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解放日志 2023.8
一直忘了发。确实九月回学校之后生活节奏仿佛一下就变了,几乎都要忘了这回事了。写九月的时候才发现八月都没发出去。
上班的时候写作总是会有更多表达的欲望。大概是因为多写一分钟,就可以多逃避工作一分钟。但是回了学校似乎完全没有这种想法,不管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
解放日志
一、八月初的纽约之行。大都市,和生活本身。
本科毕业后就没有再去过美东,所以早早就计划好这次来波士顿实习要去纽约逛逛,见见朋友。
原本计划的是周六一大早火车去周日晚上回,可以省去一天住宿。不过和一个高中同学Z约的时候,她表示周末人都不在要去芝加哥找男票,但是提出豪宅可以借我住宿一下省点钱。我火速把火车票改签到周五晚,早早下了班坐地铁往火车站赶去。第一次坐美国的火车,价格和机票类似,波士顿到纽约大约四个小时,但是下了车就直接到曼哈顿中城很方便。车上的免费 wifi 还支撑我开完了一次会。
趁着夜色到达金融区,十点钟的街上还算热闹,游客不多,小贩零星几个。Z 买的公寓就在这么一个不像是会存在公寓的地方,WTC 步行三分钟的地方。于是第一次体验了有安保在楼下开门和有触屏大屏电梯。叫了一份显然在波士顿地区不会存在的精致韩餐外卖,看着窗外的曼哈顿街景,近几年来第一次发出了真诚的感受:“有钱真好”!!
吸取了波士顿晒伤的经验,第二天做好了防晒出了门,喝着一杯冰美式驱散了些许困意,一路从金融区走到了SOHO 再走去了东村,和高中同桌Y在“浙里”约了午餐。来美国读博的这五年一次都没联系过,聊起来才发现Y前一周才去波士顿开会才回纽约。我们都准备今年毕业,工作都还没什么头绪。 两个 i 人属实聊不出新鲜感,但换个角度想也没什么疏离感。
饱餐一顿,再次拿着一杯冰美式,从东村走到了西边的惠特尼博物馆,约了和高中同学 S 一起博物馆。相比于博物馆的内容,感觉建筑风格给我留下的印象更深,果然是学建筑的推荐的博物馆!由于缺少艺术鉴赏力很快就逛完了博物馆,晚饭又还早,于是就找了个甜品店打发时间。看着菜单研究了半天点了两杯不一样的茶,结果服务员上太快了没听清,都尝了尝之后我们一致觉得:两杯是一样的。聊着天打发时间的时候,又发现旁边一桌人像是在进行接力游戏一样,一个小时里换了有五六个人,每次都是一人走一人来,不愧是纽约速度!不过蛋糕很好吃。
晚饭吃了中城的网红韩餐厅炖猪蹄,由于下午的蛋糕太好吃吃太多,晚饭都没吃下多少。不同行业真的很不一样,听着 S 说在建筑行业工作的事情, 给我一种辛苦又充实的感觉,能感觉到那种享受和喜欢的感觉,希望能一直这样享受生活!可能对我而言最解压的事情就是听新鲜行业的事情,了解新的东西。
第二天本科同学 W 约了一起听爵士。去年夏天还和 W 一起在湾区打过乒乓球,今年他转组去了纽约工作,这大概是单身的一大好处。在纽约当大厂程序员确实生活很舒适,税低了消费并没有变高,生活的丰富程度提升很大。和他小酌了些听了一场爵士音乐会,走出昏暗的酒吧重新面对下午的大太阳,穿过曼哈顿中心的公园,听着周围叽叽喳喳的人声陪着蝉鸣鸟叫,有种呼吸到生活的感觉。
去法拉盛吃了晚饭,体会到了什么叫真正的中国城,地道的中餐,实惠的价格,拥挤的人群。坐上回波士顿的飞机的时候,满脑子都是什么时候能找个借口再来纽约吃喝玩乐。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喜欢和享受旅游,但有时候,哪怕并没有旅行,只是那种在路上的感觉,就让人很舒适。
二、撞进你生活的朋友。
高中好兄弟 J 从马里兰跑来波士顿找我。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俩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本科的时候一念之间之间开了五个小时开去普渡找同学,来度假开去 LA 找同学。重点往往不是去干啥,而是那个在路上的感觉,因为往往到了目的地,我们也就是一起打麻将掼蛋。
这次他来找我原本也是有正式说辞的。据说是有个赚钱的项目,想找兄弟们当程序员写 Bot,所以来仔细讨论规划一下。但是来了之后因为这样或那样的意外,项目很快就黄了。于是我们开心得在宾馆吃 Pizza 打雀魂。
我一直觉得好朋友最好的定义就是,事上见。不太需要可以经营,但是不管多久没联系,遇上事情还是会有一种信任和依赖感。费时费钱了几天之后我们再次分别,雀魂都下了不少分,但是我们都挺开心的。友情不一定是长久的,但是拥有的时候是真的很“解放”。
三、运动。
波士顿确实是个适合养成运动习惯得地方,路上那么多人跑步骑车,实在是让整天躺着的人很容易罪恶感十足。
来波士顿之后,办了个健身卡,恢复了跑步的习惯。跑着跑着,真的开始享受跑步了。另一个原因是没有车,所以户外骑车和跑步已经成了不可缺少的生活的一部分;以及波士顿总体上安全很多,晚上也可以放心在外跑步溜达。
报名了年底的伯克利半马。加油~
四、世界很小,世界很大,其实有很多个世界。
其实已经不再主动得去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不去 social。并不是因为觉得外面的人无趣或者不好,相反,其实交际圈里有很多“有才有德”的人。只是单纯的有点享受小世界的感觉。来波士顿之后遇到的很多人,聊着聊着就发现共同认识的人,共同的经历。其实不知不觉也已经进入了一个不是那么大的世界了,和很多平时在公众号上看到的名字也没那么远。
挺好的,世界很小,世界也很大。其实可以很安心,去找自己舒适的那个世界。
social 太多当然有坏处。八月底和几个BDAI的朋友吃饭聊天,从八点吃到十二点,坚持了一个月的move圆环断了。
内容
- 和 S 聊天的时候推荐了几部国产剧和韩剧,也被安利了日剧 0.5 的男人。挺好看的,虽然很多转变还是很生硬,但每个人都应该去找自己的生活节奏。
- 《看见》之后,又听到了这份声音。已经十年了,我庆幸曾经借助文字《看见》过。希望以后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不管通过什么名字,什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