论不能直接促进社会进步,那么它就没有什么价值,经验在于与自然打交道,而不是代表自然,清晰的语言建立在人类共同实践的深厚基础之上,而这些实践永远无法完全 "明确"。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pragmatism/
奇泽姆(Chisholm)认为这种推理途径自相矛盾,如果一切知觉真是对自身的知觉,那就根本不会有知觉,因为我并没有涉及到我自己以外的其他某物,而这似乎是把某物称为知觉的最低条件。(630)
按照罗伊斯(Royce)的观点,费希特走出二律背反的道路是,通过自我的力量,使人本身成为世界的原因;更确切地说,世界是自我创造的世界,因此,费希特没有求助于物自体去回答世界的因果基础问题,同时,由于他把人变为世界的“制造者”从而解决了自由-决定论的难题。(631)
费希特终身关注的问题是自由-决定论问题,即人是否有自由意识。如果顺应自然的因果必然体系,那么人的行为是必然结果,人走在神提前铺好的道路上,人没有选择就没有自由,更无从担负起道德责任。费希特显然对此不满意,他希望解放世界上所有人的自由,让人自己书写自己的道路。
《人的使命》最后的结论:上帝是道德秩序的基础。该结论表明,自我创造的宇宙或创造宇宙的自我是真正的无限理性——上帝意志——的生命和具体体现。
费希特认为,只有通过道德意识,我们才能理解“实在”——无限的理性,费希特在其它地方称之为“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费希特把理性等同于上帝。
由于每个个别的自我都是理性的局部体现,所以我们都有一个“使命”,那就是为更好的生活共同努力;神的某些意志在努力中实现,但只是部分的实现,因为任务永无止境。(632)
“在”,应该是Sein,为第一原理“我是我”的谓词,开端的我是创造宇宙的无限理性的生命,也就是有限理性本质,作为个别的自我/理性的局部体现朝向普遍理性的目标(?),当我们理解了实在,才通过实践哲学达到了无限理性的目标(?)。这一理解过程应该就是上升到意识的去个体化过程,理性由个别来到普遍,从有限走向无限。
- Attempt at a Critique of All Revelation. By Johann Gottlieb Fichte. Transla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Garrett Green.1978版未找到,只找到Allen Wood作序的2010版。
- Idealistic Studies的两篇文章暂未找到。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