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02 近期随想
记录最近在生活间隙中获得的灵感:
1.美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Gatsby:一种具象化的国家形象,American dream的理想型。暴发户出身,追求金钱(“肮脏”)只为赢得认可(“高尚”),一种复杂的无辜,天真的世故。在这一角度看来,Daisy显然指向欧洲。
2.Gatsby的故事发生在1930年代大萧条以后,此前的1920年代被称为爵士时代/黄金十年,再之前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所建立的传统秩序因走到某种极端而摇摇欲坠。Titanic沉没于1910年代,某种程度上像是一场宣告。
3.为什么Titanic电影这么经典:因为要素过多。爱情线显然架空于灾难事件,两男争夺一女,穷小子富家女和门当户对的富二代,从莎士比亚就开始的典中典爱情叙事模型。但Jack这个角色因过于理想化而显得虚幻,也正因如此而成为影片的亮点——以他所生长的环境本不应养成如此性格,具备如此性格又不可能再继续生存于那个环境。细究起来其实整部影片的人物塑造都过于扁平,有刻意美化穷人、贬低富人、将两类群体相对立的倾向。
4.重看《英国病人》:其实是一个关于ownership的故事。在人与人的层面上,是betray or belong。在国与国的层面上,是国籍的混乱,科学家和政客的矛盾。两者在叙事上形成互构。
5.重看李沧东的《燃烧》:惠美代表那些物质贫穷的年轻人——little hunger,Ben代表那些物质富裕精神贫瘠的年轻人——great hunger。钟秀在剧情之外也有旁观者的视角,观察,诘问,探究,暗合他在影片中的“作家”身份,也是导演视角的延伸。李沧东在这部影片里关注的是青年问题,“韩国有太多没人管的仓房”,从某个意义上来说也属于边缘群体。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