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条目翻译 - 防卫军(德国殖民地)
Schutztruppe
活跃时间:1891-1918
效忠于:德意志帝国
兵种:步兵
规模:80330人(包括第3海军陆战营)以及200头骆驼
参与战斗:阿布希里起义(Abushiri revolt)、阿达马瓦战争(Adamawa Wars)、赫雷罗战争(Herero Wars)、赫雷罗人和纳马人大屠杀(Herero and Namaqua genocide)、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语名词“Schutztruppe”直译为英文就是“Protection Force”,在中文里可译作“防卫军”,是德意志帝国在19世纪末到1918年的时期于非洲使用的殖民地部队的正式名称。与其他国家的殖民地军队类似,防卫军也是由来自欧洲宗主国的志愿军官、士官、医疗人员、兽医人员和征募自非洲殖民地境内或非洲其他地方的土著士兵这两大部分组成的。
德方在德属东非成立了军事武装,这些人就是日后在德属西非的喀麦隆(Kamerun)殖民地以及德属西南非名声大噪的“阿斯卡里”(Askari)。为德方控制德属新几内亚、德属萨摩亚以及德属多哥兰的则是小型地方警察部队。受德意志帝国海军管控的中国胶州地区则是个例外。德海军向青岛派驻了第3海军陆战营(Seebattaillon III),这支守军是德国派驻众多海外保护地的部队中唯一一支全部由德国人组成的永久驻军。
部署
德方将殖民地军队命名为“防卫军”的原因可以追溯至首相俾斯麦的措辞,他偏爱用“保护地”(Schutzgebiete,英:protectorate)而非“殖民地”来称呼帝国的海外领土。防卫军由地方警察部队或私人准军事组织组成,德国殖民者在组建防卫军的过程中受到过较强阻力。
1888年,德国东非公司(Deutsch-Ostafrikanische Gesellschaft)的领地内爆发阿布希里起义,柏林的俾斯麦政府不得不派遣帝国专员(Reichskommissar)赫尔曼·威斯曼(Hermann Wissmann)率雇佣军前去平叛。德国在东非建立殖民地“德属东非”后,德国国会于1891年3月22日颁布法令,威斯曼部队(Wissmanntruppe)就此被改编为防卫军。1895年6月9日,德国国会再度颁布法令,这次,西南非洲的警察部队(由柯特·冯·弗朗索瓦[Curt von François]指挥)和德属喀麦隆的警察部队被重组为防卫军。
防卫军的最高指挥官为德皇,但在组织架构上,防卫军从来都不属于德意志帝国陆军,但德国的军事法和纪律却对防卫军有约束力。防卫军最初受帝国海军办公室(Reichsmarineamt)监管,1896年7月7日和18日通过的法案将防卫军转交给德国外交部的殖民地部门监管。1907年,殖民地部门和防卫军指挥部被整合为独立部门“帝国殖民地办公室”(Reichskolonialamt),该部门直接对德国总理负责。
1896年,殖民地部门中成立了防卫军指挥部(Kommando der Schutztruppen)。尽管叫这个名字,但该部门只是个行政部门,没有军事指挥权。防卫军指挥部的办公地点位于柏林的毛尔大街(Mauerstraße),就在殖民地办公室的办公地点附近。1914年,一战爆发之初,防卫军有3个军事指挥部,分别位于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以及德属喀麦隆,分别听命于三地的总督。
德属东非
一战爆发之初,德属东非的防卫军被整编为14个野战连(Feldkompanien),总兵力为2500人,总部设在德属东非首府达累斯萨拉姆(Dar es Salaam,今坦桑尼亚城市达累斯萨拉姆)。再加上搬运工、劳工等人员,德属东非的防卫军总人数达14000左右。1914年4月13日,德国陆军中校保罗·冯·莱托-福尔贝克(Paul von Lettow-Vorbeck)接管了德属东非的防卫军。莱托-福尔贝克在一战期间一直指挥着他的殖民地部队,最终晋升至少将。德属东非的防卫军也是一战中最后投降的德军部队——1918年11月的停战日过后几天,他们才放下武器。
战前,德属东非的防卫军的编制是这样的:一个连共有160人(最多可扩充至200人),分为3个排(Züge),每排有50-60人,其中包括两个机枪小组。14个野战连每个都下辖一个至少有250人的搬运工部队,还拥有一些被称作“Ruga-Ruga”的土著非正规军,在德属萨摩亚,这类土著非正规军则被称作“Fita-Fita”,其规模与德属东非的Ruga-Ruga大致一样。德属东非的防卫军编制及各连驻地如下:
· 第1连:阿鲁沙/莫希
· 第2连:伊林加和Unbena
· 第3连:林迪
· 第4连:Kilimatinde和Singida
· 第5连:Massoko
· 第6连:Udjidiji和Kassulo
· 第7连:布科巴、Ussuwi和Kifumbiro
· 第8连:塔波拉
· 第9连:乌松布拉(今布琼布拉)
· 第10连:达累斯萨拉姆
· 第11连:Kissenji和Mruhengeri
· 第12连:Mahenge
· 第13连:Kondoa Irangi
· 第14连:Muansa和Ikoma
达累斯萨拉姆的守军额外还拥有一个新兵兵站、一个信号部门,以及一个军需单位。
德属东非的防卫军的总兵力如下:300名欧洲兵员、2472名非洲兵员,其中有68名作战军官(combatant officer)、60名准尉与士官、132名非作战医务军官、平民行政人员、弹药技术人员,以及2名非洲军官、184名非洲士官、2286名阿斯卡里。
一战期间,德属东非的防卫军又增加了15个连(番号为第15至第30)、8个临时连(编号为A到G,以及L)以及8个步枪连(Schützenkompagnies,编号为第1至第8)。原计划中,步枪连的兵员出自白人殖民者及其后代、种植园管理人员以及贸易公司雇员,但随着战争的拖延,部分步枪连出现了人种混杂的情况。战争期间还另组建了一些小型支队。另外还组建了数个(大约是4个)预备役连,其兵员都是年龄较大的阿斯卡里,这些连的番号前缀是字母R。
德属西南非
德属西南非的防卫军的编制是12个骑马步兵连,总兵力1500人,其中德国人占大多数。驻扎在德属西南非北部的沙漠地区的第7连的坐骑是进口运来的骆驼。另有一支名为“巴斯特连”(Baster Company)的部队是由欧洲白人和非洲黑人的混血儿组成的。在德属西南非,德国殖民当局与当地土著人口关系恶劣,以至于这里的防卫军几乎没有征召非洲土著。当局倒是征召上来了一些布尔人和阿非利卡人,为稚嫩的部队增添了兵力。
德属西南非的殖民地部队中还有来自帝国陆军和海军的志愿者(其中有些是奥地利人),但主体兵员还是德国人。在前往非洲之前,这些部队接受了特殊训练,以应对特殊任务和新的自然环境。他们的训练基地中有一座设在卡尔斯鲁厄。巴登大公国境内的莱茵河上游河谷气候潮湿,在当地训练的部队得以提前适应非洲的环境。
德属西南非的防卫军组织架构如下:
指挥部设在温得和克(Windhoek),司令部、行政部门、法律部门(军法官[Judge-advocate])、医疗部队、勘测和制图部队都驻扎于此。
北部地区指挥部:温得和克
· 第1连:Regenstein和Seeis
· 第4连:Okanjande
· 第6连:奥乔和Otavi
· 第2炮兵连:Johann-Albrechts-Höhe
· 第1运输排:卡里比布
· 物资处:卡里比布
· 军马补给站:Okawayo
· 炮兵和火车补给站:温得和克
· 军医院和医疗补给站:温得和克
· 服装补给站:温得和克
· 地方司令部:温得和克
· 地方司令部和军需部:斯瓦科普蒙德
南部地区指挥部:基特曼斯胡普
· 第2连:Ukamas
· 第3连:Kanus
· 第5连:Chamis和Churutabis
· 第7和第8连(骆驼骑兵)、军医院:Gochas和Arahoab
· 第1炮兵连:Narubis
· 第3炮兵连:Gibeon
· 第2运输排:基特曼斯胡普
· 炮兵和火车补给站:基特曼斯胡普
· 军医院和医疗补给站:基特曼斯胡普
· 服装补给站:基特曼斯胡普
· 物资处:基特曼斯胡普
· 驻军行政处:基特曼斯胡普
· 军马补给站:Aus
· 骆驼种畜场:Kalkfontain
· 地方司令部和军需部:吕德里茨
一战爆发时,德属西南非的防卫军共有91名军官,22名医生、9名兽医、59名平民行政人员和弹药技术人员、342名士官以及1444名其他军衔的德国人,总共1967人。
德属西非
喀麦隆
德属西非由两个殖民地实体构成,一是喀麦隆,二是多哥兰。
1914年时,喀麦隆的防卫军有12个连,总兵力1600人,司令部设在Soppo,部队始建于1894年,组建基础为建成于1891年的地方警察部队。
喀麦隆的防卫军组织架构如下:
中央指挥部:喀麦隆首府布埃亚附近的Soppo
· 第1连(司令部连)和炮兵支队:杜阿拉
· 第2连:巴门达、武姆以及Kentu
· 第3连:莫拉和库塞里
· 第4连(考察/勘测连):Soppo
· 第5连:布阿尔、卡诺和埃博洛瓦
· 第6连:姆拜基、诺拉和Nguku
· 第7连:Garua、Marua和穆比
· 第8连:恩冈代雷
· 第9连:Dume和Baturi
· 第10连:Ojem和Mimwoul
· 第11连:Akoafim和Minkebe
· 第12连:Bumo、Fianga和Gore
驻扎在喀麦隆的这12个连一共被分成49支驻防部队,共有61名军官、23名医生、23名平民行政人员和弹药技术人员,98名德国士官,以及1650名非洲士兵,总人数达1855人。
多哥兰
这里的总警力为673人。一战爆发后,多哥兰集结起了约1000人的部队。这些人手头的武器、弹药、物资都很少,截至1914年8月底,多哥兰防卫军的所有单位都已向法军和英军投降。
制服
在德属东非的防卫军于1891年组建时,德方决策者就决定让他们穿着特殊制服,其目的之一就是强调防卫军在帝国陆军中特殊的独立地位。防卫军制服与普鲁士陆军军装式样一致,部队的本地军装起初是灰色,后改为“原野灰”(Feldgrau)(他们的军装被称作‘布装’[Tuchuniform]或‘布裙’[Tuchrock]);部队的热带军装则是卡其色(这种军装也被称作‘原野裙’[Feldrock])。德属西南非的防卫军会在保护地境内穿着本地军装。欧洲军官和士官们还会在仪式场合穿着白色礼服。白色和卡其色的军装的式样是一样的。防卫军的兵种色为蓝色,所以他们的制服军裤的裤线上、四兜上衣的遮布(fly)以及领子边缘都装饰有蓝色镶边,士官的左衣袖上还带有银色倒V字形蓝底臂章。防卫军官兵还会领到灰色或卡其色的宽边软帽(Slouch hat),名叫“防卫军帽”(Schutztruppenhut),也叫“西南帽”(Südwester),不同驻地的防卫军的帽子边沿和帽带的颜色则与各自的专属颜色一致。各个保护地防卫军的专属颜色如下:德属东非:白色;德属喀麦隆:暗红色;德属西南非:矢车菊蓝色;多哥兰:黄色;德属新几内亚:绿色;德属萨摩亚:浅粉色。另外,由于防卫军也是德意志帝国的军队,他们的军帽上还带有黑白红三色的“帝国圆帽徽”(Reichskokarde),就固定在军帽翻折起来的边沿上,他们的木髓帽(Tropenhelm)还可系上黑白红三色的细绳,上衣两肩的肩章(shoulder straps)则是用交织缠绕在一起黑白红三色线绳制成的。
防卫军中的非洲人员穿着的上装为棉质,卡其色,无口袋,下装为卡其色马裤、蓝色绑腿、及踝靴,而他们过去都是打赤脚,露小腿的。非洲人员还配有红色土耳其毯帽(菲斯帽),在战场环境下,他们还可用配套的卡其色帽套罩住帽子。菲斯帽前部一般都标有连队番号。在战场条件下,阿斯卡里们要么会在红色菲斯帽上罩上卡其色帽罩,要么则会戴另一种菲斯帽,即用卡其布料包裹在枝条框架上制成的菲斯帽(tarbush)。战争后期,防卫军的非洲军人们一般都会戴一种大软帽,不再戴菲斯帽。非洲/土著部队的兵种色为红色,所以他们的军装的裤线、上衣的遮布、领子边沿也都带有红色镶边,士官的左衣袖上还带有红色(后改为棕色)V形臂章。
制服与军衔衣饰
防卫军中的非洲官兵制服上的军衔标识比同军衔的德方人员要多一个V形,例如,德方的豁免兵(Gefreiter)左衣袖上没有V形臂章,而非洲豁免兵左衣袖上则有含有一个V的V形臂章;德方的下士(Unteroffizier)左衣袖上的V形臂章里有一个V,而非洲下士左衣袖上的V形臂章里则有两个V。尽管欧洲士官和土著士官在名义上是平级的,但欧洲士官的地位始终要高于土著士官。
防卫军中的德国/欧洲官兵的领章、肩章和帝国陆军标准样式一致。
德属东非
很多德属东非的阿斯卡里都是苏丹人,因此德属东非的防卫军直接套用了土耳其的军衔。以下军衔为东非人专属:
· 阿凡提(Effendi)——苏丹军官(仅限东非人),该军衔继承自威斯曼部队,阿凡提军衔的标志原本是肩章上有一到三颗银星,后来一律改为三颗银星
· 高级军士长(Senior Sergeant)——军士长(Feldwebel/ Sol),衣袖上有四个平顶V字形臂章
· 中士(Sergeant)——中士(Sargenten/ Bet Schausch),衣袖上有三个平顶V字形臂章
· 下士(Corporal)——下士(Unteroffizier/ Schausch),衣袖上有两个平顶V字形臂章
· 列兵(Private)——豁免兵(Gefreiter/ Ombascha),衣袖上有一个平顶V字形臂章
参考资料
· Farwell, Byron. The Great War in Africa, 1914–1918.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89. ISBN 0-393-30564-3
· Haupt, Werner. Deutschlands Schutzgebiete in Übersee 1884–1918 [Germany’s Overseas Protectorates 1884-1918]. Friedberg: Podzun-Pallas Verlag. 1984. ISBN 3-7909-0204-7
· Hoyt, Edwin P. Guerilla. Colonel von Lettow-Vorbeck and Germany's East African Empire.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1981; and London: 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 1981. ISBN 0-02-555210-4.
· Miller, Charles. Battle for the Bundu: The First World War in German East Africa. London: Macdonald & Jane's, 1974; and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1974. ISBN 0-02-584930-1.
· German Colonial Encyclopaedia, 1920, Volume III, p. 321ff.
· Kopf, Werner. The German colonial force 1889/1918, Dörfler Publishing House
· Morlang, Thomas. Askari und Fitafita. Farbige Söldner in den deutsche Kolonien. Berlin 2008
· Reith, Wolfgang. The Command Authorities of the Imperial Colonial Force in the Homeland. German Soldier Yearbook 2000 and 2001 (2 parts). Munich: Signal Publishing House.
© 本文版权归 张程ZhāngChé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