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city walk游记
我的工作不常出差,之前三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更是难得踏出帝都一步,以至久违地听到要出差的消息都感到有些不习惯。又要坐飞机又要住宾馆,想想实在是麻烦,但一想到能从日复一日通勤打卡吃食堂的日子里逃离几天,不禁又有一种好学生逃学的兴奋感,尤其去到的还是上海这种在乡下人梦想中巍峨屹立的国际大都市,实在是赚到了。
上海之前倒也去过几次,但没有一次是全然为了旅游,都是如这次一般有正事在身,在周边逛逛只是正式日程之外的小点缀,上不了大雅之堂的。上海的代表性景点地标也打卡了几个,譬如外滩、一大会址、新天地、陕西南路等等,但就好比玩游戏时只是区域性地点亮了地图的一小部分,此外的绝大多数区域还沉寂在黑暗里。没办法,像魔都这种体量的巨型城市实在是太大了,就算是本地人估计也时常会有自己的所见所知只是冰山一角的感慨,不仅是横向空间上的,更是纵向时间上的,不仅是钢筋水泥上的,更是血肉人心、精神气质里的——好像有点扯远了。
晚上九点多飞机落地,怕不好打车选择坐地铁从虹桥机场出来,车厢里灯火通明,冷气十足,人头攒动,人人大包小包,行色匆匆,让人想起同一时间段的北京四号线。地铁站出口扶梯上贴着巨大的稻香村月饼的广告,让人一瞬间不知身在何处。从地铁站到酒店还有一定距离,路灯不甚明亮,窄窄的小路上湿漉漉的,街边是很典型的上海的小破楼,细细一条胡同通进去,矮矮的灰扑扑的一排一排,偶尔路过一两家还在营业的粉面店,快十点的夜里生意已经比较冷清,小咖啡馆或小酒馆却正上座。路人不多,但一直都有,男男女女,不知是刚下班还是半夜压马路,穿着倒也不甚摩登,随风飘来的一两句交谈里也没有想象中浓郁的上海口音,想来也是来自五湖四海。酒店大堂富丽堂皇,房间却小得可怜,窗户小得几乎像个装饰品,地面上铺着厚厚的地毯,打开灯也不甚明亮,那点可怜的光线像被地毯吸进去了似的。房间里飘荡着霉味和湿气混合出的气味,枕头太软,第一晚也没怎么睡好,早上还做噩梦梦到有陌生人开门上我床,吓出一身冷汗。
工作内容安排得零零散散,导致City walk的时间也零零散散。第一个日程上午十点半才开始,吃早饭的时候对着地图研究了半天,决定先到旁边的静安寺附近溜达一下。酒店贴着一条高架路,没什么看头,但向里面一拐就是林荫小道,路不算宽,也就两部汽车并排走的距离,早高峰的时刻,行人也不多,很有闹中取静的味道。路旁是有些年代的西式建筑,弧形窗被封死,不知道要改造成个啥。不时路过各种食品店,印象最深的有家哈尔滨食品厂,朝街开出一个小窗户来卖鲜肉月饼。
静安寺在一个街角处,比想象中的宏伟很多,从外表上看完全不像个寺院,倒像个四四方方装备森严的碉楼,墙貌似是大理石制的,一层的门脸全是些金店之类,二楼还有汉白玉栏杆,最靠里似乎是佛堂,修了几座佛塔,也像个碉楼,且无一不高大阔绰,金光闪闪。该寺票价五十元,对残疾人也不免票,非常带有上海特色,众生平等,但是在有钱的基础上!据说旁边的永安百货也是它的产业,每年还要向它交租金的,可见是很具有经营头脑了。我因为没钱,只隔着街角张望了一下,门口一道大门,上书两个大字”解脱“,大字下的门却紧闭着,没钱的人不配解脱,没看到里面佛像的样子,但就算戴着墨镜拿着算盘也并不觉得突兀了,罪过罪过。静安寺旁边还有个静安公园,进去稍兜了一圈,比花花草草更多的是穿着考究无所事事的大爷大妈,椅子上草坪边坐得满坑满谷,偶尔有带小孩子来遛弯的,望一眼那摇篮里小胳膊小腿的孩子,一声”少爷“已经哽在喉咙口了,难道我上辈子是个老妈子的命吗,哈哈哈。
上午行程结束了之后和朋友去了人和馆吃饭,从来了之后我基本就在规划线路,想去的店散落在各个方向,怎么也规划不出一条不走冤枉路的路线,发现这个人和馆就在我上午来过一次的静安寺旁边,非常无奈。这家店是著名的江浙菜馆,装修得很有民国上海味道,墨绿色的墙壁和地板,包厢旁边装饰出一股霓虹灯牌的效果。招牌菜是蟹粉捞饭,不点的人也可以免费品尝,因为四处飘荡着一股蟹味。我想吃三虾面居然没有了,实在是一大憾事。点了几个别的菜,猪颈肉、宫保虾球之类,味道确实不错,价格也实在不菲,还点了一个野菜煎包,吃着像梅干菜馅的小面包,也很有特色。吃完饭又去吃冰激凌,上海这儿好像特别流行意大利冰激凌,四处都是硕大饱满五彩斑斓的冰激凌球。我们去的这家,三种口味的冰激凌三十八一份,服务员拿出一个并不算大的纸盆,没想到那么能装,捧在手里沉甸甸的。我要的三种口味是抹茶、黑芝麻和柚子,抹茶味道恰到好处,黑芝麻非常香浓,柚子则非常清新,很正的柚子味道,就是化得太快了,好久没有一次吃这么多冰激凌了,吃到最后口腔有点冰得发痛。
吃完之后开始今天下午的重头戏,武康路City walk。柏油马路和林荫洋房,好像走进情深深雨蒙蒙的拍摄现场。小洋房每一栋有每一栋的特色,都很可爱,只是因为角度问题和树木、建筑垃圾等等的遮挡,在镜头里总是会畸变。看门口的标牌,基本都是二三十年代修建的,美国乡村建筑、西班牙建筑、意大利建筑,还有不少名人故居,譬如文豪巴金、旧上海大商人、医生、政客等等,既家财万贯,又有头有脸。各国建筑的特色我并分不清楚,但觉得它们美就美在色彩和形状的丰富和和谐,两三层高的楼,方圆、疏密、凹凸、横斜恰到好处的点缀其间,竖直的墙壁配上错落有致的屋顶斜坡,方形的门外罩一个圆弧形的门洞,平整的外立面上鼓出一个曲线流畅的阳台,饱满得像个小花瓶,纤细的雕花栏杆里面放着一把绿色绒面沙发,高脚小圆桌,美酒咖啡薄荷香烟的味道瞬间就飘出来了,唱片机里悠扬音乐里飘荡着的旖旎故事,被茂密的爬山虎染绿。建筑的颜色也是可爱的,淡黄色的透出股栗子蛋糕一样的奶香气,淡雅的青色配上夕阳一定非常好看,香芋色的建筑上一定要有奶白的装饰,红砖庄重不失活泼,如同富家小姐飘逸的裙摆。
阴雨天里各家纷纷点了灯,从窗外望过去,晶莹剔透的水晶吊灯投射下华丽的光芒,这灯下一幕幕的生活图景也被映得像盛装出演,还有一家有高达三层楼的落地窗,透过窗口可以看到旋转楼梯优雅地回旋而下,满足人对小资生活的一切想象,感觉我要是在上面走连路都要不会走了。旧时的空气实在太重,走在路上,情不自禁地幻听到花窗里传出的钢琴声,马路上初代汽车的轰鸣声和小开贵妇们清脆的皮鞋声和高跟鞋声了。从某种观点看,这种脱离群众不劳而获的生活不值得羡慕,精致洋房的每一块砖瓦都是普通人的血汗之类之类,但再怎么说,这样的生活谁不想过!奋斗一辈子不就是想过这样的生活吗!
很多名人故居都关着,或者是不对外开放的,我唯一得以走进去参观的洋房就是宋庆龄故居。她的北京的故居我也去过,中西合璧,通透开阔,同这里风格迥异。小房子走进去,客厅、餐厅、厨房,上个楼还有厨房,什么都不缺,但都不大,是个恰到好处的面积,处处都是来自世界各国的精致摆设,营造出温馨祥和的氛围。旁边楼里有个展览馆,陈列了她的照片、旗袍、各国友人赠她的礼物之类,类似的展之前也看过很多,每次都深深感叹于这个民国皇后世家的富有、优渥和眼光,若是再有个女儿嫁得好些,简直就要天下无敌了。印象很深的是她的书籍,除了一堆高深严肃的书外,居然还有本彼得兔,不知道是她在哪个年龄段看的,这种著名人物在各个场合看到时似乎都是一副雍容华贵的中年女子的形象,让人很难想象到她也有青涩天真的少女时代,在中西女中读书时课余时间她会做些什么?远赴重洋留学时会感到孤独吗?第一次出席舞会时会胆怯吗?少女时想象过自己会过上怎样的人生吗?斯人已逝,上海北京两处房产都被改造成博物馆供人参观,似乎毫无隐私可言,但仔细想一想,其实并不了解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在武康路不能不去的是武康大楼,坐落在一个六字路口的街角,所有这种坐落在街角的建筑都非常漂亮,大概是因为比起单纯的一面临街,它拥有更丰富变化的形状。武康大楼的造型有点像一面立着的书,书脊冲向路口,最下面是拱形门装饰的石质长廊,上面接着橙红色的墙面,整体排列的窗户,立柱围栏,集小资贵气之大成。朋友平常深居简出,走到这里已经walk不动了,我们便打道回府,在一个全家便利店坐了坐,然后分道扬镳。我去逛了逛武康路的话梅,是一家仓储感觉的化妆品店,其实在北京也有,只是忽然一时兴起想买点香水小样。到了才发现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虽然瓶子可可爱爱,可想买的牌子就算是小样也依然贵,便宜的又怕香味不好闻,纠结了半天,闻得都快要失去嗅觉,终于买了三个,心满意足打道回府。晚上一直下雨,也懒得出去折腾了,点了个外卖。我没带IPAD出来,这酒店电视也很小,导致晚上非常无聊,第二天晚上也是如此。
第二天我本打算继续City walk,结果发现我也已经walk不动了,于是改成了city ride。上午去了一趟中山公园,上海好多公园都是xx大富翁的私产,跟北京不一样(都是xx王爷公主的花园),令人感叹要是土地不国有,真是地球都能变成富翁的私产啊。公园是西式风格,宽广的大草坪边上是白皙纤巧的大理石廊亭,塑着外国美女雕塑。中午在愚园路上找了一家从名字、门头到装修、菜式都非常日式的日料店,明亮的黄色木制门脸,墙上绘着可爱的卡通涂鸦,鸡肉饭的摆盘随便拍拍就能直接上传小红书的程度,只是店刚好开在一个妇产医院对面,店里人讨论的全是“打无痛没”“开几指了“这种血淋淋的话题,有点倒胃口。愚园路上有不少小资店铺,从点评上看到一家日本杂货店,卖招财猫和柴犬等等摆件的,据说很多是日本进口,我逛了一会儿,买了一个黄色的小招财猫给小博士当礼物。确实不大,也就有大拇指那么大吧,本人拿到之后的第一反应是”这么小!招不了几个钱!“我极力找补”大的很贵啊!而且你看这个是两只手都举起来的!能招很多财!“
下午去徐家汇转了一圈,主要是为了看教堂。教堂果然是看到了,对称的两个高耸入云的尖塔,墙面上满是精致繁复的大理石雕塑,白色的质地上满是岁月斑驳的痕迹,雨中红褐色的砖墙颜色更加鲜明。教堂规模不小,后面还跟着很长一段建筑群,一个镜头都装不下,十分巍峨壮丽,可惜到的时间太晚了,没办法进去瞻仰。之后去美罗城逛了逛,各种精致的文具等小物件,价格也是不菲,一个本子几十块钱很正常,感叹了半天最终还是没买。最后一个日程是去老牌烘焙店红宝石和凯司令买了点曲奇当伴手礼,比起商场里的西式面包店,这些店很冷清,大概只有我这种游客才会光临。在凯司令买了一个咖啡栗子蛋糕,跟我想象的很不同,栗子不是混在奶油里的,而是蛋糕当中的栗子泥,不难吃也并不特别好吃。还在便利店买了鲜肉月饼,果然像个酥皮包子。
在上海期间几乎天天下雨,是那种打伞会让你疑心是不是雨停了,收起伞又越来越大,尤其是最后一天骑车,一只手打伞,一只手看手机导航,时不时还停下来拍拍街边的小房子,实在是挑战极限。上海的马路不是正南正北,蜿蜒盘旋,无数的米字路口六字路口,很多我都不知道红绿灯该怎么看,犹犹豫豫中,身后外卖小哥的喇叭声催命地响起,让人心焦。每个路口几乎都有一个交警,指挥方式是吹哨,也不知道司机怎么判断哪种哨是放行哪种哨是停止,总之让人很晕。偶然一次碰见一个交警破口大骂,什么上海话我也听不懂,但见被他骂的人,是个西装革履的外国小伙,骑车共享单车愉快地闯红灯而过,满面笑容,不知是没听懂,还是因破坏了规则而感到快乐,总之这一幕情景很荒谬,也很上海。
-
LM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20 18:26:12