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手握书卷,仅阅两章,不禁使我回想起宫泽贤治那首诗《不畏风雨》。如诗云:“东边有孩子生病,前去看护守护;西边有母亲劳累,前去扶她找稻束;南边有人垂危,前去告诉他莫要怕;北边有争吵冲突,前去斥之为无聊。” 他说,他渴望成为这样的人。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书末问:何以活出你心之人生?如此诗意陈设,或许即为答案。
在这书封面,字迹谨慎,骄傲地写着它的履历——入选日本小学教科书,日本中学教师票选“送你一本书大奖”第一名。这些底蕴之言,迅速点明,此书旨在塑造未来一代,灌输智慧,指引方向。
然然,若你仅视之如是,不妨言之,你仅触及其半。它非止是一部教化之书,脱离了道义的拘束,披上了故事之袍,以小说之形,述说了初中生白尼与伙伴(北见、浦川、水谷)相互维系,观察社会,心灵升华的一系列小故事。透过舅舅的书信,白尼逐渐明了自己应当成为何种人。这叙事方式既引人入胜,又散发温暖之气息。
书中二章尤为刻骨铭心:
首章,白尼的舅舅写来的“看待事物的方法”一信。在信中,舅舅深谈了地心说到日心说的科学转变,却与之并陈一种精微之现象:人们在不自知中,倾向以己为中心,积习成性,成为自我心智之桎梏。这现象,对儿童成长,实为巨大障碍。我们应放下此包袱,悟出与世界相融之道,自觉为广袤宇宙之一粒尘埃,勿再以己为万物之轴心。此点启发深刻。今世之儿童,家庭甚至学校,皆滋养着他们的自我妄想,欠缺谦卑与敬畏之心,是教育之遗憾。
其次,令我难以忘怀之章节在第四章,记述了“贫穷的朋友”。同学浦川数日未至学校,因生病请假为由。白尼登门探望,却不见病容,只见他协助母亲油炸土豆片。家中困顿,父亲去故乡筹款,店中伙计生病,浦川顶替工作,年方十岁,竟然早晨黑未明即起劳作,毫不懈怠。
白尼眼中浦川一家的拮据与艰辛,窄小住处,物质的困顿,引发他的共鸣。浦川可能长时间无法上学,他主动提供补习课程。他热情善意地与浦川的母亲妹妹交谈,支持她们。此事传至舅舅之耳,舅舅回信告诉白尼,贫穷之际,人们易自卑,我们应言行慎重,免再伤其自尊。他更提醒,人之真正价值非在衣食住行,而在心灵之洁净。浦川一家尽管境况困顿,但全力奋斗,创造社会价值,改变生活,积极向上,如是人值得赞美。
读至此,我对舅舅的教育之智慧领教颇深。当今社会崇尚“成功”,培养着精英主义,教导儿童与富者为伴,避而不交贫穷者。然而,这书中呈现的智慧如天光璀璨,或许日本亦然。这书教导我们,无论我们面对何等情境,都要珍惜与贫困之人的友情。
除了上述两小故事,书中还传授了如何处理同学间矛盾的方法。舅舅对白尼严厉批评,教导他不管何事都要向同学道歉。面对众人嘲笑某同学,我们是否应跟风嘲笑?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却逐渐编织成我们性格与生活方式之一部分。最终,这些片段将决定我们如何回答两大问题:你欲成为何种人?你欲走向何等人生?我想,这非一愿望、一理念、一指南所能决定,需效仿书中青年们,从师长、家人、同学中汲取知识,身体力行,独立思考,亲历实践,才能为之定局。
此书虽以中小学生为对象,但我这年长之人,亦深受其益。然又欣喜,又憾恨,惋惜儿时未能阅读此书,未曾得到如此温馨教育。然今以书中智慧教导子女,亦是自我成长之道,成为更好之人,为儿女及其他儿童树立良好典范。
终结时,如欲回应本文之主题:教育儿童何为?舅舅写来的信,为最佳答案。他言:“我可以教你英文、几何、代数;但是,我无法教你,人聚在一起组成社会、每个人在其中过着各自的人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有什么样的价值。你知道水是由氧和氢组成的吧。像这种事情,我们可以用语言完全正确地说明,在教室看了实验,一定会马上点头同意。然而,如果说到冰水有什么味道,就只能由你亲自喝喝看才能明白。不管别人怎么说明,只有喝过的人才知道水真正的味道。同理,我们无法同生下就失明的人说说明,红色究竟是什么颜色。想了解人活在世上究竟有何意义,需要你先不知得像个真正的人,在生活中切实去体会,否则再厉害的人都无法教会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