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成都
俗话说,少不入川。马齿徒增,早已不是少年,应该可以入川的吧。
到成都时,正是秋天,刚过白露,暑气有所收敛,又无冬日的湿冷,成都人称为最巴适的季节。
凡到一处,先寻水,这回到河边走走。府河又名锦江,杜甫有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那玉垒山,见惯了多少人间沧桑,那时诗人就说过了,在亘古如斯的山水前,什么都是浮云。
府河蜿蜒穿城而过,缘水而行,水流清澈、鱼翔浅底,河水时有落差,形成一个小瀑布。岸边钓杆林立,众钓客皆设备精良,收获颇丰。凭栏远望,河中央有白鹭优雅的身影,小小的沙洲上,几茎芦苇当风瑟瑟。忽然想起一句诗: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桥上,染指甲的、涂彩绘的、卖小饰品的,摊主三三两两细声私语,均静谧悠闲。走下桥头转过去的小街,两边摆着的是各种小吃车,而且就摆在街面儿上,乐山炒饭、狼牙土豆、烤面筋、麻辣烫,烟气热气升腾,且有城管维持秩序,场面和谐,感觉舒适。工作地点的附近也如是,虽是商业中心繁华街道,却能够左转有糖炒栗子小车,右转有一车五彩水果,到饭点还推来一大箱盒饭售卖,摊主或赤膊汉子或资深美女,颇有大隐隐于市的感觉。
草堂不能不去。伫立于茅屋前,遥想当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下者飘转沉塘坳,莫非就是旁边这个池塘吗?远远看见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算是眼前突兀见此屋吧,想来诗人的夙愿已实现了罢?
天渐凉、叶泛黄、秋风吹,火锅不可不吃。看着大块牛油慢慢融化在汤锅中,轻拢鸭肠和毛肚,慢捻抹复挑于红汤锅中,蘸以香油蒜米,鲜香脆嫩,别有风味。回程之前,正遇上王姐来到成都,正是他乡遇故知,托刘处的福,三五老友围炉言欢,不光百味消融小釜中,似乎连同俗世的名利、纷扰的心外之物也一并消融。
茶不可不喝。不必非要宽窄巷子,不必非要春熙路,随便一家老旧的门脸都可。斑驳的桌面,生锈的暖瓶,长嘴黄铜的大壶,一杯绿毛峰,耳边是曲调有情的川音,一张竹椅一靠,随意翻几页似水流年,呆看梧桐叶间透过的星星点点蓝天,感觉不是自己偷得半日之闲,而是半日之闲偷走了自己。
所住宾馆楼下,满是川味小吃,豌豆面、绵阳米线、担担面、小面、抄手、冒菜,闹得选择恐惧症都犯了。饭后散步,细雨飘落,行走于人行道上,树上落下的银杏,在地面上涂抹出灿烂的黄色晕痕,满街的桂花已经飘来若有若无的清香,三秋桂子,十里桃花,这桂花的格调,感觉要比桃花还高上一筹呢,想来明天就可以晓看红湿处,领略花重锦官城了。
成都是诗人陆游、苏轼生活过的地方,至今遗迹颇多,东坡小学、苏坡路、浣花溪,骑着单车悠悠经过,伴随着飞扬的思绪,古诗中的名字往往不经意的跃入眼帘,恍惚间似乎穿越了时空。
苏轼说: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有的事,要记,比如学习考试;有的事,要忘,比如诗人这段刻骨铭心的感情,正如他所努力的:得无念,得无名。
返程飞机上,抱熊猫毛绒玩具的不少,大小不一,憨态可掬,这才忽然想起来,很多人知道和喜欢四川,有一个原因是熊猫。
熊猫也好,火锅也罢,喜欢成都,无非是这里有诗和远方。
这样想来,岂止是少不入川,老也不宜入川,因为陆游说过:老夫白首欲忘归。
-
彼岸花的光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18 21: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