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冒金星学习笔记---028 在《注意力分散的时代》倾注时间浇筑生活
眼冒金星学习笔记---028 在《注意力分散的时代》倾注时间浇筑生活
20231010,暑假前从林老师那借了这本罗伯特·哈桑写的《注意力分散的时代》。我读得很慢,这不是一本好读的书。十一前读完了这本书,我认为这是我近几年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以至于我希望能再读一遍再写读后感。而事情经不起放下再拿起。所以,乘着今天我有勇气提笔,先把现阶段的摘抄和读后写上一些。
1)这本书到180页之前写的都精彩绝伦。不是语言上的,而是分析的思路上的缜密。它是一个支撑体系的整体,不会让人读了感觉像是可以分开的一篇篇独立的评论。换言之,这个书不能跳着读,需要从头到尾地读,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明白作者的思想。而181-185页最后提出的解决方案,即关于把互联网分割成“商业性互联网”+“公共性互联网”的解决方案,却是我觉得不现实的一个想法。
2)它从一个很特别的,书写的角度,非钟表时间的时间景观的诠释,让我明白了感觉时间越来越快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解放了我的很多负罪感,因为从本书的观点看,我们已经追赶不上网络的时间了,那是光速的存在。人类,有物理极限。
我这样表述很单薄。之前《异化》等书里也讲了类似的问题。角度不同,深度不同。我只能如此浅薄地“总结”,如果我能那么容易归纳出书里的体系,那么,它就不是一本值得读的书了。本质上来说,它如同它的书名,要的是“注意力专注”的阅读中,得到作者的陪伴,同行和指导。
3)在网络社会中,信息,构成了纸本书以的生产力。文字私有,变成了商品。P124。
4)我也不再为“我为什么不再信仰父母和父母的祖辈所相信的那一套”感到内疚了。part 6 经典这一部分解释了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
“数字信息瞬息万变,形成和实现经典已全无可能。”“信息的数字化、商品化、加速化和网络化,剥夺了属于我们的时间,进而剥夺了我们理解现实世界的能力。只是从个体层面夺走了。”“今天的思想已经变成了无根的,去经典的。(P149)”
我们生活在其中,不能幸免。
5) 为什么我们没有时间?
在网络时间的景观里,“行动的时限被压缩至零,人成为最薄弱的环节,而这样的群集影响则无限深远。P125”
6)学写字的人,都会听说要写的慢,但是为什么要慢吗?只是因为想要让笔中的墨在纸上停留的时间更久,导致力透纸背吗?
由这本书,我对书写本身,书法本身的体悟也更进了一层。
我目前的想法是:书法的本质在“停留”,亦即是消耗时间本身。加快书写速度,即去“停留”。所谓自然书写,也就是去除了“时间”,不“停留”,没有细节,没有节奏的即时性书写方式。就像是一辆公交车出发了,它需要每一站都停下来,而不是直接从起点开到终点。绘画亦是如此。
故快,是书画的大敌。
“书写,需要它自己的时间。P177”
7)关于信息和信息经验
P 163“信息越来越吸引人,淡实际的信息经验越来越少”。
我翻译过来就是网络上的文字,图像,视频展示的东西越来越细致和详尽。但是那个不是经验,只是信息。我常和嘟举的例子是:你在书上看到了梅花的照片,不代表你看过梅花。你看到了梅花的信息,你没有得到过看梅花的经验。
经验,让我们与这个实体世界联结。
8)直到所有这些的好处在于,我们知道自己在网络时间景观中不可能慢下来。唯一的途径是回到“钟表时间”,甚至更早的“无钟表时间”中去慢读、慢写、慢思考和慢游走。
这本书让我更清晰地意识到,在这个处处呐喊“我没有时间”的世界,倾注时间浇筑生活,是唯一,真实活着的,办法。
20231013晨补充:
早上起来的比较早,想翻一翻这本书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些说法。最近看《家书》,也能明显感觉人对社会链接的不同感受、做法。
这也会部分解答我关于为什么一代一代下来,亲属之间,关系越来越弱连接的原因。新一代的感受是上一代难以理解的。只能试着让自己明白为什么和“传统”不一样。
1)PVI: "永恒的当下”。。。。。。位数字网络的种种需求挤入我们的时间经验中。它填充着我们的时间,使得时间的现象学结构萎缩成一种扁平的时间维度“现在”。过去和将来变得更难以加以寻回和规划,因为我们所拥有的的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无法再放任挥霍。。。。。当生活在永恒的当下时,当“浅尝辄止”成为一种普遍状态时,创造了现代社会的种种机制也开始与它本体论基础相脱离。
Jill: 不只是因为年华老去,带来对时间日益减少的哀叹。“时间越来越少”这个问题普遍出现了。
2)P001: 时间的无形性,与它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巨大弹性,深深地沉淀于我们的读写文化中,在此我们惊鸿一瞥式地领略到试图正确把握时间本质的巨大难度。。。。。。时间即非完全到场,它不是自在之物,亦非一种纯然抽象,它不是一个能够在日常实践中被忽视的形而上学的假设。我们只能在消逝的时刻中,通过断裂、刻痕、切口以及位移的情形,来思考时间,虽然它本身并不包含时刻或者断裂,也没有存在和在场,它仅仅作为一种持续不断的生成而运转。
Jill:回顾过去需要时间,展望未来需要时间,活在当下不需要。裹挟的概念可能也是如此。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比如一本书。好的书是耐嚼的,值得一读再读的。而我们自己这本书,已经被另一个时间轴带动,疲于应付现在的“瞬息万变”,既没有时间去看前面的篇章,也没有时间去看目录,想象后面会发生什么?
更妄谈去看别人的书。别人的人生。
刚开始是被裹挟,习惯以后,就是只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当下了。不对其它人感到好奇,不为自身以外之事而悲欢喜乐。甚至会鸣鸣得意地以为自己是这世界上最好的舵手,能掌握自己的人生在这惊涛骇浪的“当下”,不记得前面的路,也不去看船前进的方向。
会忘记开船是为了到达彼岸,而不是一直在海上漂泊。并不以船没有翻为最终目的。
会忘记所有的这些稳住船的举动只是为了船能沿着航线往前。
也忘记了,没有时间/不屑于思考,自己人生的航线是什么?
又及听傅佩荣先生讲座,提到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儒家所谓的入世,就是在时间的过程中,把过去、未来和现在连接起来。通过读经典来尊重传统(过去)、通过从政、做官来关怀社会(现在)和做官的老了退休或者不得意,通过设法教育下一代来重视教育(未来)。”…“道家对人类形成的传统兴趣不大。认为太狭隘了。它感兴趣的是“道”。 对世界上的纷争不敢兴趣。 …超越时间。视角是永恒:所有的东西都会过去。”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信奉着儒家的上一代及其以上的很多行为得到了理解。
反过来说,在网络时间的景观下,新一代所信奉的,非儒家外,也可能不会是道家。入世,出世,对于一个悬浮于网络之中,虚无的“世”,可能都是不适用的。
那么什么体系可以来解决虚无之世界的问题呢?我猜想这应该需要一个全新的东西。目前好像还没有出现。
我的设想是目前人们对于时间加速的问题,可能需要通过技术+思想重构的路径解决。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带来的时间景观变换问题,除了探寻新的对时间景观的认知体系,也需要技术的参与来解决。
所以,不必纠结于“我”不能停下。因为全部的人流,都在往前。
3)P016: 但我们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现实的某个部分——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思想、围绕着我们的物理世界和社会世界——发生了变化时,我们便经验着时间。。。。。。。。。。。由此,产生新事物的“变化”,与周期性往复的“循环”一起,组成了我们的时间坐标网络,构建了我们的时间性的存在。
Jill. 若一直感受“一成不变的生活”,此处所谓一成不变,是一成不变地忙乱的生活,那么,就感受不到时间。
4)P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