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道德
中国文化的成型可追溯至商周之际。据甲骨文记载,商人事无巨细,必咨之鬼神。所以商朝文化可以说是尚鬼文化。周灭商后,提出敬德保民,认为如果统治者失德,便会失去上天的青睐,从而失去在人间的统治地位。这是周人对自身政权合法性的说明,但也突出了德的重要性。此后,周公制礼作乐,华夏文化俨然成了礼乐文明。所以说周人是后续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开创者,中华文化从此定型。到了孔子,是礼崩乐坏之世。孔子对周以来文化进行了总结提炼,提出了“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说,礼乐如果没有内心的仁德做基础,便会流于形式,失去了内在的意义。到了孟子,进一步对以前文化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人禽之辨。“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认为,人和禽兽的区别就在于内心的仁和礼。孟子是儒家心性论的创立者。心性论到了王阳明那里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王阳明的代表作是《传习录》。王阳明认为善恶的根源在于人的内心,心正便自然合乎道德,心不正,邪恶丛生。“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王阳明的临终遗言便是“是心光明”。
从以上的回顾中,我们可以发现道德问题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问题,中华文化是德性文化。在后来的发展中,中国文化形成了儒释道三家。儒家是主流,道家的道德味要淡一点,佛家本来是外来宗教,与道德相关的是戒律和善恶报应,但为了得好报而行善并不是真正的善。
后记1:关于人禽之辨。中国人认为,德是做人必备的,否则便不算是人,是禽兽。所以会有“人面兽心”、“禽兽不如”的说法。其实,人和动物的区别不只是道德,康德认为属于人的认识领域的是知识、道德与艺术。我也赞同康德的说法,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有这些,但我认为还应该加上宗教。康德认为宗教产生于道德,宗教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康德所说的宗教指的是基督教。但我认为宗教的起源不是道德,而是神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与证悟(佛教、耆那教)。所以,人和动物的区别有:知识、道德、艺术和宗教。
后记2:我的哲学观。道德问题是我上大学以来关注的核心问题。因为我发现当前世界,包括校园内,流行的是功利文化,而不是道德文化。真善美并不是人们的追求与共识。所以有一个要不要行善、善的合法性根源何在的问题。这委实难倒了当时的我,是当时的我最大的困惑。所以上大学以来,我关注的重点转向了文科,尤其是哲学与宗教。本来我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想学物理学,因为我当时的信仰是唯物主义,我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研究清楚了物质,便理解了世界,便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上了大学才发现,物理学以及整个自然科学只研究物质领域,而不关心道德、价值、信仰问题。所以我对物理学以及整个理科大失所望。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也就是唯心主义的“心”)可以化归为物质,物质是整个世界的基础。但我后来发现,物质世界可以提炼为一些物质规律,但从这些物质规律推不出诸如爱、正义、美的范畴,这些范畴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另一个领域,是不能用物质规律去说明的!!!所以我现在是心物二元论者,我认为物有物的规律,心有心的规律,物不可以化归为心,心也不可以化归为物,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以唯物主义去理解心灵领域,比如以镜像神经元解释同情心与道德,是低级的,狭隘的,因为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现实世界发生的一些事,比如附身、降神、转世,足以说明灵魂的存在,这是唯物主义解释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