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侦探小说的哲学与文化反思”工作坊会议全场的问题随想
我看主持人开启了云录制所以我就不做内容速记了,至于他们到时候会不会把录像公开发出来我不知道。总之这里是我听的时候的一些问题随想,以下均为纯个人偏激观点:
———————
高媛(山东理工大学):民国侦探小说中的“侦探VS侠盗”书写
1. 民国时期的侠盗书写是否有受到来自公案和传奇演义小说的影响?
2. 中国与日本在同一时期受到卢布朗的亚森罗宾系列影响的作品产出是否有明确的区别?如果有,造成这种区别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3. 侠盗形象包含一种浪漫、朴素的民族主义/平民主义色彩,这跟当时哪些历史因素有关联?
4. 改革开放时期(1978-1996)这类侠盗书写是否有在中国重新出现?
战玉冰(复旦大学):紫金陈的“罪案”书写
1. 这种结合了武侠和网文两种类型风格的“复仇爽文”对知识、理性和逻辑的崇拜是某种男性气质为主的智力上的慕强吗?
2. 去地域化的创作方式是否来自于九十年代欧美警匪(神偷/连环杀手)斗智电影的犯罪类型创作全球化的影响?
以及我之前忘了在哪听到说作者研究完民国推理打算继续按时间线研究49-76年的文本,但我真心希望作者能直接先开始研究77-06年之间的侦探小说。比起建国后的资料像是荒漠,那改开后的资料简直可以说是黑洞了。我个人将其比喻为黑洞不是指材料缺乏而是材料太过庞杂以至于无法形成有价值的清晰脉络,不是手握资源的科班学者根本整理不来。
华斯比(牧神文化):晚清民国侦探小说史料搜集的多方面
前半程没听到声音。
王老师:有需要发表论文的老师和同学,可以加赵编辑的微信 BDG5690
1. 京津地区(民国北派通俗文学)和岭南地区(广东/粤港报刊文学)已经有现存发现的足够结集的完本侦探小说了吗?这两个地区的创作风格与上海及周边的风格是否有明显区别?是否已经跟研究这两个地区的侦探小说的学者(如果有的话我的意思是)有过交流?除了这五个地区外目前是否还有其他地区可待发现?
2. 满洲的盗版情况跟当时的地区局势是否有关系?
3. 民国时期上海及周边有翻译过日本的侦探小说吗?
4. 满洲时期有拍过侦探或犯罪类型电影吗?满映/日本人在其中的作用?
———————
高/龘/翔(上海政法学院):从侦探小说到谋杀之谜:论悬疑文学的游戏性
1. 跟周浩晖合著的讨论剧本杀的书没有考虑过直接去港台或日本出版吗?
2. 悬疑文学的“桌游化(聚会游戏化)”是否能理解为在电子游戏初期发展时机能不足的一种代偿?在未来VR得到大幅度发展的时候还会需要现实中的面对面吗?
3. 没有派对文化/religion聚会文化是否跟社区中相关议事空间的不存在有关?
4. AI一键生成剧本杀/解谜书的商业前景?数据库/模组化的未来?将已有的人工创作的剧本杀逆向拆解、编集进数据库会导致版权问题吗?
5. 如何理解剧本杀2019年反向传回到日本后的“マーダーミステリー”并更加快速地产业化和ACGN化,以及由于epidemic导致的线上剧本杀的发展?跟vtuber live 2D/3D模型的关系?
樊熙奇(上海二工大):从伊利亚德看《真探》
完全只是在漫谈观后感扯闲篇吹水,而且声音很卡很模糊根本没法集中注意力去听。这人来之前真的有至少写点严肃大纲或者至少看几篇已有的相关论文吗??
需要完整详细的录音稿或文字稿,如果他有的话。
吴越(上海交通大学):侦探小说与精神分析——以齐泽克为中心
讲者语速很快,但没有PPT辅助,说的大多数内容也很遗憾的完全没有超出欧美八十九十年代的几篇关键论文。且我不是贬低讲者,但弗洛伊德拉康此类欧陆精神分析胡扯不是早都过时了吗?继续持一种基本肯定的态度、几乎不做批判地复述一遍又有什么价值呢?
就算齐泽克的论述有不一样之处吧,但可以说绝大多数针对侦探小说/犯罪小说的文本分析都是左翼的,又为什么非得采用(而且还是不加怀疑与反思的)齐泽克的论述呢?我在这里并不是说彻底否定精神分析的价值,而是说如果精神分析通过一大堆黑话咒语最终得出的是和其他学界理论差不多的结论,那为什么还有必要进入精神分析领域来读文本。
需要完整详细的录音稿或文字稿,如果她有的话。同时我好奇作者有没有跟上交推协交流过。
———————
时晨(作家):谈谈侦探小说创作本土化的问题
我强烈觉得国产推理口述史项目应该要搞起来了,尤其是在新本格浪潮冲击之前国产推理的状态和作品风格到底是怎样的,需要驱散迷雾。
哪怕抛开我以往对时晨作品的“固有偏见”,他今天的论述框架还是可悲的一团浆糊止步不前。
这些内容本来我想放在《文稿Ⅱ》里去详细论述的,但现在简单说两句也行:首先,横沟正史的金田一耕助系列恰恰不是本土化,而是日本的全盘欧美化/世界化+英美推理小说的东方学化。而21世纪的中国推理小说的所谓“日本化”(无论东野太君还是新本格)的本质其实是一种迟来的“东亚的现代性”,这种“东亚的现代性”跟“中国”概念是一种你死我活的关系。
再者,这种框架总是强调2008年开始的新本格冲击(时晨在最后圆桌讨论甚至使用“污染”这个词),但似乎总是强行忽略为什么同时期的中国侦探小说面对日系新本格如此不堪一击,为什么1978年开始到2008也发展了三十年的公安文学与类侦探小说没起到任何作用。
关于“中国”“奖项”“评论”的相关话题我之前都已经说过,这里不再赘述。但我实在觉得时晨讨论的内容全都带有一股子很重的精神创伤味道。
鸡丁(作家):密室推理的创作心得
我个人主观上觉得挺可怕的是时晨与鸡丁的认知框架似乎已经停滞多年。以及鸡丁实在应该把自己的论述编成更为严谨的方法论,现在的这种论述太口语化太散乱。他今天讲的没什么问题,但到底对不对只能直接看实践:《凛冬之棺》续集的质量才知道。
我这里的意思不是说好像写作理念必须一直跟风赶潮流才行。在今天继续坚守古典本格的创作确实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但当对面日本人都开始逐渐不使用“新本格”而是改为“现代mystery”的时候,我们这边是不是至少也要知己知彼呢?
补充一下:我这里说的“更为严谨的方法论”意思是,拿出自己这么多年来已经被公认的密室佳篇(没有公认的就直接搞个读者投票或好友推荐top5)挑几篇出来像文学课那样讲,人物、背景、伏线、误导、诡计、布局、逆转和叙诡什么的。
黄家光(温州大学):侦探与罪犯的共谋
讲者说的“侦探对于真相/动脑的追求大于对正义/善的追求,侦探比罪犯更需要谜团”和“侦探与罪犯的模糊界限”同样很遗憾的完全没有超出欧美八十九十年代的几篇关键论文以及日本新本格作家和评论家的侦探论。他还不如直接照着论文的书面文字念出来,要比他现在在这里紧张兴奋地不停口胡卡壳好得多。
而且我不明白为什么学术圈这么喜欢引用克拉考尔那本1925年的《侦探小说》,外语世界这么多重要文献/著作为什么非要用快一百年前的?我寻思如果是写历史/社会学论文也不可能只使用老文献吧?
“侦探与罪犯的无聊是现代性的虚无主义”这块讲得甚至不如ChatG/龘/PT3.5来得简洁有力。就算他有完整详细的录音稿或文字稿的话我也不需要了。但他在圆桌讨论的逻辑性还是要比时晨来得很清晰很多的,至少他能问出来“中国推理本土化的‘中国’到底是指的什么”。
圆桌讨论:对话的可能性——创作者、研究者、读者
学生创作默认“本土化=红色谍战”本身就是“中国”概念和“东亚的现代性”两者相互敌对的表现。
———————
虽然总体来说会议内容质量不达预期,但还是希望这种会议以后能再多些。以及原来这已经是第二场了,但我反而觉得第一场的主题更有意思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