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之死》读后感
导致爱情危机的不仅仅是对他者的选择增多,也是他者本身的消亡。这一现象几乎发生在当今时代所有的生活领域,伴随着个体的“自恋”情结的加深。他者的消亡其实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过程。
今天,我们的文化中充斥着对比和比较,根本不允许“他者”的存在。我们时刻把所有事物拿来比较、归类、标准化,为“异类”寻找“同类”,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体验“他者”的机会。
在费奇诺看来,爱情是“所有瘟疫中最严重的一种”,它能直接导致“变形”,让一个人抛弃他的本性,教他“容纳陌生的东西”。变形和伤害,都体现出一种消极性。
开篇就给我比较大震撼的两句话。开篇的这两段话让我很容易就联想到电影《花束般的恋爱》中的那对情侣。男女主因为极其相似的兴趣爱好而产生了“爱情”。但实际上他们所谓的合拍的兴趣爱好只是浅层的一些符号化的事物的相似性;特别是男主人公,对于他所见到的热爱的导演在其他人看来并不认识时,是以一种鄙夷的姿态去评判他人,认为他们就是异类。这应该就是书中所说的自恋情结,以及失去的体验他者的机会。从心理学角度看,两个人之间较高的熟悉程度确实能促进对双方的好感,但是要注意这种是爱情吗?是否只是因为强烈的舒适感、安全感而建立的情感联结,是否也只是追求舒适而放弃了激情、伤害、容纳他者的消极性?but也不是说因为熟悉程度高在一起的就不是爱情,究根结底还是看是否能容纳他者。像影片的男主就不行了,在后期两人的差异愈发显现,而男主无法接受,关系便逐渐破裂。but也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去追求这种消极性的爱情,也许追求的是舒适感高的爱情,但是本应在爱情中的消极性更多地在另外一个地方被补偿了,比如工作、亲戚?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消极性是一种磨人的东西,依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即可。
当然,回顾起自己以往的经历,我也有过上述的心路历程。但是现在对于对象的选择,我认为合拍的兴趣爱好不再是必要条件,而是一种可以去培养、去发展、一种锦上添花的条件。现在更看重的是双方是否真诚、以及是否有成长型的心态,也就是说可以静下心来去感受他者(对方)的存在并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沟通与成长。
以及一些相亲观念,“被坚定地选择”,应该也是“自恋”情结的体现,对自身缺乏强大的认同,受制于外界的选择的态度,只感受到自我,未能容纳他者的差异、未能接受消极性。
自爱的主体以自我为出发点,与他者明确划清界限;自恋的主体界限是模糊的,整个世界只是“自我”的一个倒影。
爱欲则能从对“他者”的体验中感知到差异的存在,引导一个人走出自恋的沼泽区。爱欲会激发一种自愿的忘我和自我牺牲。一种衰弱的感觉向坠入爱河的人的心头袭来,但同时一种变强的感觉接踵而至。这种双重的感觉不是“自我”营造的,而是他者的馈赠。
上述的感受不难理解,比较好奇的是缘由。衰弱可能是由于爱情中的不确定、消极性导致的吗?变强是否是因为自我价值感的提升而带来的感觉呢?在现代社会中其实也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但好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双方大多数都是比较淳朴、没有被资本主义摧毁的。
爱不是一种可能性,它并不基于我们的努力和积极态度而存在,它可以没来由地打击我们,伤害我们。”然而,在这个被绩效和能力统治的社会,一切必须具备可能性、积极性和项目化的特点,无法接受爱所带来的伤害和磨难。
然而有很多人渣以爱之名行苟且之事,利用PUA等各种虐待手段将对方仅作为满足私欲的客体,如果没有辨别爱的能力,那么会误以为这种伤害是“爱”带来的。真正的爱带来的伤害和磨难,是否更多是源于爱的那一方自身带来的,比如爱而不得、异地恋。
爱必须具有项目化的特点,比如各种所谓的仪式感,爱一个人就要给ta买 带ta去、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关系确立从一束花开始。当然,如果这些遵从仪式的行为是发自内心想让对方感受到爱意而不是把爱当成一个项目走个所谓的流程,我觉得是没啥问题。
当今社会的“爱情”无非代表着需求、满足和享用,跟他者的存在与否并无关联。作为搜索和消费机器的当今社会,已经将所有与他者相适应的需求抹去,世界上不存在不能被发现、攫取和消费的事物。
列维纳斯的爱欲伦理学反对将他者物化和商品化。他认为,资本主义消灭了绝对他性,使一切臣服于消费社会。但爱欲体现的是与他者的非对称关系,而非资本主义的物物交换关系,因此不可能出现收支平衡的状况。
现在很多相亲软件背后的匹配逻辑就是基于物物交换,比如学历、工资、外形。以及一些人的匹配逻辑也是如此,比如要求“势均力敌”,学历家庭等等背景对等,可能这也是现代绩效社会的体现,这些标签可以快速筛选掉一大批人,但是筛选掉之后就真的会去认真了解对等的那一个人吗?在新的差异出现之后,是否能接受或者转而下一位。以及一些相亲观念,“只筛选不改变”,是否陷入了同质化的陷阱,即丧失了与他者相适应的需求。这背后可能也有人类心理倾向于以简单的方式去解释事物的心理行为在推波助澜。
以及“势均力敌”,比较认同某位二狗用户写的“爱情中的两个人不应该是对立的势均力敌,而是携手同行,是一个单数的我们俩”。软件上所谓的积极性:两个人必须要比一个人时的感受、体验更好,这样子可能只是把爱情当成了避难所,或者一种只有带来享受满足的事物,可能是新鲜感/持续的心动,但是没有衰弱和变强的感觉。
以及收支平衡,现在很多人好像对这个比较敏感,非常在意自己的付出是否收获到了同等价值的爱。可能体现在开销上,可能男方一直花钱,但是女方没有表达出让男方觉得是有爱意的举动,此时男方可能就会感觉到苦恼、付出好像亏了。我觉得在关系中,很难出现两方对彼此的爱的分量都是同等的情况,大部分情况下肯定是一方爱的更多,但在现今消费主义盛行社会下,比较少的那一方给予的爱的反馈不足导致多的一方感觉吃亏。如果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目的论来看,实际上付出多的一方的行为完全是自己决定的,你可以后撤,也可以选择你想爱对方的方式去爱ta即使收支不平衡。如果是需要去斤斤计较谁付出多的话,是否将对方物化了,将对方的爱当成是一个商品,可以用自己的付出去换取。当然,这其中有一个要注意的点,你要确保对方没有利用这个弱点去榨干你,这个就要从对方的反馈行为去识别了,比如吊着你,除非你也爱这种人。。
死亡首先与自我的利害相关。情欲的生命律动会淹没和放逐自恋式的、假想的身份认同,而又因其消极性而展示出向死的力量。
死亡不仅仅意味着徒劳的生命的终结,不管是牺牲假想的自我身份,还是消弭自我在社会中的社交地位的象征性规则,都是死亡之体现,这些影响远比生命的终结要深刻得多。
这段话是不是就是那种小说中的霸道总裁爱上我、还有富婆找了个穷小子之类的故事情节呢?这个应该也是很多爱情电影感人的故事情节的一个根据吧。比如最典型的就是《泰坦尼克号》、假如爱有天意等等。就是那种可以去牺牲自我追求爱情的行为吧。但是不是只有在热恋期的时候才会有这种状态呢。
担心无法苟活的焦虑,已夺走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点生命力。生命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仅有积极面的生命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消极对于保持生命力至关重要:“只有一件事物、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矛盾性且具备容纳和接受这种矛盾性的能力的时候,才能被称为是有生命力的。”这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活力、健康状态是有区别的,后者排斥了一切消极性。苟活之人形同活死人,他们在生时形同已死,在死前只能偷生。
这些理论乍一看还是挺激进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存在如此追求极端积极性的人吗?我想应该是有的。比如在一些传统的教育背景下,对于在某一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往往身边的家人朋友可能也会对他在其他领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这是否也是一种无法接受矛盾性的体现?即一个人的某方面能力强并不代表他在所有领域都能取得同等的成就。以及对于世界只能选择一类理论去理解,是否也是无法容纳矛盾性的体现。再比如你爱一个人,你会想去付出一些能让对方感觉到爱意的行为,但是你又无法确保对方就能百分百的感受到你想表达的那种爱意。这个是否也是你个人身上的矛盾性的体现呢。实际上我觉得现实中这种矛盾性的现象应该还是挺多的吧。
色情的吸引力在于“将无生命力的性行为从有生命力的性爱中剥取出来”。色情的伤风败俗之处不在于它含有太多的性内容,而在于它其实与性无关。
情欲从未跟神秘感脱钩,甚至连赤裸身体上的脸也不具备任何“新的、完整的性的功能”。与阿甘本的期待相反,这种展示恰恰毁掉了情欲交流的可能性。裸露的面孔仅剩下展示功能,这才是色情伤风败俗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加速了社会的色情化进程,它将一切事物当作商品展出,请所有人观看。
比如短视频平台上各种擦边的视频,只是为了展示,吸引流量,目的是让你产生性欲而不是情欲,你也不会想去真正和主播发生情感联结。
如果说有一样东西需要对当今社会日益频繁发生的“失望”负责,那么它不是不断升华的想象力,而是不断提高的期望值。易洛思的失望社会学并没有将想象和期待加以区分,这也是问题所在。新的通信媒体并没有让想象力插上翅膀,相反,它们造成的信息密集,特别是视觉信息的密集,压抑了想象力。超高清视觉效果对想象力无益,色情片就是通过将视觉信息无限倍地扩大来毁掉人们对情欲的想象的。
愈来愈密集的信息确实可能使人们丧失了对情欲的想象力,比如频繁出现的理想爱情生活“两人三餐四季”,只是一些十分抽象的描述,没有体现出想象力。但是这其中是否也蕴含了无限的可能想象空间?随着经历的增多,是否想象力也会逐渐增强?
没有了爱欲,理性也退化成以数据为基础的运算,而那些无法计算的、不同寻常的事件则不在其运算范畴之内。我们要将爱欲和欲望(epithymia)区分开来,前者不仅在欲望之上,而且在激情之上。它能激发勇气去践行美。
疲怠社会中自我隔离的劳作主体身上的勇气也消失殆尽。
同意。在现代的相亲中,大家越来越理性,但是若对对方没有产生爱欲,那么在看待对方时也只剩下了基于工资、学历等数据的计算。
在工作日时,真的是感觉精力被掏空,没有能量去经营维护亲密关系。
当思考的目的变成将不可表达的、特应性(atopisch)的他者转化为可表达之物的时候,爱神扇动的翅膀才会强有力地触动它。基于数据的计算式思考,缺乏他者的抗力,缺乏爱欲的思考,仅仅是重复的叠加,缺乏爱欲的爱情也就缺乏了精神动力,会退化为“单纯的感官性”。
第一句话有点难理解。
理论能够防止不同的事物被混为一谈而无序滋长,因而可以有效地减少熵。理论先是净化世界,进而才是解释世界。人们必须回到理论、仪式和礼俗的开端。它们为这个世界以及万物的运转规定了形式,提供了框架,使它们具备了边界。当今的海量信息则会让它们变形。海量信息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世界的熵,即世界的噪声量。思考需要安静,是在安静中的一种探险。
数据支撑的“积极科学”无法带来认知或真理。被人们接收的信息仅能算是知识。但知识不同于认知。知识是肯定性的,因而是积累的、渐增的。肯定性的信息不能改变和预告任何事情,因而是无果的。认知则是一个否定性的过程,包含着甄别、提炼和实践。因此,由经验得来的认知可以让既成之事全然动摇,并创造出全新的事物。接收过量的知识并不能带来认知。信息社会是一种经历式社会。经历是不断累积和增加的,它与经验不同,因为它常常是一次性的,不具备通往他者的入口。它缺乏不断变形的爱欲。包括性也成为爱情的一种肯定化了的体验模式
有点类似于死读书?只是生硬地记住茴字的几种写法,但不会学以致用。所以要提升认知,就必须将接收的信息加以实践。
刘擎老师关于本书的观点:
1、过于强调他者的独一无二,真的会使这个世界更加美好吗。我们应当做一般化的抽象,但也要看到差异性。
2、没有区分不同的他者。比如可能是善意的、恶意的等等。对这些都要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开放状态吗?本书简单化了复杂的他者世界。
3、当今人类社会对“绩效社会”这个他者进行无限敞开所得到的结果,即被系统宰制的结果,就是书中所批判的结果。没有给我们足够的警告,向他者无限敞开的危险。
4、丰富了我们对爱情的理解,但简单化了的他者。让我们反思这种追求安全的、追求利益的生存状态。
适当的抽象是有必要的,这是人类社会能够进步的基石;以及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个体间的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但是过于抽象可能会忽略掉活生生的个体。
Final
本书极端和混乱的的理论很吸引人,破除了我们原有的思维框架,激发了我们对容纳他者的爱情的想象力。但是理论过于极端,以及有上述老师的批判的情况。我觉得可以将这本书的观点当成一个警醒,就是在我们现在去追求爱情时,可以多思考下这是否只是满足了自己的自恋、是否能够接受容纳他者带来的危险与惊奇 还是真的只想追求安全感、确定性。
but在这个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世界,追求安稳的爱情确实也能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