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饭团
小时候不喜欢吃饭,觉得白饭没味道。
绿菜大概很多小孩都不爱吃,想吃肉,却不是天天能吃上。有味道的饭成了吃饭上的最大要求,也是最易达到的。 浇些酱油,一拌,米粒焦黄油亮。咸,香,有味儿!酱油拌饭不能老吃,腻味犯寡。逢上家里炼了大油,母亲会到些米饭在锅里炒上一会儿,放点盐,盛成两碗分给我和小妹。只是那油的香味和亮亮的饭粒,就让人胃口大开了。佐上云南酸菜,那味道就更佳,吃完还觉不够啊。
小孩饿得快,回到家就嚷嚷着饿,在灶台忙活的母亲心疼孩子,盛出一碗热饭,刷净锅,点少许油,把热饭倒进锅里翻匀,就用锅铲踏。米饭压踏成了糊,锅热米焦,起了薄薄的锅巴,厨房里尽是米的焦香,踏得米饭成粘团状时,放少许盐,踏匀。盛一碗清水,双手打湿了,抄上一团饭,双手上下一窝,成了形,快速的团实了,放在簸箕里,又窝另一个。我等不及,伸手过去,却总是给烫了回来。放到温了,人手一个,大口咬了。呵!踏过的饭,格外的有味儿,咸香。省了拨饭粒的麻烦,边走边吃。走到楼下,已经囫囵下肚了,又多了些玩耍的时光呢!
父亲说,他们小时的饭团,是打柴或上学路上的干粮,里面不放油盐,只为填肚皮,没觉得好吃。于我呢,米饭的魔术,或是童年里那一粒珍珠。
附:踏饭团是云南人的说法,还有一个菜名叫老奶踏洋芋,把洋芋煮烂了,放油盐在锅里碾碎,取的也是焦香。大概是指这种软烂的食物最适合老奶奶吃而得名吧。踏字实在无奈之选,用的是锅铲,字却只能取脚踏之字。如想着这食物是用脚做出,吃的人心里恐怕得嘀咕开了。
绿菜大概很多小孩都不爱吃,想吃肉,却不是天天能吃上。有味道的饭成了吃饭上的最大要求,也是最易达到的。 浇些酱油,一拌,米粒焦黄油亮。咸,香,有味儿!酱油拌饭不能老吃,腻味犯寡。逢上家里炼了大油,母亲会到些米饭在锅里炒上一会儿,放点盐,盛成两碗分给我和小妹。只是那油的香味和亮亮的饭粒,就让人胃口大开了。佐上云南酸菜,那味道就更佳,吃完还觉不够啊。
小孩饿得快,回到家就嚷嚷着饿,在灶台忙活的母亲心疼孩子,盛出一碗热饭,刷净锅,点少许油,把热饭倒进锅里翻匀,就用锅铲踏。米饭压踏成了糊,锅热米焦,起了薄薄的锅巴,厨房里尽是米的焦香,踏得米饭成粘团状时,放少许盐,踏匀。盛一碗清水,双手打湿了,抄上一团饭,双手上下一窝,成了形,快速的团实了,放在簸箕里,又窝另一个。我等不及,伸手过去,却总是给烫了回来。放到温了,人手一个,大口咬了。呵!踏过的饭,格外的有味儿,咸香。省了拨饭粒的麻烦,边走边吃。走到楼下,已经囫囵下肚了,又多了些玩耍的时光呢!
父亲说,他们小时的饭团,是打柴或上学路上的干粮,里面不放油盐,只为填肚皮,没觉得好吃。于我呢,米饭的魔术,或是童年里那一粒珍珠。
附:踏饭团是云南人的说法,还有一个菜名叫老奶踏洋芋,把洋芋煮烂了,放油盐在锅里碾碎,取的也是焦香。大概是指这种软烂的食物最适合老奶奶吃而得名吧。踏字实在无奈之选,用的是锅铲,字却只能取脚踏之字。如想着这食物是用脚做出,吃的人心里恐怕得嘀咕开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