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分斩获清华艺术管理状元,我如何解决自制力差的难题?
Q1.为什么报考清华⼤学美术学院?为什么选择备考艺术管理专业?觉得美院越来越难考了吗?
A:报考清华艺术管理专业是因为偶然中了解到这个专业的学习内容和性质,觉得很感兴趣也很适合自己,同时也一直希望弥补高考时没有努力备考的遗憾。
清华美院一直都不好考,并且在所有美院中,清华一直很重视学生的文化水平。所以录取的同学中基本没有明显短板。这一点对专业能力顶尖但语言能力薄弱的同学来说是比较吃亏的,即使各科的小分不高,但最终录取名单上没有出现卡分的同学。大家选择备考院校时,要确保自己能接受它的特点,做到深思熟虑。

Q2.对于你的这个⽬标你有没有制定⼀个详细复习计划?觉得自己备考是否可行?
A:像我这种自制力差的、从小就坐不住的性格,建立学习兴趣很重要。对于学霸来说,拿一根笔芯一张白纸就能在图书馆坐一天,这种天生的高度专注力是我所不具备的。我是典型的“差生文具多”,这也没什么丢人的,买了喜欢的钢笔就想多写两笔,买了喜欢的本,出门都要揣兜里,随时记随时看。去咖啡馆、自习室或图书馆学习也对我帮助很大,周围人都在专注的时候你是不好意思玩手机的,相比在家学习,有一种“来都来了”的心态。

考期间买的各种笔记本
对学习内容有明确时间规划很重要,认清自己的秉性,估算每天能专注学几小时,至少需要几个月才能把新知识过完一遍,不要做理想化的计划。把备考资料量化后,明确每个月、每一周的任务,完不成没关系,但是要把未完成的任务及时加到未来,这一步很重要,加着加着你会发现越堆越多,就会产生危机感。最后每天早上根据周计划列出ToDo list,一项项划掉,增强成就感。

备考内容量化

周计划:未完成的任务我尽量当周了结
所以每周日的学习时间最长哈哈
Q3.初试你发挥最好的科目是哪个?经验或教训是?
A:发挥最好的算是专业二。当时看到题目我立刻意识到这是我在备考阶段中准备得不够充分的领域,但好在积累过一些好的策划思路,融会贯通之后,争取保持专业性的同时不失创新性。虽然专业二不是最高分,但在完全临场发挥的情况下,拿到133这个分数我个人已经比较满意了。
发挥最差的是专业一,也是我倾注最多精力的一门学科,取得111分的成绩并不高,我自己进行了一些反思和复盘。首先是最后大题的作答,题目要求画出一幅艺术品的小稿并介绍为何选择它,时间范围是近现代。近现代恰恰是我备考阶段不太重视的一个时间段。这个时期的艺术史无论中西方,流派之纷杂,变化之快速,很难像古典某一时期一样总结出一个清晰的论点,我觉得不太好写,所以练习论述题的时候就有意逃避,导致考场上没有自信围绕现代艺术品去长篇大论地写。现代设计史虽然相对准备得比较充分,但我当时在草稿纸上划拉半天竟然一个设计产品也画不像,抓不住精髓。最后无奈选择了论述与小稿都有把握的梵高的作品《星夜》。理论上梵高作为现代艺术之父,已经属于现代艺术史的一部分了,不算是跑题,但老师阅卷的时候看到的都是沃霍尔、杜尚、村上隆……,突然冒出一个老生常谈的梵高,可能给老师的感觉是我不了解现代艺术,一个近期的也说不出来?这是我个人的揣测和反思。总之大家一定要重视近现代艺术史与设计史,并且准确把握画面的精髓。

第二是字迹。这个问题我在后期参加模拟考试时才意识到严重性,阅卷的学长学姐看不懂我写的字,当时已经完全没有时间去练字了。我的字偏向于行楷,虽不能算难看,但是阅读起来有些难以辨认,对阅卷老师来说是一种困扰。看了很多同学的字迹非常清晰整洁,甚至像印刷体一样,一目了然。考试时的字迹不需要追求一笔一画,会影响书写速度,但一定要做到方便老师辨认。
Q4.初试四门课程你是如何准备的呢?
A:
专业一:
根据去年的卷面来看,其中考察篇幅最多的、知识运用面最广的是中外艺术史的部分。尤其是简答和大题部分,题目比较开放与灵活,不会限制论据的范围,完全可以全部用艺术史的知识作答。艺术史基础知识也是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无法逃避的知识。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设计史和工艺史不需要学,名词解释的分数我们仍要争取,同时现代设计史和现代艺术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设计史中的很多案例是经典论据,好背也好用。
在备考前,务必要把清华美院考察的目的与方向搞清楚,千万不要在自媒体上看到其他同学也在备考艺术史,参考书都和你一样,就盲目的跟着他的节奏去准备。据我了解同样是考察艺术理论基础,有一些高校的考察方向是偏向名词解释的,会有很多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需要大量的背诵。但清华并不是这样,甚至有意避免这样。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做盲目的无用功。在我个人看来,清华所考察的更偏向我们的综合能力,绝不是死记硬背能应付的。可以概括为史、析、论这三点。它们是三位一体的,不能瘸腿备考。得到这样的结论之后,我个人会建议时间紧张或者跨专业的同学,在备考专业一的时候做出取舍,或者说将知识点分出明确的优先级。背熟的史论重点知识后,将重心放在论述题的练习与模拟,也就是运用背过的“史”,去锻炼“析”和“论”的能力,而不是追求记忆更多的“史”。在记忆时,无论艺术史、设计史或者工艺史,最重要的都是历史的发展脉络、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及风格特点、变化背后的原因以及重要推进人物。不要拿着一本艺术史教材就开始整理笔记、罗列名词、埋头背诵。

史论
具体来说,我们的教材都是按时间线划分的单元,每一单元开始都有对这一时代的历史背景介绍,这是要重点阅读的。这里通常都会把这一时代最显著的特点介绍清楚。比如北宋,书上会介绍此时北宋王朝结束了混乱割据的局面,进入了相对稳定、经济与市民文化繁荣的时期,同时统治者又重文抑武,导致文人画、山水画、花鸟画、风俗画的空前发展……在了解每个时代背景之后,再去记忆具体的名词。
比如去年考过的风俗画的名词解释,我们不要因为看到题目这样出,就在备考的时候一上来就罗列一个风俗画专题:一、《清明上河图》,作者名什么,字什么,画面上有什么……二、《秋庭戏婴图》……这样背是很容易忘的。这种专题的逻辑可以放到最后冲刺阶段自我考察。但学习的时候,还是建议按照历史逻辑,这样我们在考场上答题时,会根据历史背景直接选择定位到16世纪的荷兰共和国和北宋。因为风俗画是展现老百姓生活的世俗文化。肯定是经济发达、文化开放自由时期下的产物,不可能是封建宗教专制地区或者混乱割据这种民不聊生的时期的产物。这些大的定位是非常好记的,古今中外的朝代一共也就更替了二十几个。通过这个背景定位再去回想具体的名词:张择端、小画派、维米尔……最后再聚焦到某一幅作品。这样答题的逻辑很清晰,时间、背景、地点、人物、作品都有了。即使你实在想不起来作者或者作品内容了,这道题也不可能是零分。这种方式能够保证我们的记忆是线性的而不是分散的。

史论笔记
当然这些具体的名词即使在取舍之后数量也不少,仍需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我个人的方法是初期通过默写思维导图记住每个时代的大框架,后期自己整理言简意赅的名词解释笔记,盖住重点自我考察。
专业二:
专业二的考试内容更加宽泛,并且没有指定参考书。我个人的理解它是对艺术市场架构和概念、各大知名机构与人物、经典的运营策划案例以及最终的实践应用能力的考察。其中较重要的是对艺术市场基本架构有着清晰的、全面的认知。清晰是指最基本的名词概念不能混淆,比如画廊属于营利机构,属于一级市场,这类概念不能有半点错误,要烂熟于心;全面是指对每个名词的理解不能存于表面。比如除了知晓非营利机构与营利机构的基本概念以外,最好要了解下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渗透、推动与制约的。这种全面的了解虽然表面上看和题目关系不大,但在我们撰写自己的策划案时,想要提高创新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离不开这些知识储备的。最后,融会贯通,把知识和案例变成自己的原创策划案,便是最终的卷面呈现。

上课场景
在备考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每节课输入知识后,同时在课下作业中进行知识的输出。在备考初期,尤其是不在艺术市场工作的同学会有一种迷茫感,对整个领域认识不全面,案例也还没积累起来,这时候会有点抗拒完成作业,怕自己犯低级错误,总想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大家千万不要怕丢人,慢慢积累一定会有开窍的时候。写作业的过程是一个快速积累、记忆、锻炼信息搜索总结能力的过程,具有不可替代性,比别人少完成一次作业相当于让别人先起跑,后期是没有时间补回来的。
其次,虽然美术馆专业会考察到绘画工具的使用,但就去年的卷面来说,版面设计与插图是为了更好地呈现方案,起到突出重点、信息可视化的作用,大家千万不要本末倒置,花过多时间去准备手绘,艺术管理专业更是如此。当然大家也要时刻关注美院的考试说明,紧跟变化。

课程场景
政治:
去年的政治题目偏难,这两年的真题也在释放一个信号就是偏重考察对知识的理解,大题可能不会再有题干押中的情况,不仅要背,更要学会运用自己背的材料。我个人并不鼓励大家在完全不了解知识点时就开始刷题,对我而言这样刷题的体验很不流畅,尤其是马原的题目非常拗口,仿佛自己看不懂中国字,影响学习热情。
前期备考我选择看徐涛老师的强化班学习基础知识,很多抽象的概念被他讲得形象生动,很好理解,但一定要配合刷题巩固,否则当段子听很快就忘了。建议大家先试听几位名师再做选择。冲刺阶段的大题与时政备考我就转报腿姐的课了,这个阶段的备考是完全应试角度的,不需要过多的知识理解转化,腿姐的特点是语速快,课程信息量大,偏向技巧应用而不是理解。

徐涛课程
政治这门课的特别之处在于不同阶段的节奏很不一样。现在六月份大家可以多利用专业课学习的碎片时间,地铁上在小程序刷刷题,吃饭的时候看看电视剧了解史纲故事线等等,在此推荐《走向共和》和《觉醒年代》这两部剧,本身就很有观看的价值,又能辅助学习。到了备考前一个月左右,各种模拟题陆续上市,这时建议延长政治学习时间,并且做题时严控时间。如果只做了模拟选择题,那么后期大题背熟之后一定要计时默写几遍,测算自己思考加书写的时间。平时大家背专业课的时候也可以多拿笔默写,提早适应考试那两天相当恐怖的书写量。


《走向共和》&《觉醒年代》
总的来说,政治考试的分数拉不开,耗费精力大,性价比很低,每天比别人多学一小时,可能最后成绩只高了5分以内。但并不代表大家可以松懈甚至放弃,而是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虽然我并不认为61分的成绩与我付出的精力成完全的正比,但我们备考阶段永远也不会知道,如果付出更少精力所取得的成绩是否够用,马后炮没有任何意义。在同样有限的备考时间中,高效率往往代表着优秀的学习能力,这也正是清华所看重的。
英语:
英语学科我耗费时间很少,前期计时模拟了一套往年真题摸底,觉得题目不难,之后就没再看了,直到12月中旬开始准备作文。但我依然建议大家重视英语真题,就算从小到大英语都非常好的同学也要模拟一次,熟悉题型并自测分数,心里有底。客观题扣分在5-7分以内的同学个人觉得可以适当减少英语备考时间,让给其它学科,最后认真对待作文即可。如果是每篇阅读都要错2道以上,甚至看不懂讲了什么的同学,建议还是日常保持英语学习的习惯。
我以往的英语学习习惯是通过阅读小说或影视剧背单词而不是单词书,这样遇见生词可以结合前后语境理解,比如中文释义同样都是“消失”,在英语中却分为vanish和disappear,甚至还有fade。它们并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同义词,由于中英文的语言逻辑差异,只有在故事中我们才能结合上下文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区别和正确的应用场景,这样背单词的记忆是立体的、有画面的,而不是纯对着释义一个个死记硬背。时间紧张或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直接选择吃透往年真题的阅读材料,真题涉及词汇基本都是考研大纲内的。基础词汇积累够了,做阅读时正确率一定会提高。阅读是英语科目的重中之重,也有一些网课针对基础薄弱的同学开发了一些应试技巧,这方面我没有具体了解,我的做题思路就是看懂文章后看题目。无论如何英语考试“得阅读者得天下”这句话不会有错。
现在时间比较充裕的情况下,大家也可以多看一些英文情景喜剧,轻松愉悦又能培养语感,良好的语感对于翻译和作文都会有帮助。同时也可以看一些与专业课有关的剧,比如文艺复兴时期赞助了很多艺术家的《美第奇家族》、以拍卖为故事背景的《辣手藏家》、或是艺术史纪录片等等。英文好的同学要庆幸你有更多的时间准备其它科目,而不是歇着,不然会变成龟兔赛跑的故事。


Q5.复习之余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如何应对各种压力?
A:备考期间的生活难免会单调一点,最多只是看看电影综艺,周末出去走走或者练瑜伽放松身心,11月开始基本就是学习和休息两点一线。但我每天学习时长不算很长,前期2-4小时,后期4-7小时,自媒体上学习博主动辄10小时+对我来说不太现实,因为我个人并不能专注很长时间,一旦发现自己状态不好,我会选择休息调整。重要的不是去比拼学习app上的专注时长,而是对自己保有诚实,并且坚持自己的备考节奏,不盲从,不比较。
压力大是很正常的,后期我的做法是接受、正视自己的焦虑情绪,而不是想方设法压下去。备考清华的同学,你们已经比常人勇敢百倍,面临的压力也随之加倍,不是随便看看鸡汤,别人三言两语的安慰就能消失的。坦然面对焦虑的自己,不自信的时候多做一些自己擅长的事情,优先复习擅长的学科,慢慢找回状态。每个人的背景与天赋都不一样,切忌拿自己的短板与别人的优势对比。
Q6.你觉得自己复试发挥如何?经验或教训是?
A:复试发挥的比较满意,面对一排教授的严肃提问,做到轻松地交流,不失误不失语,已经知足。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复试环节的面试和笔试题目都不难,甚至是如果答错了有一点说不过去的程度,如果因为紧张而失误,会给老师留下专业能力不合格的印象。所以大家不用过分紧张,能进复试的同学不会被题目难住,保持轻松心态,自信从容,不卑不亢才是最大的考验。





线下模拟复试现场
Q7.录取后,你觉得你的优势在哪里?
A:最大的优势可能是语言基础比较好,有更多的时间让给专业学习。考察的这四门学科在备考时均能找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换句话说没有讨厌学科(比如数学这种没兴趣也没天赋的科目)。所以还是建议大家择校之前充分的剖析自己,不要为了世俗的成就逼自己做不擅长的事。当然擅长也不代表不用努力,算是痛并快乐着。
考研之前我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最大的问题是自驱力不强,没有拼劲,没有上进心。备考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到努力所带来的正向反馈,整个人变得更加积极勤奋,愿意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不糊弄不凑合,这些都是考研带给我的礼物。


清华美院考研现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