遴选难不难,取决于备考时能不能做好以下几件事!
昨天晚上大扫除的时候把遴选时的笔记翻出来了,还蛮怀念的,今天事情比较少,就和大家聊聊我参加遴选的心得吧。
我知道很多人都说遴选很难,本人也考了三次,但上岸以后回过头来我发现,遴选其实也就这么回事。
我不是大神,就是一个普通人,二本出身,在职研究生刚读完,我这样的人,体制内一抓一大把,但就是这么普通的我比过了985出身的大神,顺利上岸。
今天我也不藏私,把遴选备考的误区、正确的学习姿势一一摆出来,教大家走好备考的每一步,只要是我能用的方法,你们一样能用,动动脑筋还能改良改良,废话少说,我们开始。
▶第一件事:信息整理
准备任何一场考试,都得先去了解它,考什么,什么时候考,不同地区的命题风格,这些都要摸个一清二楚。
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找真题,考哪里就找哪里的真题,直接去问百度就行,或者逛本地的贴吧、公选王官网、找单位的前辈,只要不是单位自己组织的遴选考试,市以上的考试差不多都能找到回忆版的真题。拿到真题以后亲自做一遍,这样就能对题型分布和自身实力有一个大概的认知。

现在网上有一种说法:遴选是大型的申论。其实只要是做过真题,仔细研究过真题背后的命题逻辑,就会发现这句话其实压根不成立。
申论考的是潜力,非常浅显,只要文笔好,略懂一些套路和时z,就能考个不错的分数。但遴选考的是能力,材料更长,考题更贴近工作实际,讲不出东西,只会套模板就绝对上不了岸。这就决定了遴选备考不能照搬申论经验,要就事论事,特事特办。
▶第二件事:合理规划
具体规划上,不需要做的太细,甚至都不需要分成“打基础、攻难点、搞冲刺”三个步骤,毕竟我们的任务很简单,就是把每个题型都一一拿下,最后留出模拟练习的时间就行。
做规划的时候可以翻一翻当地去年的遴选公告,看看什么时候考,估摸一下自己有多少备考时间,划出半个月或者一个月用来模拟,其他时间可以按照题型划分,对每个题型都要有一个大概的学习方案。
比如说案例分析,有多少种分支题型,哪些题型是难点,该怎么学,只要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了,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学了。(这点我接下来也会说)
另外还要注意的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不要忘了及时调整学习计划,比如这周工作比较忙,学习的时间比较短,那下周就要抓紧时间补上来,如果这周比较闲,那也不能抱着“歇一歇”的想法放松下来,抓住当下每一分钟的学习时间,实时调整学习计划,这非常重要!!!

▶第三件事:剖析真题
客观题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毕竟各地的笔试还是以主观题为主,我也没考过客观题,就不在这里不懂装懂了。主观题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案例分析(材料分析)、公文写作和大作文。
★遴选的案例分析材料比较长,有的甚至能达到四五千字,具体题型还是逃不出归纳总结、对策建议、分析评价、工作思路几大类,得分点基本上都在材料中,也有部分题型三四成的得分点需要从工作经验中找(比如工作思路题)。这种题的拿分思路很简单,就是找得分点,然后组织语言,思路和申论差不多,但方法上有所区别。
我当时用的网课是姜宇遴选全课,老师专门比对过遴选与申论的区别,讲遴选真题的时候,老师都会先仔细剖析题干,把场景和身份搞清楚,设身处地地在工作层面考虑,大多数申论题都不需要这样(比如对策建议,申论不需要考虑给谁看,但遴选有时候需要);读材料的时候老师也都是速读,只抓关键词和段落大意,最后站在全局的角度总结一下材料的观点/情感倾向,申论大多时候不需要这样,只需要记住一个段落一个得分点这一基本原则就行。
★公文写作题,拉不开差距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很多人不愿意把时间花在提升不大的项目上,但公文写作考的是文字基本功,这是值得去花心思练习的。
举个最浅显的例子,“功夫”和“工夫”有什么区别?功夫大多时候表示某人的本领,工夫则表示时间,我们经常说“眨眼功夫”,实际上应该用“工夫”,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说“下功夫”做某件事,就不能用“工夫”,这是汉语词典特殊规定的。类似的词语辨析还有很多,把这项基本功练扎实,写出来的东西才不至于被内行笑话。(考场上用错词,大概率要扣点分)
★大作文,要求比申论高很多,更注重工作实际和z策理论,题目一般会结合时下热点和省情,比如“z务最后一公里”“扶贫与z兴的衔接”,也有的直接放弃了传统的作文形式,直接考事务性公文写作,比如讲话稿、汇报提纲。
什么样的作文能拿高分呢?站在阅卷人的角度,他肯定希望看到一些逻辑清晰、见解深刻的文章,不希望看到堆砌辞藻、套用模板的“八股文”。
这么一想,我们的目标就清晰很多了:平时多加练习,掌握由浅至深、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多看看人m日报的时评和单位内部的各种调研报告);多积累真实案例,开拓视野,积累经验,把这些真实的内容作为观点的填充(关注热点、大事);工作的时候勤加思考,透过表象看本质,把具体的问题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比如乡村z兴工作的推进)。
▶第四件事:积累素材
之所以把素材积累单拎出来,是因为很多人都把“积累”当成了“背诵”,结果越积越累,考试的时候还用不上。
我积累素材有两个原则,一是尽量积累原汁原味的素材,不去看现成的分享。比如单位的文件、官网的资讯、报纸杂志的评论员文章,这样的好处在于我每摘一个句子、段落、结构我都知道该怎么用。二是尽量不用手抄,遇见好用的素材就直接复制粘贴到文档当中,一些理论解读我都是整段粘贴,然后把关键句标红,既省时省力,又一目了然。
关于积累什么,我建议刚开始的时候看到什么好就积累什么,因为每个人的风格、习惯不一样,文无第一,只要觉得好用都可以。只要一边积累一边练习,不到一个月就会发现哪些素材常用,哪些素材不常用,到时候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就行。
▶第五件事:学以致用
看书、听课、积累素材都是要为考试服务的,最终都要回归到试题上来,我的学习流程是这样的,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跟着姜宇遴选通一遍真题,老师会讲一些析点的技巧,比如z策分析、联想分析、主体分析,这些都很有用,我都会一一记下来。听完一节课我会尝试把解题思路捋顺,老师讲的都比较详细,一般过一遍就能记住,但个别题型我需要二刷(比如分析评价题)。
把老师讲的都捋清楚之后我会从北辰遴选真题月刊当中找几道类似的真题,趁热打铁做一做,如果找不到得分点、不知道怎么搭建逻辑框架,就转头再听老师讲一遍。对答案的时候我会货比三家,从网上找一找大神的解读和机构答案对比一下,最后整理出一个比较完善的思路。

周末我一般会练练公文和大作文,练习的时候把素材库打开,没灵感了就翻一翻(只要按照类别做好目录,很好找),最后再总结一下本周的学习成果,然后进入下一周的学习。
Ps:以上学习方法是我个人的最优解,不代表是所有人的最优解,请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第六件事:悬崖勒马
备考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效率,不管是什么学习方法都要为效率服务,如果在备考过程中感觉自己进步缓慢(比如两周都没能拿下一个题型),最好还是先停下来找找症结在哪。
找症结的时候可以先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课上老师讲的都记住没有?积累的素材用上了多少?做题的时候有没有抓住重点?做完之后有没有及时复盘?复盘的效果怎么样?有没有更省时更高效的复盘方法?
把这几个问题想明白以后,基本上就能找到改进的方案。
Ps:我的复盘方法比较简单,就是第一次做完题,对过答案,写一个简短的改进意见,把自己的不足归纳一下,和原回答保存起来,半个月后再做一遍真题,和原答案对比一下,看看那些改进意见有没有放在心上,如此反复,直到感觉差不多了就不用再看这道真题了。

▶第七件事:心态调整
心态问题是个大问题,小则影响备考效率,大则影响备考信念。
如果生活、工作上的压力很大,不妨先把学习放下来,不要让自己精神的那根弦绷得太紧,时间长了会出问题,我有一段时间,耳鸣,失眠,精神恍惚,调整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过来。
但话又说回来,压力也不能成为放弃的借口,如果感觉自己“心有余”,就不要停下脚步,想想自己的未来,想想自己的责任,我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坚持下来的。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感慨,奋斗虽苦,但却难忘,延迟满足确实比那些廉价的快乐要珍贵的多,加油吧,诸位同仁!
如果我的分享有帮到你,请务必点个赞,小小的认可对我很重要!
-
Kiki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17 0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