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向镜子里的我
越来越懒了。懒在除了上班,我几乎不会坚持把一本书持续地看完。懒在上班路上都不怎么听歌了,怕一些有内涵的歌词某个瞬间打动我而让我心潮涌动不能平息。懒在下了班回到家里偶尔的某天想要运动,认真地打了几分钟空击便进行几百分钟的休息。懒在多次打开日记,看着空白的屏幕发呆,思绪若有若无,东奔西走七零八落最终了无痕迹,再把空白的页面关闭。从小到大懒有不同的形式,但似乎本质一直未曾缺失甚至有所增补:逃避,逃避到麻木。
上学时期,总会幻想着未来工作之后自己即便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也要抓紧一切时间,把握一切机会去发展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早在学生时代,就已经预想过未来兴趣与工作的分离,知道会有这样的挑战,却还是觉得兴趣的地位不会降低。这样的设想或许天真,但并不算幼稚。毕竟工作之后还是有很多人能保持对兴趣的坚定与热爱的。真正幼稚的是,好多人以为自己小时候清楚自己喜欢什么,长大以后也能清楚知道。但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不怕有热爱要去坚持,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以及怎样才算热爱。
所以,在这个社会中成长的体验之一是,要搞清楚以上的问题,很麻烦,也很有可能解决不好。那么,麻木的懒惰就可以在无法轻易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减少问题对自己的困扰。不去想什么兴趣,不去求什么热爱,似乎都简单了起来。而我周围这样做的人似乎也并不在少数。成长中获得的稳重,很多时候是在见识了足够多的事情之后为避免麻烦而套上麻木的面具。
从入职现在的公司之后,我觉得我在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成长方面变化很快,对比以前变化也确实很大。难说对错。但确实是,出于各种客观及主观的原因,迫于各样情愿或不情愿的压力,我稳重了很多。并不只是见了更多的世面,而是即便面对有些第一次见的东西,也不再像几年以前一样轻易有强烈到浮夸的举动。犹记得最开始入职,为做好工作而进行的讲座训练,我得到的最多的建议就是减少“啊”“呀”“哇”这样的语气词,因为会显得很幼稚。现在我越来越能做到在工作中平静、有节奏的表述而无太多的语气波动。别人说我慢慢成熟了,我却始终有些困惑。或许很多被认为成熟的人,内心里也都还存在着这样一丝的困惑吧。
我们像是存在于自己独立剧场的人偶,说着尽可能体面的话,在他人的评价中展现平静与谦逊。不是演员,一切都不是我们刻意的表演,而是我们确实不知不觉地麻木。不照镜子,谁也不觉得自己只是人偶。
虽说下班时间我看书的习惯并未保持住,但感谢出于工作需要,我时常看一些自己不那么感兴趣但看了之后又确实觉得获益良多的书。前天用一天的时间看完了一本《全世界都想上的课》,我觉得自己像是被按到镜子面前,看到了自己麻木的脸。冲击到我的就是下面这句话:

一瞬间头皮似乎被电击到了一般,酥酥痒痒。心里像《桃花源记》中的描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本书这句话想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我所发现的个人问题,但人世间的命题总有其共通之处,解决的方法有时也殊途同归。这句话到底怎样解决了我问题的一部分,我说不出来,但我确实因这句话而觉得羞愧。我似乎从一段时间的石化中醒来。对比之前,我不再因为意识到自己不够成熟就粗暴地把自己认为幼稚的所有行为都否定,而是想到,没关系,处理不好那些事情是很重要,但并不是否定自我的决定因素。许多烦恼的来源都是我们忘记了当下到未来的延申,我们把当下认作不可改变的未来,我们觉得现在做不好的事情,这一辈子都做不好了,现在的糟糕,会在未来变得更坏。但一定不是的,每一刻真实的感受和想法都同样重要。每一刻的能做到都是不可否认的强大,每一刻的还做不到都不代表着永远。如果不相信幸福会永存,那为什么偏偏相信痛苦却会永存呢?
看完这本书之后的这两天,我重新拿起之前没有看完的书,我不想再对当下的自己用麻木和懒惰替代困惑、痛苦却在探索中的思考。当下没有答案,不代表未来没有;当下没有看到更好的事情,不代表未来不会出现。优秀的——书和音乐和影视,永远是照亮自己的镜子。
-
莱莱来来来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25 1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